左手握著幸福,右手握著回憶,花開不敗……
文/食味十足【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
說到刺身,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日本了,因為日式刺身在全世界來說都很出名,但是刺身這樣美食,在我國很早的時候就有了,最早的時候甚至可以追溯到周朝時候,目前的歷史可證,《禮記》中也提到過,生魚片春天和夏天用從來搭配,秋天和冬天用芥末搭配,可見芥末在咱們老祖宗時期就已經有了。《論語》中也說過,吃生魚片一定要搭配醬料,否則不能吃,這就充分的說明,我國在很早很早之前就有刺身這一吃法,而且頗有講究,只不過在中國刺身不叫刺身,叫生魚片,也叫魚膾。後來刺身才傳到了日本,成為了日本飲食的特色,但是日本人最初吃刺身都是用醋浸泡,醬油傳入了日本,才逐漸有了後面刺身吃法的演變。
刺身這個詞來自於日本,是從刀功諧音而來的,日本人對食物的要求向來嚴苛,刺身的重量厚度,都有明確的要求。關於刺身的早期,在東漢時期才有詳細的記載,東漢時期的陳登就十分喜歡吃生魚片,就算是食用過多,腸道感染寄生蟲也要繼續吃,最後還死在了吃上,用生命來吃,可謂是吃貨界的一大代表人物。三國時期的曹植也很喜歡吃生魚片但是沒有陳登那麼拼,曾為生魚片題詩,詩名叫做《名都篇》,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刺身既然在中國的起源是生魚片,那麼製作刺身不可或缺就那就是魚了,能製作刺身的魚種類繁多,但是因為日本是靠海國家,所以用食材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海裡,不像咱們國家有河有湖。
製作生魚片都是用的淡水魚,至於味道上有什麼不同,那小編也就不清楚了,在我國的古代,鯉魚是刺身的最佳選擇。而在日本除了魚之外還會採用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像是章魚,墨魚什麼的,這些大家去日料店應該都可以見到。刺身材料做多最廣的那還就要是日本料理了,甚至有些食材在我國根本就不會見到。刺身製作醬料不是沾最主要的部分,因為這東西都是根據個人愛好自製的,最重要的是擺盤和刀功,這是製作刺身最講究的步驟了,刺身本身的造型也多種多樣,刺身也不完全是生食,有些材料還是要焯水,然後快速撈出,保證,裡面是生的,外面是熟的,口感也會達到理想中最佳口感。
刺身製作中處理刺身的刀具十分重要,要慎重選取,否則會破壞原食材本有的纖維,除了刀具之外,製作刺身還有一個專門的工具叫做刺身筷,用於切完刺身後的擺盤。刺身不像牛排,切的時候萬萬不能順著魚肉的紋理切,這樣切口感不好,根據不同的食材厚底大小也不盡相同。刺身的輔料無非只有醬油,山葵泥這兩樣,這裡的山葵泥就是指芥末,但是是綠芥末,和中國的黃芥末有區分,綠芥末可以很好的去除魚肉的腥氣,另外刺身的時候,有一種說法就是一定要從口味兒比較清淡的開始吃,而且吃之前一點要先欣賞,要等所有的人都欣賞完了才可以動筷子,而且不可用刺身去沾料。
一定要把料治撒在刺身上,然後卷食。刺身因為絕大部分是生食,所以營養保留充足,營養價值很高,用貝爺的話說擁有豐富的蛋白質,口感鬆軟,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好吸收,而且脂肪含量低,是適合任何年齡段的消費者的,只不過有的人不太接受生食,自然就無法體驗這人間美味兒。日本的飲食文化雖然歷史沒有中國悠久,但是對美食的執著缺絲毫不比中國遜色,大和民族一絲不苟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文化無關國界,美食無關國界,值得我們去期待去尊重,大家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嘗一嘗正宗的日本刺身,真的超讚。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食味十足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旅遊知識,歡迎閱讀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