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後,從西西里撤回非洲的迦太基軍隊發生了暴亂,迦太基通過很長時間的努力才把這個政變給平定下去。等迦太基人把暴亂平定了之後,又失去了科西嘉和撒丁的這兩個島,多年以來,迦太基在地中海的海上勢力徹底崩潰了。在這種情況下,迦太基出現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將領哈米爾卡·巴卡,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將才。在西西里打仗的時候,他本來就是非常厲害的一個將領,曾經多次打敗羅馬軍隊。
但最終大勢所趨,他也沒有辦法扭轉局勢,等他回到迦太基以後,首先平定了北非,等他平定北部非洲以後,他所擁有的軍隊越來越強大而且十分厲害。他因此就成為了迦太基的第一號人物,但是迦太基人擔心他獨裁,就不讓他返回迦太基。迦太基人就一直讓他在外打仗,只要他不回到迦太基就行,去徵服整個非洲也沒關係。
於是,他就率領軍隊從當時的奴米比亞出發一路徵戰,他把整個北非從突尼西亞一直到大西洋,都納入了迦太基帝國的領土範圍之內。迦太基的元老院突然之間得到了一個報告,說他已經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這時的迦太基政府非常吃驚,他為什麼要去打西班牙。但是,他們反過來想了想,有本事你就去打吧,結果只用了幾年的時間,他把大部分的西班牙地區又納入了迦太基的領土範圍。
對於這種結果有這樣一種說法,當迦太基這個國家在西西里獲得那麼屈辱的失敗以後,促使他們精神上產生了一種動力,這種動力的結果就是他們把西班牙給徵服了。這個時候迦太基人高興得不得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奴隸、金銀財寶滾滾而來,迦太基一下子又變成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羅馬人看到迦太基變得越來越厲害,就覺得非常擔憂。因此迦太基和羅馬早晚還要爆發一場大戰,就是第二次布匿戰爭。
坎尼之戰拉開序幕
第二次布匿戰爭在迦太基和羅馬人之間爆發後,兩支大軍在坎尼平原上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拼殺。他們之間為了贏得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控制權,雙方不得不殊死相搏。坎尼會戰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著名戰役,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之一,使漢尼拔成為戰神。坎尼戰役是他的巔峰時刻,這次戰役結束之後,漢尼拔就沒有機會和能力攻佔羅馬城了。
羅馬執政官瓦羅的大軍由羅馬和其他盟國8萬多名的步兵和6000名騎兵組成,這次投入到戰場的羅馬軍隊的人數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次。瓦羅將他的士兵編成羅馬軍隊最常見的小隊戰鬥隊形,但是又在原有的陣型的基礎上加入了一個新的變化。他們的隊形變得比以往稍微更加緊湊了,這樣的隊伍正面變短而縱深變大了。
僅在300英尺開放的戰場的另一邊,漢尼拔也對他的35000名步兵進行了部署,他擺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陣型,這個陣型在西方戰場上可以說是前所未見的。通常而言步兵列隊應該是筆直的,而漢尼拔將其部署成一個呈凹字的弓形,將弓形的凸出部分面向羅馬人,並且距離敵人的列隊最近,從而形成半圓形的包圍之勢。漢尼拔自己則位於列隊中央的最前方,由此坎尼殲滅戰拉開了序幕。
步兵之間的戰鬥進行的殘酷而激烈,但是最先給予敵人痛擊並首立戰功的卻是迦太基的騎兵。重騎兵以壓倒一切的驚人氣勢指導羅馬騎兵,使其陷於崩潰,羅馬人非死即傷,戰馬也大多戰死,殘兵敗將則四散而逃。羅馬人試圖逃脫死亡之巢的吞噬,但是他們在拼命奔逃時,許多人還是沒有逃脫被敵人紛紛砍倒的命運。
坎尼之戰漢尼拔的戰略部署
漢尼拔把他的軍隊布置成一個獨特的半圓陣型,在兩翼的迦太基騎兵指揮官抽出部分兵力,並且將他們派去支援在戰場另一邊的努米底亞輕騎兵。由於佔據著將近四比一的數量優勢,迦太基騎兵很快就解決了兩翼的羅馬騎兵。在部隊中央的羅馬步兵迫使漢尼拔後退,但這卻正中了漢尼拔的下懷,其實他這是在有目的的向後撤退。
這就是為何漢尼拔一開始就把他的部隊布置成半圓形的原因,他知道中間的部隊勢必會在在戰爭搏鬥中後退,同時也堅信他的兩翼防守固若金湯。隨著中間部隊的力量不能夠支撐而慢慢後退,羅馬的軍隊就會認為定自己已經勝利在望,因此他們就會在戰線中央投入更多的兵力。但是原先迦太基人的弓形列隊隨著戰鬥的進行,變成了一個類似於V字的形狀。
這就由原來中央部隊在前方兩翼部隊在後方的陣型改變為中央部隊後撤,而兩翼部隊向前挺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半包圍羅馬軍隊的陣型。漢尼拔的步兵逐漸向內收縮,而受到引誘的羅馬人則逐漸深入到V字形的半包圍圈中。在迦太基軍隊的不斷收縮,以及他們的不斷深入,所有隊伍開始擠作一團。隨著他們深入到V字型的口袋陣中後,羅馬步兵就只剩只能沿著一個方向,也就是正前方行進。
接到漢尼拔髮出的信號之後,非洲部隊組成的方陣轉向中央,從兩側向羅馬人發起猛攻。而且漢尼拔親帥部隊頂住正面,非洲步兵則從側翼向中心擠壓。羅馬歷史學家李維描述到當時的羅馬士兵受到非常大的擠壓,以至他們的胳膊都只能緊貼在身體上,根本無法舉起手中的劍進行戰鬥。
坎尼之戰的慘烈戰果
漢尼拔的兄長哈斯德魯巴則率領騎兵從後方猛攻,羅馬人就像被塞進了一個屠宰箱中一樣,任迦太基軍隊宰殺。然後,哈斯德魯巴的騎兵在羅馬人後方左右禿意不斷的襲擊對方的後側,這就是著名的雙層包圍圈。漢尼拔清楚的意識到,如果羅馬軍隊正面進攻,他們幾乎是勢不可擋。但是羅馬人的小隊只能夠前進和後退,他們無法改變方向,也不會形成一個包圍圈。
這樣的包圍戰在戰爭史上從未有過,也是一次極為漂亮的戰術運用的戰爭,在西方戰爭史中絕對是絕無僅有的一次。因此如果對敵人的戰術了如指掌,那麼找到打敗他們的方法就不難了。到了日落時分,難以計數的羅馬將士都成為了漢尼拔部隊的刀下之鬼。坎尼戰役的戰場上橫屍遍野,羅馬人的損失非常慘重,以至於由此產生了一個新的軍事術語,叫做殲滅戰。
坎尼戰役就是一場非常經典的殲滅戰,敵人不僅被打敗,而且遭到了全部殲滅。在這一片僅相當於兩個中央公園大小的戰場內,竟然有幾萬人陣亡,而當時還根本沒有機械化兵器。在這次戰鬥中,漢尼拔似乎就用了六個小時左右,僅僅用刀劍和長矛就殺死了幾萬多人。
坎尼戰役是歷史上最血腥、最殘酷的戰役之一,在一天之內超過七萬羅馬人慘遭屠戮。坎尼之戰結束之後,漢尼拔沒有立即攻打羅馬城,而是轉而去打義大利的其他地方。漢尼拔手毀滅羅馬的夢想眼看著就要實現了,但事實上坎尼戰役的勝利卻為漢尼拔在義大利半島的軍事成就早早的畫上了句號。
評價
漢尼拔在義大利這個地方打了16年,按理說這麼長的時間想要攻打一個羅馬城,肯定能夠攻克它。但是最後為什麼漢尼拔還是沒有正式的攻打羅馬,佔領羅馬。因為羅馬軍隊的主要組成是公民,是羅馬這個國家義務服兵役的人,是羅馬的公民,拉丁的公民,還有義大利的公民等等,不是職業靠打仗賺錢的人。由他們這些人組成保衛國家的軍隊,是羅馬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他們對國家是忠心耿耿的。
而迦太基是一個商業帝國,他們的人民是不參軍打仗的,迦太基是花錢請人打仗的。迦太基除了幾個將領以外,軍隊的組成成員主要是西班牙人、高盧人,他們或許在義大利也能夠招到不少人。要是這些人組成了迦太基的軍隊,他們打仗的目的主要是賺錢,打贏了戰爭就可以分到財產。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也能夠大概的猜測出漢尼拔為什麼在義大利待了那麼多年,卻沒有把羅馬攻佔原因。
當然漢尼拔肯定是有要攻佔羅馬的決心的,因為漢尼拔非常清楚的知道這場戰役的最後,無論是誰贏得勝利都會將成為一個世界帝國。但是為什麼始終沒有成功,因為優勢已經不在漢尼拔這一方了。其實到戰爭的後期,漢尼拔雖然佔領了很多義大利的城市,這城市最後一個一個的被羅馬人收復了回去。所以漢尼拔最後離開義大利回到非洲的時候,實際上他在義大利也快待不下去了,早晚都會被羅馬人消滅掉。
如果漢尼拔真的是一個很成熟的軍事家的話,他也應該知道他當時是沒有條件攻打羅馬城的。而且還有一點,就是希臘、羅馬的歷史書比較喜歡誇大敵人,如果羅馬人要體現出羅馬的偉大,在這樣的危機之下還能夠把自己和國家挽救回來。所以他們一定要把漢尼拔寫的非常偉大非常厲害,才更加能夠襯託出羅馬的強大。因此,漢尼拔到底有沒有那麼厲害,誰也無從考證了。
參考文獻:《世界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