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氣管炎是由於感染或肺感染因素引起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病理特點是支氣管腺體增生、黏液分泌增多。
慢性支氣管炎的常見症狀和發病特點
常見症狀:持續2年以上,持續3個月以上的咳嗽、咯痰或氣喘等。
慢性支氣管炎易並發肺部感染,尤其老年體弱患者,排痰功能較差,少數患者可並發支氣管擴張。
發病特點:多在冬季發作,春暖後緩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狀長年存在,不分季節。可並發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嚴重影響勞動能力和健康。
慢性支氣管炎屬於中醫學「咳嗽」、「痰飲」、「喘證」、「哮病」等疾病的範疇。
慢性支氣管炎的3個病因
1.肺氣受損
風寒燥熱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肺氣被束,失其肅降而發病,吸菸喝酒、吃辛辣食物,灼津生痰,阻塞氣道,可使肺氣上逆而發生咳嗽。
2.脾虛
脾虛不能運化水溼,聚溼為痰,溼痰上漬於肺,影響氣機的通暢而見咳喘、咳痰等症。
3.腎虛
腎陽虧虛,氣失攝納,命門火衰,津液輸化失司,肺氣升降受阻,氣化功能失常,水氣不能宣化,為痰為飲,阻塞氣道,腎陰虧損,虛火內熾,灼傷肺津,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咳喘咳痰。
慢性支氣管炎的分期治療方法
1.實證(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和慢性遷延期)
(1)外寒內飲
症狀:咳嗽氣急,喘逆,咳白色清稀泡沫黏痰,無汗惡寒,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舌苔白滑,脈弦緊。
治療原則:解表散寒,宣肺化飲。
常用方劑:小青龍湯加減化裁。
(2)痰溼內聚
症狀:咳嗽聲濁、痰白而黏,胸脘滿悶,納差腹脹,大便溏薄,舌胖淡,邊有齒痕,苔白膩或白滑,脈濡滑。
治療原則:溫陽健脾,化痰平喘。
常用方劑: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加味。
(3)燥熱傷肺
症狀:咳聲短促,甚則氣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乾燥,甚則胸痛,或有形寒身熱等表證。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
治療原則:辛涼清肺、潤燥化痰。
常用方劑:清燥救肺湯加減。
2.虛證(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緩解期)
(1)脾肺兩虛
症狀:咳嗽氣短,聲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納差,胸脘痞悶,大便溏薄,每遇風寒則咳嗽氣喘發作或加重,苔白薄,脈濡緩。
治療原則:補肺健脾,益氣固表。
常用方劑:六君子湯、玉屏風散加減。
(2)肺腎兩虛
症狀: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脈細無力。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療原則:補益下元,納氣平喘。
常用方劑:生脈散加味。
中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病例
祝某,女,69歲,內蒙古赤峰人,患反覆咳喘10餘年,因未及時治療,導致咳喘加重,每逢天氣變化或受涼後發作。
近5年發作頻繁,發作時出現喘憋、呼吸困難,無法平臥,持續數日,需住院治療,經抗炎、平喘止咳化痰西藥治療後才得到緩解,出院後又容易復發,每逢冬季不敢下樓。
今年9月初由於感冒後導致咳喘發作,出現憋喘、氣短、呼吸困難的症狀,到當地醫院呼吸科就診。
查體雙肺可聞及廣泛哮鳴音,胸片顯示雙肺下紋理增厚,西醫診斷為慢性喘息性氣管炎合併肺部感染。
經青黴素、氨茶鹼等治療15天,症狀緩解而出院,而咳嗽、咳痰、喘憋經常反覆,於是尋求中醫治療。
面診:經常咳嗽,咯白痰,量多,夜間喉中痰鳴,喘憋不得平臥,唇色發暗,胸脅悶脹,口乾,大便乾燥,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痰濁阻肺,外感風寒,肝肺鬱熱。
處方:萊菔子、蘇子、白芥子、葶藶子、杏仁、麻黃、甘草、黃芩、柴胡、薄荷、當歸、白芍、茯苓、白朮。
二診:上方服用8劑,咳喘平息,痰量減少,夜能平臥,大便通暢,仍感到口乾少痰,舌黯紅,苔白,脈弦細。
上方去麻黃,加桔梗,再服15劑,所有症狀消除,囑其繼續服用3個月,以鞏固療效,隨診半年未見復發。
溫馨提示:以上藥方及用量,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