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外景。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瓷器。
矗立在「生與死」展廳的Hoa Hakananai』a雕像一直是博物館裡最受歡迎的展品之一。
初見倫敦,是在一個寒冽的早上。飛行了十幾個小時,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我們飛抵倫敦上空。俯瞰整個城市,一層薄薄的暖光下,漾出幾分靦腆的溫柔。
有人說,如果你熱愛生活,一定會愛上倫敦。倫敦的豐富在於它可以容納並迎合各種各樣的喜好,在這個充滿層次感的城市中,每個人都可以詩意地棲居於此。有人來倫敦是為了西區的戲劇,有人是為了泰特的美術,有人是為了頂尖的科學,有人是為了金融的曲線……
而我們,這一對匆匆路過的旅人,卻想在這短暫的相遇中,能有機會置身人類歷史中,去感受它的空間與流動,在時間之河的「下遊」,遙望前人的背影。只不過,就像不知道會在人海中遇見誰、會發生怎樣的故事一樣,在大英博物館,參觀者的際遇一樣難以預知。
我們趕上了倫敦幾十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雨雪交加。出發去大英博物館的那天,一樣的冷,下著雨,雨滴噼裡啪啦一陣狠拍,時不時一陣大風就把傘吹翻過去。當走進博物館,我們也仿佛鑽進了時間的洞穴,一切靜謐又神聖。
我們按照常規路線,選擇從博物館的古埃及展區開始,著名的羅塞塔石碑就被放在進門迎賓的地方。在古埃及展區,高聳的法老石像,粗糲傳神,用極簡的線條和極大的體量勾勒出法老的神聖氣質,極具壓迫感。再往裡,穿過幾道門,古希臘和羅馬展區一掃凝重沉鬱,愛琴海的浪漫飄然而至,帕特農神廟殘留的神像秀美不已,眾神慶祝雅典娜誕生的群像惟妙惟肖,古雅典人對愛、美、神性的理解都藏在眾神的神情、體態,甚至是衣服的褶皺、生活的道具裡。
當我們在巨大的展廳來回穿梭時,心裡既興奮又有絲絲遺憾,就像偶得殘片的鑑賞者總還想窺得藏品全貌般貪心,我們想看它們在尼羅河畔炙熱的豔陽和滾滾的黃沙中是如何偉岸挺立,想看它們在愛琴海沁人的微風中是如何嫻靜優雅。然而,在這一刻,什麼都有的倫敦卻好像什麼都沒有一樣,展品失去了根基。
在這幾乎聚集了世界文明精粹的博物館裡,我們為這些靜而不語的展品泛起了「鄉愁」,且越來越濃鬱地縈繞在心頭。
在大英博物館的「不可錯過的展品列表」上,有一件來自復活節島的巨石雕像,名叫「Hoa Hakananai』a」,可大致譯為「隱藏的朋友」。1869年,該藏品由維多利亞女王捐贈給大英博物館。矗立在「生與死」展廳門庭中央的它,一直是博物館裡最受歡迎的展品之一。
Hoa Hakananai』a是一個2米多的大個頭,由整塊堅硬的玄武巖製成,兼具力量與氣勢。但先民生動的刻畫卻讓它顯得憨憨的,甚至有點兒萌。寬直的鼻梁、外張的鼻孔、撅起的嘴唇、隆起的肚腩,就好像生氣的大男孩一般,親切自然,也難怪大家都喜歡它了。
Hoa Hakananai』a是復活節島巨石雕像中的一尊。在那個偏遠的人類居住地上,島上的居民豎起了超過一千座巨石雕像,用於安放先人的靈魂。Hoa Hakananai』a和它的同伴排成一條莊嚴的線,背朝大海、面向島嶼,用這種強悍的先祖形象震懾外敵,歡迎來客。當島上的情況惡化到危及生存的時候,島民放棄了對巨石雕像的信仰,選擇了「鳥人崇拜」,Hoa Hakananai』a背後的淺浮雕展示了「鳥人崇拜」的宗教儀式。從正面到背面,記錄著復活節島居民對「生與死」的求索。
那天,我們從博物館出來的時候,天已漸黑,聖誕節的彩燈輝映著雨後的晚霞,溫暖祥和,也勾起了我們的「鄉愁」。
從倫敦回來後,我還時不時會想起Hoa Hakananai』a,它在我心裡的地位已經超越了木乃伊,算是意外收穫吧。
通過新聞我得知一些信息。2018年,復活節島的總督來到大英博物館,呼籲把雕像送回復活節島,讓祖先的靈魂回歸故土。然而,呼籲並沒有得到英方的正面回應。Hoa Hakananai』a和藏在它身上的先民靈魂或許要在英格蘭繼續僑居下去。
我非常希望Hoa Hakananai』a能回到故鄉。縱然在氣象萬千的博物館裡,這一點點鄉愁只是藏在角落裡的小小悸動,它也理應被顧及、被關注,而不是每每觸及此題,都要用「人類瑰寶、世界同享」之類的言辭來自我寬慰。
文物的流散是歷史的結果,能在刀槍鐵蹄中留存下來已屬幸運,後又被保護在頂級博物館裡供人參觀則更加難得。對此,想來Hoa Hakananai』a自己也覺得慶幸。但是,文物的保護與文物的回歸都需要認真對待。
Hoa Hakananai』a還在倫敦,能在面朝故鄉的方向站立或許已是幸運。又想起無緣得見的《女史箴圖》,還有中國展區裡整架整架的精美瓷器,我心裡不禁湧起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戚戚之情。若是文物有生命,故土才是它們唯一的滋養吧!
(北京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