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宮戲裡,觀眾們可以了解到清朝官員的脖子上都會佩戴一串珠子,珠子數量不一,感覺像是裝飾品,那麼他們為什麼要佩戴這串珠子呢?
其實這種珠子的名字叫做朝珠,是清朝服飾特有的配飾。朝珠由108顆珠子組成,每串朝珠當中由四顆大珠區分,這些大珠叫作分珠。根據官員品相和地位的不同,珠子大小和造型也不同。清朝等級制度森嚴,因此佩戴朝珠可以表明身份,朝珠由六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佛頭、珠身、背雲、紀念、大墜、墜角。朝珠象徵了一年四個季節,材質極其珍貴。
不同等級的朝珠,材質也不同,基本是由珍珠、瑪瑙、珊瑚、玉璽、琥珀、蜜蠟等材料做成的。其中不同材料會在不同場合出現,官員等級決定了該佩戴什麼樣的朝珠。其中串聯朝珠的絛也是有嚴格規定的,例如明黃色的絛,就只有皇室才有資格佩戴,綠色的和黃色的則是王爺才有資格佩戴,而再往下則是石青色。但所有朝珠只能是四品以上的武官或者是五品以上的文官才有資格佩戴,尋常百姓都是不能夠佩戴的,甚至是不能夠持有的,清官對於朝珠的管理可謂非常嚴格。
朝珠的作用也並不只是為了好看或區分官職大小,在古代見到皇帝是需要行跪拜禮的,這時候,朝珠的作用則顯現了出來。專家根據史料推測出,當時佩戴朝珠的人們進行跪拜的時候,不再需要頭接觸地面,朝珠接觸到就可以了。朝珠的絛越長,珠子形狀越大,便越容易觸及地面,因此官位越高的清官,跪拜幅度便越小,而沒有朝珠佩戴的人們,則需要用頭接觸地面。因此清朝官員脖子上佩戴的朝珠不僅僅是飾品,而是一種身份證明,也是官員必須要佩戴的「身份證」。
歷史文化具有多樣性,任何存在於歷史中的文化形式,都是有它們出現的緣由的,正如這朝珠,就象徵了大清王朝的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