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文選》自序:感恩•惜福•惜緣

2021-02-19 和諧管理研究中心
《明哲文選》收錄了我過去三十年來發表的文章,其中多篇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有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發表的嚴謹論文,也有解決實際管理問題、培養企業家戰略思維的應用文章;有我懷師憶父的真情抒懷,也有我服務社群的心得反思;還有中外學者、企業家對文章的點評,以及媒體的採訪報導——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雜集」。文選是雜集,這篇自序也很另類,由於著力頗深,篇幅較長。一來,如同學術論文,有眾多的腳註說明(請閱讀書籍查看腳註);二來,因為各類文章不少,自然有許多想說的話,內容不僅包括一般傳統自序涵蓋的緣起、動機、對讀者群的關照等,也包括了全套書,尤其是《明哲文選》系列一《承傳行踐:全方位管理學者的淬鍊》的介紹。因為系列二《動態競爭:後波特時代的競爭優勢》、系列三《文化雙融:執兩用中的戰略新思維》自成理論體系,從傳統中國讀書人的角度來講,是某種程度「成一家之言」的「學問」,所以不需要作太多的介紹。

從純西方主流學界的角度來看,第一本書即使有不少文章曾發表在英文學術期刊,恐怕仍然難登「學術」大雅之堂。然而,從我的觀點來看:第一本書實為第二本書與第三本書的基礎,更是我學術研究、教學育人核心理念的真實呈現。第一本主要寫「人」:寫深深影響過我的長輩恩師;寫我如何在西方學術界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寫我如何琢磨出一套心法和方法,在課堂教學、學術活動、諮詢培訓中與人互動,相互啟迪,群智共享。這些,是我作為管理學者的淬鍊過程,也是我「承傳行踐」的具體展現。將書名定為「承傳行踐」,而且使用「承傳」一詞,不是一般慣用的「傳承」,意在彰顯「先承而後傳」──「承先啟後,薪火相傳」,大明終始,大易生生之精義。因為數十年來我的一步一履,都是在眾多福緣中有幸不斷承蒙恩澤、成長提升,在感恩中分享回饋,傳道授業,立人立群。因此,第一本是根基,第二本、第三本則是由此開展的枝幹,分別講述我的兩大管理思想及其實際應用。

文如其人:

這套書就是我,我就是這套書

上述看似「矛盾」的說明,其實反映著我的真實心聲:雖然我在西方主流學術的核心待了三、四十年,但是因為我深受中國傳統思維的影響,我對「學術」或「學問」的見解恐怕與目前主流的看法大相逕庭。一如中國傳統重視進德修業的讀書人,我始終認為讀書是為了改變器質,知行合一才是「學」,「世路人情皆學問」(《毓老師說易經•坤卦第二》),「經緯天地謂之文」(《尚書•堯典》馬融、鄭玄注)。因此,我是一個長期身在西方學術象牙塔中,卻又非常「入世」的行踐者。

我想經由這套書來表達傳統讀書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與境界:「其文如其為人」(蘇軾〈答張文潛書〉)。作為一個畢生追求「精一執中」的現代管理學者來說,這套書所要傳達的「一」點,就是「文如其人」。或者說,猶如孔子刪述《春秋》時表明心意:「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凡走過必留痕跡」(法證之父埃德蒙•羅卡),這套書就是我「行事」的總結,也是我一路走來的行跡。簡單來說,這套書就是我,我就是這套書。因此,這一系列的文選(目前先出版三本)某種程度是我的「自傳」,是我學術生涯三十年所思、所寫、所言、所行,一步一腳印的痕跡,回答了每個人一生中必須要面對的三個基本問題:我是誰(Who am I)?我做了什麼事(What have I done)?這(些)事有什麼意義(What does it mean)?我始終認為做人、做事、做學問,其實是一件事。做人是本,是源(原、元),做事與做學問都是做人的延伸與反映。在此,我想稍微修改河南康百萬莊園中,我很喜歡的一副楹聯,來表達這個想法:「學道無形,學道即是人道;作品有形,作品即是人品」。中國自古以來強調道德文章,從做人到做事,再到做學問、寫文章,或經商、辦企業,甚至大到治國理政,小到幹活辦事,一以貫之。遺憾的是,或許是過去一、二百年來在西方思潮的衝擊下,完全亂了套,本末倒置,分不清楚先後順序、孰輕孰重。做人不僅和做學問、寫文章無關,甚至於為了爭取文章的發表,不擇手段,放棄原則。學術界如此,企業界也不遑多讓,抄短線、求快錢,為了商業利益犧牲了道德底線,甚至於朋友情誼與家族親情。

這套書彰顯了我個人面向人生三大基本問題時所做的選擇,也代表了一個出生草根,卻有機會領略傳統中華文化,從事現代管理研究的我,長期面對中西文化衝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書•大禹謨》),以及科技速變、時局動蕩的情勢,在對時、勢、道、術的思考判斷下做出的連續選擇。

感恩、惜福、惜緣

這套書的出版,我確實很感恩、惜福、惜緣—這句話是我用中文上課時多年來始終如一的開場白。

回顧過往,我首先感恩我的出生與成長背景。年紀越大、閱歷越多,我越是感恩我在臺東出生成長到17歲的這段經歷。以整個臺灣而言,臺東是名符其實的「偏鄉」,相對於臺灣的其它城市,它既落後,資源(尤其是教育)又匱乏。但不理想的成長環境始終是驅動我不斷向上求進的動力。動態競爭理論體系的創建,從無到有,從邊緣走到主流,與我出生成長的背景有直接的相關;文化雙融視角的推出也是如此。過去三十年有幸身處國際學術主流的核心,但是臺東出生成長所形成的邊緣思維,始終使我的所思所行與我周遭的精英甚至於權貴大不相同。由此,讓我領悟到「和而不流」的中庸思想精髓,並啟迪我創造和行踐「文化雙融」這一學術思想。我很懷念和珍惜自己親歷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臺灣。當時,民風樸實、群賢齊聚,承傳文化與勤苦奮鬥之風濃厚,培育出眾多優秀的青年與創業家,後來在海內外、不同的行業中發光發熱,例如我所尊敬、或為人所熟知的李安、林懷民、裴正康、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鄭崇華(臺達集團創辦人)、溫世仁(已故英業達創辦人)、「文化雙融」專業經理的代表張孝威等人。這個年代,正是我在大學受教養成的時期。《周易•蒙卦》說:「蒙以養正」,求學期間我有幸受教於許士軍、司徒達賢,以及姜佔魁(已故)等第一批在美取得管理學博士並返臺任教的師長前輩。他們的學養風範,讓我得以在來美求學之前完成了基礎的準備。對此,我既惜福也感恩。我更感謝赴美深造的機緣,因為當初我在臺灣沒有出色的成績與顯赫的學歷,卻幸運地拿到我唯一的博士班入學許可。在馬裡蘭大學完成學業後,有幸任教於當年大家夢寐以求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為我後來成為全方位管理學者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更惜福,過去三十年來先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與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前兩者是全美頂尖的研究型商學院,而後者則是最具代表性的教學型商學院。兩種完全不同的組織文化,截然不同的思維,大相逕庭的考核標準,提供我極富挑戰性的學術生涯,是焠煉我文化雙融、執兩用中的最佳人生實驗場。我還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要感恩。書中我介紹了幾位影響我最深的師長,如啟蒙恩師姜佔魁先生。我離臺前的一段學習時光中,姜老師帶著我一本一本地「啃」組織學、管理學中最經典的英文原著。當時我英文程度不太好,大部分書是讀不懂的。但姜老師從不嫌棄我,從不澆我冷水,他只是默默地帶領我,鼓勵我這個出身偏鄉、不知天高地厚的窮小子勇敢負笈美國求學深造。又如中西文化雙融的人生導師(ambicultural mentors)愛新覺羅毓鋆William H. (Bill) Newman(威廉•紐曼)教授。毓老師的身份與經歷相當特殊,他是清朝宗室禮烈親王后裔,幼年進宮,為末代皇帝溥儀的伴讀;青年時,留學日本、德國學習軍事。1947年遷居臺灣後,老師毅然決定以傳承華夏智慧、弘揚中華文化作為後半生志業,開始了六十餘年「潛龍勿用」的講學與教育生涯。在毓老師「天德黌舍」的求學期間,我從老師的言傳與身教中,見到了活的、真的儒家精神,以及經世致用的實學。同時期,我在學院中修讀企業管理,接受「西學」專業教育,兩處的學習看似彼此「矛盾」,實際上毫無違礙,是我紮根雙融、修習基本功的時期,由此我深刻了解到生命的核心價值,找到人生的方向與意義。回顧這段殊勝的經歷,我恍然大悟,原來在我離臺赴美、邁向人生下個階段前,最重要的準備就是進入「天德奉元之門」!威廉•紐曼教授是我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1988年的國際管理學會會議上,我還是只是個剛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年輕學者,通過介紹,有緣與他這位已退休二十多年且有豐富實務界經驗的管理學泰鬥相識。紐曼教授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智者,他在九十年代初就預見了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北極的重要戰略位置、中國在世界上的重要性等等。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年代初期,他是首批進入中國發展管理教育的四位美國教授之一。當時,他協助已故的餘凱誠教授,在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教授現代管理,他們共同開啟中國現代管理教育的先河。比爾學術地位很高,但時刻懷著赤子之心,始終沉穩而謙遜地著述與行事。他讓我知道,在美國這個非常市場化的環境中,仍然能夠成為一位人文關懷的學者,做真正的自己;他賦予我超越當下,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能力;他更時刻提醒我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中華文化底蘊,我很懷念和他在一起的時光。除了師長的教誨,朋友、學生也深深影響我,我珍惜這些人際連結與緣分。我從小受父母影響,很喜歡交朋友,把情義看得特別重。雖然長期「忝寄儒林」(毓老師語)、久居學術界,因研究的需要,必須經常過著「出世」的生活,以便專心基礎科研,求真盡善。然而,杏壇、教室卻是與人結緣最好的地方,三十年來有幸與中美企業領袖、專業菁英結緣,教授過的企業領導者至少有一、兩萬人。在學術界因為長期服務學術社群且擔任國際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第68屆主席(此學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擁有兩萬多名會員),接觸的全球學者、專家為數更多。此外,我也不忘育人的初衷,立人立群,先後創立了全球華人管理學者社群(Chinese Management Scholars Community, CMSC)、中國管理學者交流營(Chinese Management Scholars Workshop, CMSW)、動態競爭國際論壇(Competitive Dynam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CDIC)、以及精一學堂(The Oneness Academy)、王道薪傳班(Wangdao Management Program)、夏商全球領袖班(Xiashang Global Business Program)等各類企業高管培訓項目,傳授知識,作育英才。因緣際會,我在1997年夏天受中國國家教委與MBA指導委員會邀請來到北京,在清華大學為中國第一批管理學教授(當時中國有MBA項目的學校共54個,每校一人)培訓十一天。1997年中國尚未加入WTO,當時的GDP只有79,715億人民幣,是2019年(990,865億人民幣)的15.4%(消除價格變動因素後),也就是說,中國在過去這段時間中GDP實際整整成長了649.6%。我有幸從清華園開始,以小觀大、以管窺天,在過去的22年,見證了整個中國大環境的改變與成長,尤其是企業管理教育在中國的發展與茁壯。一般人都會強調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各種數字指針上的成就,然而,從我一個教育者的角度來看,自我1984年在美國接觸中國第一個MBA學生開始,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就是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人才。清華園這十一天的教學相長,影響了我日後所做的很多事情,不論是教學、研究,或是社群建立。2013年我們這批1997年共學的教授好友,在清華園重聚並發起成立了中國管理學者交流營,每年輪流在國內各高校與從事管理教學及研究的高校教師和研究者們開會聚敘,目前年會主辦學校已經排到2026年。對我個人而言,清華國學院時期(1925-1928)的四大導師,即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與趙元任,更是我心儀私淑的典範。這是多大的緣,是多大的福,我感恩。

最後,我最大的感恩與珍惜是能夠將自己從小就喜歡的「競爭」興趣(年少時喜歡各式各樣的競賽,籃球比賽曾有一場得到44分的紀錄),變成學術研究的主題,把我喜歡助人、與人為善的個性變成教學育人的志業。「盡己之謂忠」(朱熹《論語集注》),三十年來,我做到始終忠於我的專業,忠於我的研究,更重要的,忠於我自己,未曾辜負「文如其人」、「盡己之性」傳統中國人的人生追求。

立言出書的初心

介紹了此一文選的性質,感恩我一路走來所接受的眾多緣份與福氣,還要向讀者們坦言敘明我編著這套書的初心,其實很單純,只有「一」個:我只是想為我中文EMBA、DBA的「學生」或是企(創)業家、專業人員提供一套完整的「教本」,希望他(她)們從中找到一些在經營企業或做人行事上有所幫助的洞見與方法。

首先,作為一個作育英才的學者,我的想法可能有些另類,因為,20多年來我已經沒有了視「學生」為學生的觀念,始終定義我的身份是他們的「伴讀」。我始終認為,「沒有學生哪有老師?」而所謂的學生其實是我「共學適道」(原詞出處參見《論語•子罕》)的夥伴。正所謂教學相長,「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對我來說,他們都是我互切互磋、共同成長的「學友」。我惜福惜緣,感恩這些學友把目前這個世界最稀缺的「誠信」兩字給了我,這恐怕是我創立經營的各種學術、企業社群,或是「明哲平臺」這個統合性大社群的獨特之處。

其次,我要讓我的「寶貝」學生們知道,這套教本中的每一句話,或是給企業的每一個建議都是有憑有據的。它也許是學術研究的發現,也許是我長期觀察世界各國企業的心得、多年實際行踐的經驗,而且最好的實務來自最好理論的指導。我要讓大家知道,我講的是「實學」,是一套可用、好用的學問。更重要的是,這套教本整合了中西兩個文化與企業管理的優勢,並將文化與哲學理念、系統化知識、經驗與案例以及應用性工具,一以貫之地融合。再者,「遠近大小若一」(《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隱公元年》),對於我個人而言,雖然不能改變大環境,但希望能改變小教室(小研究室),由「小我」逐步影響「大我」。我希望這套書經由「小教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國學術界的學風,照亮中國乃至於全球華人企業的大未來。檢視當今中國企業,不論大小,雖然憑藉市場的需要長年來快速成長而開枝散葉、甚至業大財大,然而,很多「基本功」仍然有待補強充實。許多公司仍然採取且戰且走、遊擊隊突進的方法,欠缺正規軍的系統化經營、全球性的思維,經常追求投機式的快速擴張而非致力於創造長期價值的終極理想。我一向認為,中國企業的發展除了要吸收西方企業制度的精華,更要聯結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善用華夏智慧的底蘊,左右開弓,中西合璧,永續經營,以造福桑梓,美利天下。中國企業應當往前多走一步,尋找企業的「魂」。雖然中外企業都強調企業文化,但中國企業應當順著文化的脈絡,善用華夏智慧;以此為基礎,思考如何培養企業的「魂」,如何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找回未來可資依託的精神。有此依憑,可以從中深思:身為中國企業,哪些才是留給中國經濟、社會和歷史的永恆遺產?如何才能為人類文明或世界的永續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哪些只是風光一時、如夢幻泡影的過眼煙雲?這套書或許還可以直擊一些中國企業家的內心,回歸他們想要成為「法大行小」、全方位整合型「將才」的目標。再從全球化思維的層面來講,中國企業應當思考,如何平衡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經營,如何整合長遠目標與短期目標,如何從一個令西方畏懼的競爭對手,變成令西方尊敬的競爭對手等。對於中國企業家來說,這套書有助於啟迪他們進一步理解西方系統性的戰略思維與完整的管理知識體系;並且在經驗與方法的層面參考、借鑑諸多西方等發達國家的實務經驗,尋找到可作自身依據的參照標杆。雖然目前的大環境瞬息萬變,未來挑戰非常的多,但是從長期永續的發展來看,中國企業現在更要勇敢地思考怎麼成為「百年企業」。在企業家之外,我也希望這套書對廣大專業人士有所幫助。我在書中透過自身經歷,展示職業的意義如何真正地源於生活,如何將職(專、志)業融入人生,以及職業、專業與志業在意義與境界上的不同。這套書可以示範如何在專業和人文方面達到理想的平衡,如何將自身的發展融入到專業群體,特別是行業領先的群體中,並與群體實現多贏。「企業士」的觀念是過去我對中國企業家與專業人士的最大期望,並且長年闡述推廣。然而,面對環境劇變、價值混淆的時代,中國以至於全球的百工百業、不同階層,迫切需要各種類型的品性正直、才具卓越、胸襟開闊的人士,以實際的「行」來樹立各行各業的典範。因此,我更想以包含企業士、公務士、醫務士、教育士等等,涵蓋所有職業類別面向的人群的「專業士」一詞來述說我的想法。其實,「專業士」就是「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春秋繁露‧俞序》)理念在當代的一種展現。士大夫是傳統中國穩定社會、安定人心的主體,士大夫也多以此自我期許、承擔責任。由此來看,「專業士」是新時代的士大夫,是「群士」,不同位置上的人士都能夠為人類社會帶來安定與升華的力量。此時此刻,尤其是在COVID-19全球浩劫後的再生與重建上,扮演旋乾轉坤的角色。「專業士」不是空泛高遠的倡議。細察我們生活中、工作上,乃至於社會各個角落,不難見到純然克盡本份、腳踏實地、做事用心,勤勉於保身安家、敬業樂群的「小人物」身影,他們都是維持社會安定的沉默力量!坦白說,我也是這樣的「小人物」的其中一員,因為我每天所思考的,只是如何在我的「小教室」、「小研究室」(小書房)中,把該做的事做好,如此而已。您我都是社會中的一顆小螺絲釘,不要小看「一」的力量,只需要找回你的心,「素其位而行」(《中庸》),在自己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真誠落實,就能成為一位利他益世的「專業士」。

這套書同樣可以提供普羅大眾參考。從生長的起點上來講,我和絕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我也與那些在「平凡」崗位上一生兢兢業業、恪守正道的普通人無本質上的區別,至多是多了一分堅持,多了一分努力,多了一分幸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套書更多的是讓人們了解「What’s possible?(什麼是可能的)」,不要自我設限,只要跨出第一步,你不知道你可以走多遠。因此,無論是想改變自己命運的人,還是知足常樂的人,都可以從我對自己與師長的介紹、學友的回饋中領略到人性的真善美,感受到專業的尊重與樂趣,並獲取面對明天的動力。

獻給探索自己、活出自己的您

總體而言,這套書其實是寫給所有想了解自己,思考如何真誠面對自己、活出自己,在意自己心「魂」的人

我一生追求的就是如何順己之「性」,作為一個缺點不少,年輕時候訓練不紮實也不夠努力的我,作為一個本來應該被這個社會淘汰的「邊緣人」,一如常人卻把我的個性(好的也好,不完美的也罷)發揮到極致。一個人的一生結果如何,是「成」是「敗」(每個人定義不同),有太多的情境因素與運氣,非個人所能決定。但是我的做法是選擇每天認真地面對我自己,真誠地「求闕(缺)」(曾文正公語),做自己,對我自己負責。儘管這只是一個「小我」的選擇,然而一個人只要能夠真誠面對自己,至少可以保護自己,顧及家庭,甚至於在專業上小有所成,和睦親友。

其次,每一個人的「心」有不同的大小,對於一些公心比較大的人,「小我」的選擇可能產生造就「大我」的貢獻。或者說,世界是一個大宇宙,個人是一個小宇宙,從我這個小宇宙來看世界這一個大宇宙,只要一個人「誠意正心」(語出《大學》),也就是只要意念真誠無妄、心地乾淨純正,做事就有正向力量,看世間諸事萬物,雖然紛紛擾擾,也能一目了然。這或許就是中國人素來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千萬不要低估自己、小看「小我」。歸根究底,一個人首先要學會如何面對自己,在生活中找尋自己,甚至於實現自己。這套書我以個人為案例,將我有限的經驗與這個世界所有的「人」或是想學「做人」的人互勵共勉。

結語:感謝與願景

2020年初,在這套書臨近付梓之時,恰是整個世界面臨最大挑戰的時候,全世界的企業都在面臨著百年以來最大的「一變」。在這個劇變的環境、高度不確定的時代中,我們每一個人(或企業)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在變中求定、定中求靜、靜中求安、安中求慮、慮中求得(《大學》)?這套書記錄了我一步一腳印,「終日乾乾」(《周易•乾卦》),面對挑戰,不斷超越、不斷回歸、不斷觀照初心的努力。能夠把初心變成願景,把專業變成志業,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一種享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套書或許能成為根治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缺失「本源」痼疾的一劑良方。

《明哲文選》目前出版的這三本書,某種程度上只是我「鯉山又一村」的第一小步。我始終心儀曾國藩(文正公),從年輕時就喜歡閱讀曾文正公選集,除了在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方面面師法他,力求一以貫之,也注重用文字記錄人生點滴,可以說他的言行事跡就是我這一個入世之人的範本。作為《明哲文選》的後續,將來還有系列連貫的出版計劃,甚至還想整理出版我平常往來的文書信件,尤其英文書信更是我平日在美面對中西文化衝突、學術實務對撞,我個人如何執兩用中,做出適時適當的選擇;也就是我如何「Be Myself」(做自己)的具體做法與「真」、「實」的功夫等。我願意毫無保留地將多年所做、所為、所思、所寫的「全集」公諸於世。

首先出版的這三本書共收錄了60餘篇文章,從翻譯、校對、編輯與整理,到最終出版,乃是團隊成員共同努力與貢獻的結果。尤其感謝連婉茜(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負責領導整個團隊,從整套選集的架構安排,到書中每處字裡行間的內容考慮,從最初的想法、到後期的付梓,均付出了甚多心力與時間。她對這本書的「用心深細」(熊十力語),讓我感動。感謝劉剛(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協調整套書的出版事宜,以及林豪傑教授(臺灣中山大學)對此書的形成提出諸多具有啟發性的建議。感謝謝嵐為多章內容進行整理與撰稿,武珩為本書的整體結構提供寶貴的建議,以及龐大龍(西安交通大學)、譚暢(西南大學)、張國義教授(臺灣東華大學)、黃怡華在翻譯與校對工作上的投入。同時感謝路江湧教授、林道謐教授所帶領的北京大學團隊,臺灣政治大學許牧彥教授所帶領的姜佔魁薪傳學者團隊,他們支持了部分章節早期版本的翻譯工作。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李紀珍教授與林文琛所帶領的「動態競爭與創新戰略研究中心」團隊、西南科技大學何波與張宏亮教授帶領的明哲鑽石俱樂部與「涼山小朋友」,為本書提供支持,在此敬申謝忱。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這套書,協助我將30年來的為文與行事的成果呈獻給世人。由於時間有限,在英文文章翻譯、校對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轉譯上不盡理想的地方,在此謹向讀者表示歉意,文責當然由本人自負。

感恩,惜福,惜緣。這麼多位好友、學友的努力,讓我有機會把眾多分散在中英文各類期刊的文章匯聚在一處。這一套書以「明哲」二字當作書名,既感念父母養育之恩,更想藉由「明」、「哲」這二字的深意彰顯華夏智慧的精華。「明」等於「日」+「月」,日起月落,月起日落,體現了大易「生生之道」,它有薪火相傳的底蘊,也和終始之道若合符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明」字也有自明(「明德」)與新民的意思,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哲」關乎人生,拆解此字,表示思考折中,能用中道,也就是執兩用中的意思。「哲」也有頭腦縝密、內心清明如鏡的涵義,猶如《爾雅•釋言》所說的「哲者,智也」。「明哲」二字代表我對故鄉臺灣、中國大陸、旅居全球各地的華人企業家與專業人員,乃至全球各國、各個文化背景的企業家與專業人士,最大的期許:自覺覺人、己立立人;洞悉天下,永續經營;共同延續並創造嶄新的華夏與世界文明。

陳明哲

美國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USA)

2020年6月

和諧管理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將持續分享前沿管理理論,歡迎各位管理學專家、學者及管理實踐者投稿。如有意向合作或交流,請發郵件至Peng.Liu@xjtlu.edu.cn,或通過電話(+86)512-81889019聯繫我們。

西交利物浦大學和諧管理研究中心是一個以管理學為基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術研究中心,通過融合東方與西方智慧、連接歷史與未來發展、彌補理論與實踐隔閡等,致力於啟發心智,孕育想像力與創造力,激發原創性、引領性的創新成果,為管理理論和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做出開創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明哲老師」與「明哲文選」(附活動預告)
    《明哲文選》中所體現出我個人對時、勢、道、術的體悟判斷下所做出的連續選擇,可以說是因應時代的「時學」,希望以此能為企業戰略發展。學術研究、高管培訓、以及人生思考等各種「時需」提供參考與借鑑,謝謝。「明哲文選」(1-3卷),收錄了全球著名戰略學者陳明哲教授過去30年來的代表性著作,旨在幫助讀者深入了解陳明哲教授「精一」和「雙融」的思想理念,以及華夏智慧的行踐心得,也期許讀者回歸自己,反思如何在動蕩的大環境下,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 陳春花:明哲老師,「精一」與「雙融」
    每一次與明哲老師深入的探討,純粹的對話,都讓我受益匪淺。也許是因為動態競爭戰略貫穿著哲學與文化、系統性知識、直接面向應用的獨特魅力,第一次遇見它,就深深被折服,也因此在理論中認識了明哲老師。作為動態競爭理論的創始人和國際管理學會前主席,明哲老師享譽海內外,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學者,更是華人管理學界的榜樣和驕傲。
  • 「自序」與「後記」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文學生涯中,南丁先生為世人留下了150多萬字的小說、散文、隨筆、詩歌和評論,這些作品,在他生前曾被結集為《檢驗工葉英》(小說集)、《在海上》(小說集)、《被告》(小說集)、《水印》(散文隨筆集)、《尾巴》(小說集)、《南丁文選》、《南丁文集》和《半凋零》(散文隨筆集)等。這些作品集的開頭或結尾,南丁先生大都寫有「自序」或「後記」,這些「自序」和「後記」,又大都篇幅短小,要言不煩。
  • 初中半命題作文:我感恩,我成長
    感恩,是幸福的起點,也是奮進的源泉。因為感恩,所以惜緣,惜福。 感恩是人生應該具備的良好品質,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別人對我們的幫助和付出,我們一定要謹記在心,懂得感激。因為感動,世界才多了感恩。驀然回首,才發現,最深的感動來自最初的回憶——父母的愛。父母的愛,是一種對兒女天生的愛,自然的愛。猶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
  • 惜緣好書【李陽】大結局!完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average person listens with only 25 percent efficiency meaning there's a lot we're letting go 惜緣好書惜緣好書/XYHS5548in one ear and 惜緣好書惜緣好書/XYHS5548out the other.
  • 惜緣,日本料理中的匠心
    原標題:惜緣,日本料理中的匠心 「看到食物,你們會想到什麼?」在上海大學舉行的中日飲食文化交流會上,日本料理大師柿澤一氏先生如此問道,透著微微笑意。片刻的寂靜之後,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雙手,身體帶領我感知與食物的一切關聯。」
  • 古人講:「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男女間要懂得惜緣
    所以說,人一定要行善積德,懂得感恩。好人有好報,幸福遲早會降臨到你的頭上。2,愛情讓兩人彼此相知愛情讓兩個人從相識到形神的融合,兩顆心得到了激情的碰撞。有時候人與人的緣分一面就足夠了,因為他就是你前世要找的人。
  • 讀書先識字,讀《文選》先識《文選音義》
    《文選音義校釋》是一部音、義配合的《文選》閱讀工具書,集納了古人對文選字詞所做的釋義和音注(音注按照古今音變規律推導為今音),是我們讀懂《文選》的橋梁。《文選》,又名《昭明文選》,是一部由梁代昭明太子蕭統選出來的詩文總集,其中收羅了從先秦到隋的作品514題,涉及作者130家,系統地展現了梁代以前的文學成就。
  • 佛教:人的福德並非是無限的,要懂得惜福,否則業障將會降臨
    因此在很多老一輩人都講過人要積福和惜福,因為人的福德都是有定數,當一個人的福德享受完畢之後,你擁有的一切將離你而去,這個就是福報已遠,那麼你的業障就要降臨。不僅僅是人這裡將福德,就是在欲界和天人界都是講究福德的,他們的福德能夠讓她們在美好的世界中無憂無慮的生活千年左右,然後他們進入「天人五衰」的時期,身體變得汙濁,衣服變得破舊,然後只能重生入輪迴。
  • 法鼓山果東法師臺中講演抱願惜緣 勉勵醫院職工
    法鼓山果東法師臺中講演抱願惜緣醫院職工現場聆聽佛教在線臺灣訊 應醫院志工隊的盛情邀約,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於2013年3月23日上午10時,前往臺中榮民總醫院講演「抱願,不抱怨」的處世妙方。隨後,果東法師也寫下「你我相見即有緣,面帶微笑歡喜緣;志工布施種福緣,彼此關懷相惜緣;感恩接受順逆緣,報恩奉獻結善緣;榮總成就好因緣,得心自在福慧緣。」與全場的志工、醫護人員共勉,願人人都能從謙卑、真誠中,關心他人、愛護大環境,掌握心的寬度和品質,展現心靈環保的慈悲與智慧。
  • 祖師大德惜福,讓我們感到慚愧!
    從惜福中。這惜福,就是節儉。 印光大師的節儉惜福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1924),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
  • 《華文現代詩》精選薈萃‖隨心惜緣詩10首
    《華文現代詩》精選薈萃‖隨心惜緣詩10首 作者簡介:網名隨心惜緣,實名:王修興,七零後,山東臨沂市人,業餘詩歌愛好者,一生嚮往自由,喜歡與低調陽光者為伴…… 隨心惜緣詩
  • 隨緣惜緣不攀緣是原則
    3如果是隨緣惜緣的本來,你能看到我也是惜緣隨緣的因果。肖亞文曾在飯桌上講了一件事情。丁元英說了一句話:隨緣惜緣不攀緣!隨緣惜緣不攀緣是究竟本來嗎?與佛家而言,隨緣惜緣是恆順眾生!不攀緣,是止於修行。故而,這句話還不是究竟本來。
  • 散文《節儉即是惜福》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都是珍粒米滴水,片紙一線;惜物即惜福,節儉是美德,於細微處可見人性光芒!
  • 隨緣惜緣不攀緣是關鍵
    和人相處,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能夠讓自己舒服和讓身邊的人舒服就沒那麼簡單了,這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社交能力的,而在《天道》中肖亞文就是一個優秀的社交達人,憑藉著「隨緣惜緣不攀緣」讓自己活成了人生贏家。「隨緣惜緣不攀緣」是什麼意思?
  • 感恩教育,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跟隨父母上一天班,體驗工作的辛苦和勞動的光榮;「真情連接你我他」,給好朋友、老師、家人發電子郵件、寄明信片、打電話,祝賀新年……瑞安市實驗二小通過感恩教育、低碳節能、社會體驗等形式多樣的項目,嘗試多元化的激勵評價,對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進行評價,這也是學校「惜福感恩」德育建設的重要一環。
  • 查明哲:曾執導「戰爭三部曲」 為何有演員稱與他共同享受折磨?
    查明哲已記不清到底誰曾說過這句話,但他一直朝這個方向在走。查明哲在戲劇界的盛譽最早是由三部戲加冕的——《死無葬身之地》《紀念碑》《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三部戲都是戰爭背景,後被合稱為「戰爭三部曲」,死亡的陰影在舞臺上徘徊,查明哲也被冠以「殘酷導演」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