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那麼,有童年傷痛的人,該怎樣去愛自己的孩子呢?
曾看到過一篇很讓我感動的文章,是一位媽媽對於育兒的感悟。她在文章中講述了與4歲女兒在生活中的一個摩擦。
她本是出於好心,想幫女兒的自行車打上氣,好騎得快一些。可女兒非常生氣的拒絕了媽媽,並與媽媽吵架,說媽媽碰了她的車。
即使媽媽對她道歉,她也不肯原諒,直到第二天在幼兒園也沒有消氣,老師想幫她穿衣服,又引起了她情緒的爆發。
這個小孩,真是特別的敏感,但是她有這樣一個能理解她的媽媽,又是特別的幸運。
因為通篇文字沒有情緒,沒有抱怨,也沒有放大,只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體諒著她。
這個媽媽說,「童年是多麼的艱難,一個自尊又敏感的小孩,要多麼堅強才能撐到自己長大了,什麼都會做了,什麼都能獨自應對了。」
「這些困難和與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本就夠難應付了。
如果家長不去理解陪伴,反而打擊否認的話,這就足以讓孩子的童年成為一場夢魘,內心的傷痛非要用一生來療愈。」
透過文字,能看到這是一個能與孩子共情的媽媽。
我想,如果她沒有體會過童年的悲傷,就不會如此懂得孩子的無助。
如果她沒有經歷過自我療愈的艱難,就不會懂得對於孩子來說,最需要的是什麼。
她在文章結尾處,寫到與孩子的一番對話:
「媽媽今天很開心,因為有一件事讓我很高興。
今天你參加了繩索訓練,那麼高那麼危險,要是媽媽爬上去可能就嚇死了,可是你從頭到尾都完成了。
你每走一步都用眼睛看好了,抓的穩穩的,腳下也踩得很穩,所以你很冷靜;
前面的繩索那麼難,你還是立刻就邁開腿走過去了,所以你很勇敢;
整個訓練的時間那麼長,雖然到最後很累了,你還是堅持下來了,所以我覺得你很棒,我就特別高興。」
聽了媽媽的話,女兒開心地說:「嗯,對,我就是很勇敢,很棒!」
女兒這種從內心發出的喜悅,對自我力量的肯定,讓這位媽媽感嘆:
「這就是我希望她30歲的時候,自己心裡每天念叨的話了。」
這一篇散發著溫暖、力量的文章,文末有很多人留言:自己看哭了。
我想,會哭的人是由生以來,從未聽到過別人對他如此溫柔又細緻的肯定吧。
對於一個弱小無助,已用盡全力在長大的孩子來說,還有什麼比來自父母寬容耐心的陪伴,更能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了呢?
還有什麼比這細緻的肯定,更能體現自己努力的意義呢?
母親與女兒,是世上最特別的親密關係,有血肉的聯繫,也有不由自主地投射,將對自己、對過去的種種情緒投射到女兒身上。
沒有足夠的愛與健康的心態,就處理不好這其中的關係。扭曲的關係中還會生出憤恨、嫉妒、破壞、逃避。
這是對自己童年的憤怒,對現狀的不滿,對生成這樣的「我」的所有一切的報復。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沒有癒合的傷口,會在下一代身上出現,一代又一代的痛苦,會在不經意中傳遞。
只有我們成為了一個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的人,才能培養出來一個這樣的孩子,才能避免傷痛的傳遞。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1、成為一個經濟獨立,精神獨立的人
只有一個有獨立經濟能力的人,才能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依賴他人;
只有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可以自己做決定,解決問題,無需依靠誰的女人,才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心態健康、內心有力量的孩子。
2、關心自己,愛護自己
還在為童年的傷痛耿耿於懷的人,心中像永遠住著一個不曾長大的自己。
她渴望著關懷和認可,會讓你在被觸及痛處之時,失去理智冷靜,像個歇斯底裡的孩子。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但我們現在已能夠給這個「小孩」足夠的愛。
不要再去討好別人,忽視自己。我們要認定自己是有價值的人,無需別人的認可。
優先照顧自己的需求,接納自己,滋養自己,成長自己。
就如亦舒所言:「自愛,沉穩,而後愛人」。
3、持續地學習,不斷地提高
想要熟練掌握每一種技能都需要學習,那麼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更優秀的父母,就更需要學習了。
當我們提高了自己的認知,明白了更多育兒的知識、懂得了孩子的心理,我們就能更好地愛孩子,也更容易對自己童年、對過去的傷痛進行理智客觀地審視。
賦予它們意義,在此中找到修正的方式,也療愈自己內心的傷口。
劉瑜在《願你慢慢長大》中寫到:
我們都應該感謝孩子,是他們的到來,讓我們的人生更圓滿,讓我們對愛與被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固然值得慶幸。但是有不完美童年的人,一樣可以療愈自己的傷口,一樣可以體會幸福的真諦。
對孩子的愛與責任,就是促進我們成長的契機。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說:
只有真正的愛,才能幫助你自我完善。你的愛越深,自我完善的程度也就越深。
真愛會讓我們成為更強大的人,為了自己所愛的人,用自己的力量,斬斷命運的輪迴。
為了讓我們與我們所愛的人,都能夠成為更好的人。
我是「野生成長」,愛閱讀,愛寫作,專注分享成長感悟與乾貨,關注我,我們一起成長。
歡迎轉發、留言,您的關注點讚,就能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