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設計
提要流行病學調查設計的目的,研究方法,調查內容:對象選擇、樣本大小、資料收集(調查表擬訂等)、資料處理及分析、結果解釋。
案例1985年11月某縣衛生防疫站接到一起報告,S村發生成人急性病毒性肝炎爆發。患者有明顯的胃腸道症狀,黃疸與無黃疸比例約1.0:1.17,潛伏期約35~82天,平均為53.4±16.5天。急性期病例ALT明顯升高,並有反覆異常的特點,S村於同年7月起成人中參加獻血漿(單採血漿輸還血球)的人數增多。經初步調查,發現28例肝炎病人中有26例均有獻血漿史。肝炎發生高峰距獻血漿者參與獻血活動高峰後約1~2個月。自肝炎爆發生,群眾自發停止參加獻血漿,疫情逐漸平息,欲了解S村發生何型肝炎爆發,引起爆發的原因是什麼,應如何進行調查?調查哪些內容?採取什麼措施者能杜絕今後再發生類似情況。
摘自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誌1990;4(1):76
調查研究是為了認識世界,也是為了改造世界,它是一項有目的的科學活動。為了達到其預期目的,首先必須提出明確的研究目的,然後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施這項調查研究,最後用獲得的結果來判斷是否達到預期目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是衛生工作人員的一項最基本、最經常的工作。例如當我們要求去處理一項爆發的疫情時,首先要進行調查研究,了解爆發是怎樣發生的?目前的疫情怎樣?其趨勢如何等;當我們要認識某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或病因時,也必須進行調查研究。同一種疾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及不同的社會經濟情況下,其發病頻率與分布可有明顯的差異,若要搞清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亦需作調查研究。許多醫療衛生的實際問題往往只有通過調查研究者能獲得解決的方法。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已廣泛應用於預防醫學及臨床醫學的各個領域中,隨著其應用範圍的日益擴大,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的方法亦在不斷地發展。本章介紹其共同原則。
第一節 確定研究目的
在進行任何一項調查研究時均有其調查的目的。例如1988年1月在S市驟然發生甲型病毒性肝炎(A肝)爆發流行,在短短的二個月內報告病例數達30餘萬。疫情之猖獗、危害之深重在國內醫學史上從未有之。面臨新的疫情,我們應開展調查研究,其目的欲了解它的可能病因是什麼?通過什麼傳播媒介能使這麼多人感染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僅憑個人的經驗是難以解決的,必須藉助他人的經驗,即查閱有關醫學文獻。從文獻中了解國內外有無類似的爆發歷史記載,他們採用哪些研究方法進行調查研究的,目前已達到何種研究水平,獲得哪些主要結論等,為形成這次爆發流行的病因假設提供必要的和充分的依據。其次尋找可以借鑑的研究方法,目前在驗證此假設時已應用哪些方法,其優缺點如何?最可能被我們採納的是什麼方法等等。
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使研究者心中有數,有以往的事實作為依據,又有調查和實驗的資料作為基礎,再結合醫學和生物的知識形成病因假設。一旦形成假設,它就成為此項研究工作中的主導思想,即為研究目的,例如S市A肝爆發流行時形成假設——食用毛蚶可能是導致S市A肝爆發流行的原因。因此在進行各種調查研究中,就應該去證實食用毛蚶者比不食用者A肝的罹患率高,由此論點來指導整個研究設計。在A肝流行期,挨戶共調查28000餘人有關食用毛蚶與A肝罹患率的聯繫,發現食用毛蚶者A肝的罹患率明顯高於未食用者;食用毛蚶量愈多,A肝罹患率亦愈高,有明顯的劑量效應聯繫。並發現A肝的流行高峰發生於毛蚶大量上市供應後30天左右(此為A肝的平均潛伏期)。在市場上禁止供應毛蚶後,又經過一個最長潛伏期,流行趨於平息。由此而獲得毛蚶為傳播本次A肝爆發的流行病學證據。為了驗證毛蚶是導致A肝爆發病原的媒介,又採用核酸雜交和組織養法,從當時市場供應和產地捕撈的毛蚶中證實確有A肝病毒存在,即採用實驗的方法來難毛蚶為造成A肝爆發的病原學證據。假如在調查研究時,僅有一個空泛的假設,而沒有形成具體的目的,則調查研究往往無從下手。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下列幾種:描述人群的健康狀況、研究疾病的病因、尋找高危人群並估計其相對危險度、研究疾病的自然史、評價各種防治措施的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