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在諮詢區提問:為什麼我的孩子2歲了,只會叫爸爸、媽媽,不會說別的話?聽老人家說「貴人語遲」,是不是孩子大了,自然就會說話了?
孩子說話晚,對孩子有什麼影響?父母要如何正確引導?
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在其著作《有吸收性的心靈》書中提到:
語言就是一面牆,它把一群人圈在牆裡面,與外面的人隔離開來。
語言是人際關係連結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完成自身需求的達成。
幼兒開口叫「爸爸」「媽媽」,這是小寶寶語言發展的一個裡程碑,說明小寶寶已經正式開始使用語言這個技能!
2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一個分水嶺。2歲的小寶寶通常可以非常自然的進行語言能力的提升,只要提供足夠的語言環境,他們的表達能力幾乎可以說是飛速的發展。
這種發展不是說幼兒有多麼大的詞彙量爆發,而是幼兒在語言邏輯上開始有了質的提升。
語言是人際關係連結的工具
語言的發展對幼兒的情緒、社交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都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孩子在2歲多的時候,還不能正常表達自身的需求及情緒,那麼在群體交往的過程中,幼兒很容易因為表達障礙而出現:
所以,關於幼兒語言發展的進度,要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
比如,我們教小寶寶學會說「杯子」「碗」,三階段教學法的操作是這樣的:
第一階段:命名
就是給目標物體進行命名,幫助幼兒將物體和詞彙進行關聯。
分別拿一個杯子和一個碗,放到寶寶的面前。
然後我們和孩子說:寶寶,請看,這個是杯子。杯子!杯子!這個是碗!碗!碗!
命名的目的是讓幼兒知道「這個是什麼」。
第二階段:辨識
讓幼兒通過辨別目標物體,來增加對詞彙的記憶。
我們將杯子和碗,重新放回幼兒的面前。
然後問:寶寶,請問哪一個是杯子?
寶寶,請問,哪一個是碗?
辨識的目的是強化幼兒的理解和記憶。
第三階段:驗證
讓幼兒說出目標物體的名稱。
我們把杯子和碗放置在幼兒面前,然後分別指著杯子和碗問:
寶寶,請問這個是什麼?(杯子)
寶寶,請問這個是什麼?(碗)
驗證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幼兒確實是真的理解了。
通過三個階段的教導,讓孩子通過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的多感官信息融合,獲得精準的用詞理解能力。
這種三階段的語言訓練,除了對具體的物品進行認知之外,還可以教幼兒學會更多抽象的詞彙,比如:大小、厚薄、長短、深淺、光滑、粗糙、輕重、冷熱等等。
給幼兒具有對比的物體,然後通過三階段法,引導幼兒掌握更多抽象的詞彙。比如:
第一步:拿兩個材質和顏色都一樣的,但是大小不一樣的積木,放在幼兒的面前,然後,拿起大的積木和孩子說:
寶寶,這個是大的!大的!大的!這個是小的!小的!小的!
讓幼兒自己去摸一摸,重複你說的詞「大的」「小的」。
這就是「命名」
第二步:把兩個積木都放回到幼兒面前,然後問幼兒:
寶寶,請問,哪一個是大的?
讓幼兒自己去尋找大的那一塊。
寶寶,請你把小的積木拿給媽媽。
讓幼兒找出小的放到媽媽的手裡!
這個叫「辨識」
第三步:最後再把兩個積木再一次放到幼兒面前,然後指著大的積木問孩子:
寶寶,這個是什麼?
讓幼兒回答:這是個「大的」。
這個叫「驗證」
利用生活中一切機會,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樂於表達的好習慣。
鼓勵幼兒語言發展,我們要謹記:
1、認真傾聽孩子說話
傾聽是對孩子的尊重和重視,也是對孩子表達的鼓勵,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示範。
你聽,孩子才會聽。
只有我們認真去傾聽孩子說話,孩子才會聽我們說話。
2、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孩子年齡小,在語言表達上可能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這時候父母一定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切不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3、多提問,讓孩子暢所欲言
和孩子交流時,父母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多問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讓孩子自由表達,並與他進行交流和「探討」。
4、利用遊戲訓練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力
遊戲或表演,都能有效刺激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發揮想像力;比如:編故事、讓孩子描述一些見過的場景等
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就是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有效環境。只有在這樣正確的語言環境中,孩子才會自然、循序漸進地掌握更多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