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昕: 劉居英陸平家史話--親兄弟的北大校長、哈軍工院長

2021-02-08 知青50年
     圖文來自大江東啟的美篇


         作者:劉大昕

        

原標題:大江東啟---劉居英陸平家史話

        



作者近照  拍於2010年


  

劉大昕,江蘇海門人,1941年11月生。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11月退休。

   1958年江蘇省啟東中學高中畢業,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力系。1967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應用數學專業研究生畢業。

   近二年,對哈軍工的地理歷史變遷感興趣,在網際網路上查資料、編制美篇,內容逐漸延伸到哈爾濱的歷史地理,如馬家溝、沙曼屯、猶太社區、兆麟小學,哈三中等。本號將陸續發表。


 

劉居英陸平家史話
劉大昕 


 

陸平夫人石堅、陸平、劉居英、劉居英夫人許良毓


陸平與劉居英是親兄弟。哥哥陸平是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弟弟劉居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我在北大讀書六年,在哈爾濱軍工大院學習、工作、生活近六十年 。能夠成為國內兩所頂尖高校、兄弟倆個校長院長門下學子,我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對陸平校長、老院長劉居英充滿了崇敬之心,謹以此美篇懷念他們傳奇的革命一生。


我1958年進入北京大學數力系學習,陸平是黨委書記,後兼任校長。1964年我的大學畢業證書上蓋的是陸平校長的印章。我記得1961年4月第26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我記得有一天晚上為了尋找電視機觀看比賽,我無意間闖到燕南園陸平校長家,校長在過道裡站著親切、小聲地說:進來、進來。我懷著忐忑與激動的心情,觀看了比賽。那一晚的情景讓我終生不忘。


1964年,我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攻讀研究生,沒有想到學院院長正巧是陸平校長的弟弟,這也是一種緣分。入學後不久的一天,在數學教研室碰到劉居英院長,有人向他介紹我說,這是今年從北大剛來的研究生。劉院長對我說:北大來的業務都不錯,要注意又紅又專。也許這是他潛意識中對北大與軍工學生的評價。可惜由於文革,我的研究生畢業證書上蓋的不是劉居英院長的印章。


劉居英(1917年-2015年1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1]  ,吉林省長春市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與領導「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015年12月6日,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98歲。


曾任長春特別市市長、哈爾濱鐵路局局長、任中長鐵路管理局局長、任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簡稱聯運司)副司令員。

1954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
1961年,任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1966年3月,軍事工程學院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劉居英任院長兼黨委書記。

曾經任海軍政治部主任、任鐵道兵副司令員、任引灤入津工程總指揮。


2005 年夏,劉居英重返長春老家。

劉居英,原名劉志誠,1917 年 3 月 31 日(農曆閏月二月初九)出生在長春市西南四十裡伊通河西新立城。祖籍山東掖縣,家境貧寒,晚清年間曾祖父逃荒闖關東,靠編織手藝掙錢,在新立城落腳安家。


新立城鎮位於長春市南部,東臨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南抵新立湖風景旅遊區,西靠伊通河,北連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立城鎮歷史悠久。


200多年前清朝嘉慶五年就在長春設治時,衙門便建在伊通河東岸一塊平坦的開闊地上。那裡原來荒無人煙,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建起了簡陋的房子,圍起一座院牆,便設立了「長春廳」。這座小小的「土城」,因為是在空地上剛剛新建立起來的,便被命名為「新立城」。

新立城是長春的誕生地,所以有人說「長春的源頭在新立城」,也有人說「先有新立城,後有長春市」;還有一句話是「先有長春廳,後有長春市」


1900年的長春府衙。

衙門在新立城時,小街東西長約0.5公裡,有小雜貨店、手工作坊等數十家。到光緒年間,街道兩旁排列著雜貨店、藥鋪和各種手工作坊等共40餘間房,逐漸發展成一座小集鎮。當年在新立城小街老廟宇也很多,東北角有「城堡廟」,西南角有「關帝廟」,街中部有「娘娘廟」,等等。可惜均早已拆毀。據講這些廟宇所建年代都很久遠,初建時規模也很大,為四方村民燒香敬神的主要場所。


長春廳輿地全圖。

清光緒年間為新立城「最繁盛時代,後漸次僅存小本營當數家。」文獻中記載的雜貨鋪之類的房舍現多數還在,均集中在今小街西南面街道兩旁,排列長百餘米,共40餘間。這些房舍中建築年代最早者為清朝,以後又陸續有所增建。現在有的繼續做為食雜店、小百貨店。這些房舍均為弧形平頂,青磚構築,比較矮小。如今有的經過修繕,改用紅磚掛麵,但其主體結構並未改動。


祖父自學醫書做了鄉村郎中,父親劉宗嶽不願跟隨祖父抓藥行醫,年輕時離家出走投奔了奉軍,在郭松齡部隊當兵,隨軍徵戰,升至連長。後郭松齡率兵倒戈,兵敗被害,父親被遣散回到家鄉,在長春市三馬路開大車店謀生。

母親崔星齊一生操持家務,70 多歲裹著小腳的老母親崔星齊,文革期間被群眾專政,天天押著去勞動改造,遭受凌辱打罵。她生養的三個子女都參加了革命,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


長春三馬路,即今天的長春市南關區東三馬路和西三馬路,全長約1700米,形成於1912年,是隨著長春商埠地的發展而建設起來的道路,當時這裡開設有妓館、茶樓、戲院、當鋪、客棧等等,商號密集,店鋪林立,車水馬龍,頗盛一時。


長春王氏私立自強小學校,由長春著名資本家、裕昌源火磨創辦人王琳(即王荊山)和弟弟王鈺出資創辦,1915年8月22日正式設立,並聘請著名教育家、長春商埠學校校長楊世楨為校長。學校校址最初位於直東會館(現東大橋附一帶)


1915年,長春自強學校教職工合影。

1918年遷至老城馬號門外(現自強街附近),並新建了30間校舍。學校設有初小部、高小部和中學部(1925年開設),其中教小學部的教師均是師範畢業,教中學部的教師均具有大學以上學歷。


學校還創辦有校刊和校辦工廠,在當時的教育環境下,自強學校獨樹一幟,成為長春最好的學校,也是上個世紀初到三四十年代,東北一座頗有名望的私立學校。建國後,原長春王氏私立自強小學校改稱「長春市第七中學」,校舍後被陸續拆除。2003年,學校整體搬遷至寬城區嫩江路與西二條街交匯處西北角,原址現為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二醫院普通外科醫院。


自強學校九十多年來培養了一批傑出的人才,原遼寧省省委書記郭峰、原北大黨委書記陸平、長春市第一任市長劉居英,以及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禹等都畢業於自強學校。

陸平(左)、劉居英兄弟倆長春自強小學畢業照。


1947 年 冬,劉居英與長春自強小學的老同學郭峰(左)相遇在哈爾濱。


1930 年秋,如願考上吉林師範附中的劉居英同姐姐、姐夫合影。

自強學校以「自強不息」為校訓,管理嚴格,設有小學班與初中班。陸平在這裡 從小學讀到初中畢業。初中語文老師李紹伊常將左翼文學和魯迅的作品介紹給陸平,指引他走上革命之路。初中時陸平曾把當一名左翼文學家為解放勞苦大眾服務作為 自己的理想與追求。1930年2月,陸平初中畢業。父親雖然非常關心孩子們的教育,但家境日衰, 只好賣了五垧地,送陸平到瀋陽入東北大學附中文科班學習。

劉居英12歲時於自強小學畢業。父親無力供兩個兒子讀書,要劉居英輟學,去 裁縫鋪當學徒。劉居英與父親抗爭,負氣跑到吉林市投奔大姐家,考上了不收學費 的吉林師範附中。


1936年劉居英在平津學生南下宣傳團。


劉居英和夫人許良毓相識、相知、相愛在長春市政府工作期間,1947年 8 月 15 日喜結良緣,攜手共同走過68個春秋。劉居英夫婦結婚照,攝於1947年。


1949年劉居英與大哥陸平(右),大嫂石堅(中)合影


1952 年劉居英從朝鮮前線回國開會,一家人照了這張劉家唯一的全家但是文革改變了這一家人的命運。時任中國兩所頂尖學府校長的兄弟倆,首當其衝被批鬥罷官,父母相繼去世,照片上的子女受牽連全部下鄉當了知青。圖中人物:父親劉宗嶽(中右二)、母親崔星齊(中左二)、姐姐劉以貞(後右一)、哥哥陸平(後左二)、嫂嫂石堅(後左一)、劉居英(後右三)、許良毓(後右二)。

1954 年 4 月,劉居英歸國到哈軍工工作,陸平任哈爾濱鐵路管理局局長兼黨委書記,兄弟倆的家都安在哈爾濱,同在一座城市工作了,兩家人經常走動來往。年底陸平調鐵道部任副部長,兄弟倆又分開。


1956年5月,在哈爾濱北京街家中小院裡,在盛開的櫻桃花前,留下一張劉居英全家幸福的合影(媽媽抱弟弟劉曉明、中為劉智、右二劉敏、後為劉捷)



1958年夏,劉居英父子倆郊遊太陽島,在蘆葦叢中小憩


1964 年 5 月,陸平到哈爾濱出差,劉家難得有這次聚會,老母親特別高興,全家人在一起合影留念。前左起:夫人許良毓、母親崔星齊、大姐劉以貞;後左起:大哥陸平、劉居英。





劉居英與許良毓。劉居英出獄後與夫人留影紀念。

1969 年 8 月,劉居英被釋放回家,此時,原本幸福和睦的一家人僅剩 15歲的小兒子劉小明孤單一人在家,夫人許良毓在鐵路局南岔幹校接受改造,三個女兒遠去北大荒農場當了知青。小兒子還是在學校老師的力爭下,作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留城,分配到黑龍江汽車修配廠鈑金車間當了一名學徒工。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劉居英賦閒在家裡為小兒子做飯。不久,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給劉居英作出結論:犯有頑固不化的走資派嚴重錯誤,屬於敵我矛盾,暫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


1971 年冬,家庭條件有所改善,從55號筒子樓搬到老紅樓區 63 號樓,劉居英同夫人許良毓在樓前留影。


石堅、陸平、劉居英、許良毓


1980年8月23日,北京大學校史辦在臨湖軒召集北大一二. 九時期在京的部分老同學,座談北大學生一二. 九運動情況,會後合影。

前排:劉玉柱(左1)謝雲輝(左2)張毓珣(左3)吳磊伯(左5)王季青(左7)黃華(左8)佟城(左9)朱穆之(右2)韓天石(右1);後排:劉火(左1)劉居英(左2)張震寰(左3)宋爾廉(左4)孫思白(左5)胡昭衡(左6)袁寶華(左7)呂東(左8)陸平(左9)胡克實(左10)。


1994年,陸平80歲生日,兄弟倆合影。


1997 年 3 月劉居英八十壽辰,全家人及親朋好友大聚會合影,瞧這幸福的一大家人。

劉居英教育子女十分嚴格,要求和鼓勵他們認真讀書學習,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不贊成子女下海經商,從未利用職權為子女謀利。劉家的第二代經歷了"文革"的磨難和下鄉當知青、進工廠學徒的鍛鍊,依靠個人努力,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成績,全部在國內工作,為國家服務。第三代孫輩們有出國留學深造的,也全部學成回國,立志報效祖國。


1997年3月,劉居英80歲生日,在家庭生日聚會上兄弟倆合影。

1997年金婚紀念


1998 年元月,劉居英夫婦在香港。


2003 年 9 月,劉居英(左一)在原哈軍工大操場上,同在哈軍工工作 50 年以上的老教職員工合影。


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2004 年秋,劉居英夫婦在香山觀賞紅葉,漫山火紅的秋色折射出這對革命老人的燦爛人生。


哈軍工校友會看望老院長劉居英夫婦。


2014年4月,在自家小院賞花同在場的家人合影。


大女兒劉捷


大女兒劉捷

小女兒劉智和父親母親,攝於2014年夏,家中小院。


二女兒劉智


二女兒劉智


一二.九運動學生骨幹的後人在北京大學聚會啟動《 「12•9」運動人物誌項目》。


2017年 二女兒劉敏哈爾濱育紅小學同學聚會


2019年劉居英小兒子劉曉明參加育紅小學60級同學聚會


2019年,劉居英小兒子劉曉明和他的小學同學。


第三代繞膝嬉戲,陸平、劉居英老哥倆含飴弄孫,享受著天倫之樂。


2015 年12 月 6 日,劉居英在京去世,終年98歲。

劉居英家親戚
輓聯:上聯  居英兄弟千古        
          下聯  大嫂芮苑萍敬輓
輓聯:敬愛的叔叔,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陸平全體子女泣挽
輓聯:居英表叔千古   侄女田仁雲敬輓
輓聯:刁秋庭、劉寶生、李竹、李梅、么正才敬輓
輓聯:二叔千古   侄高小天  侄媳婦張國英攜全家敬輓
輓聯:劉寶瑞攜兒子李思敬輓

許良毓家親戚
輓聯:許良久、劉淑珍及子女敬輓
輓聯:許桂蘭、侯中山及子女敬輓
輓聯:許桂榮及子女敬輓
輓聯:許良華及子女敬輓
輓聯:劉哲率子女許紅波、李旭、許陸、李放敬輓
輓聯:許慧珠、許太和、許同和、許慧雲、許長和、許慧傑、許慧青、許慧盟敬輓
輓聯:範輝率子女敬輓(親家)
輓聯:韓琳 江濤 韓淑琴 牛淑傑 王世民(親戚)
輓聯:高凱軍、劉雲、高凱兵、董兵攜子女高宇飛、韋邊江、高宇晴敬輓(親戚)


許良毓93歲生日,四世同堂。


許良毓93歲生日,與重外孫外孫女在一起。



陸平(1914-2002) 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吉林長春人。1933年2月加入加入中國共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學教育系學習。積極投身於革命運動,在學生時代就參加了「一二·九」運動。他曾擔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總隊部組織部部長、晉察軍區政治部主任、華北野戰軍三縱隊政治部主任等職。

解放後,陸平曾任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常委、青工部部長,鐵道部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國家機關黨委委員,哈爾濱鐵路管理局局長、黨委書記兼中共松江省委常委,鐵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1957年10月 調北京大學任黨委書記兼副校長,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中共北京市委委員,

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部)副部長、部黨組副書記,全國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常委(正部級)、副秘書長,機關黨組副書記、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任。

2002 年11 月 28 日,陸平因病在京去世,終年88歲。


陸平和劉居英手足情深難以言表。當年,他們畢業於同一所小學,一道參加革命,30年代一道在北平,陸平以英文100分、劉居英以數學100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後來又一道參加了一二•九」運動,以後分赴抗日根據地。在革命的關鍵時刻,他們一直生死相援。1933年,日本人要抓陸平,是劉居英幫助焚燒掉黨的重要文件,協助陸平轉道北平。陸平和劉居英先後擔任哈爾濱鐵路局局長,陸平接手局長後,弟弟劉居英便到了朝鮮,在彭德懷司令員手下,任志願軍鐵道運輸指揮部司令員。如今,兄弟倆為了新中國、為了抗美援朝,再次以生命、智慧,以艱辛忘我的工作相互支援,並且最終為抗美援朝的勝利、為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是陸平一生中最值得懷念和最引以為自豪的一段時光。


一二.九時期的陸平。


1935年一二.九愛國運動之後合影。後排左三為陸平。


抗戰時期的陸平


1952 年 7 月,朝鮮鐵路軍事管理總局在瀋陽召開首屆功臣模範代表大會,劉居英在會上作了《 關於過 去的工作情況和今後鬥爭任務的報告》。會議期間,他(左三)同參加會議的李頡白( 左一,全國鐵路工會主席)、陸平(左二,鐵道部副部長)、劉景範( 右二,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團長)、 陳沂( 右一, 慰問團副團長)合影。




左一陸平,左二劉居英。


1936年櫻桃溝夏令營,陸平和趙德尊,經過一二九運動的洗禮,懷著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的愛國熱情,在這塊石頭上刻下「保衛華北」四個大字。1975年陸平「解放」出來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這承載著他難忘的一段革命經歷的石刻合影留念。後來這塊最能表達當時中國人民心聲的石刻被搬到路面上,成為紀念歷史教育後人的文物。


1949年9月參加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代表。左起,前排楊述、馮文彬、胡耀邦、高景芝、張本。中排 宋一平、許世平、張凡、王治周。後排 王明達、陸平、蔣南翔


上世紀20年代,在北京西郊明代勺園(明代畫家米萬鍾故居)和清代淑春園(乾隆賜予和珅的皇家園林之一)舊址基礎上,建成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園林式校園——燕園。燕南園因位於燕園的南部而得名,燕南園的住宅被定為51號到66號。文革前陸平家居住在54號。文革後住在51號,這裡以前由物理系教授饒毓泰居住,『文革」開始時,饒教授因為受不了造反派的吊打,就在這間屋裡自殺了,此後再無人敢住,現在,就讓陸平家住進去。


1961年6月14日,周恩來總理與越南總理范文同來北京大學,陸平校長陪同會見越南留學生代表.


陸平(右一)陪同周恩來總理參觀北大校園


1964年,陸平與畢業生座談。看到這張照片我感到特別親切。因為我正是1964年從北大畢業。還記得當年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聽彭真給北京高校畢業生講話,號召我們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記得全校畢業生在大飯廳會餐,飯桌都擺到了大飯廳外面;記得那個晚上在大禮堂宣布我們的畢業分配去向,第二天我們便各奔南北東西。


中國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使得時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的陸平,一時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並且使他和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永遠地連在了一起。


1966年9 月 20 日晚 ,北大舉行全校規模 的批鬥會 ,陸平和彭珮雲被押上臺去接受批判 。這不過是他們經歷大規模批鬥會 的開端。


陸平熬過了最殘酷的1967和1968兩年,進入召開「九大」 的1969年,他終於走出了監禁的地方,可以回家看看了。同年10月,他被押送江西鯉魚洲「北大試驗農場」(即「五七幹校」)勞動。從這時起,殘忍的毆打總算離開了他。但是在鄱陽湖畔,他的健康完全垮了,從此開始了和疾病的漫長抗爭。1971年底,北大解散了鯉魚洲農場,陸平回到北京,又經歷了一個月的軟禁後被放回家中和妻子石堅團聚。


1972年,陸平因病喪失勞動能力後從北大江西鯉魚洲農場被送回北京,妻子石堅患腦溢血偏癱,昏迷一個月醒來,憑毅力重新站立起來,陸平因此得以與分離6年的妻子石堅,女兒陸微堯陸昀等相見,大家圍坐在燕南園51號家中唯一的小桌前吃飯,堅信曙光會來臨.


1972年9月,陸平在北大燕南園51號


文革後期,陸平、石堅夫婦和二女兒陸瑩在一起。


石堅 1938 年參加革命,1939 年入黨並進入到晉察冀革命根據地。1944年她和父親在晉察冀根據地結婚, 先後在平西、 平北根據地做婦女工作。解放後主要在鐵道團工委組織部、 哈爾濱鐵路局技術學校、 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工作。在子女的眼裡, 母親也是個有文化、 有資歷的革命者。她曾經在天津大同女中受過教育, 解放初期上了北方交大, 是大專畢業生。當年, 她不滿家庭的封建束縛, 又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最終走上革命道路。走上革命道路的經歷, 使她充滿叛逆精神, 她總是鼓勵孩子們「要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還特別欣賞孩子們做出的充滿創造活力的事情。應該說,她對子女的思想、 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

1979年4月28日,在宋碩追悼會上,因第一張大字報被點名批判受衝擊已得到平反的陸平(中),彭珮雲(右一)和宋碩夫人曹綺雯在一起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陸平紀念文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陸平紀念文集。




陸平把紀念文集送給兒子陸徵。

文革後孩子們陸續參加工作、 成家,並相繼以不同方式上學學習:陸微先後在北師大哲學系、 北外俄語系等高校進修或函授學習過。她還以學區站點第一的成績獲得了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大專畢業文憑。陸徵則參加了北方交通大學進修;陸瑩參加了高考, 成為北大分校的一名學生;陸昀則上了中央電大, 獲取了大專文憑。


陸平(右)、李德仲199 0年攝於吉林楊靖宇將軍銅像前


1995年陸平在家中書房看書。

陸微快28歲才把戶口從山西農村辦回北京。為減輕家裡的經 濟壓力, 她找到 區教育局, 要求當一名代課教師(當時中學戴帽急需教師) , 最終爭取到去1 0 1 中學任教的機會, 邊教課, 邊操持著家務。到知青辦正式分配, 又被分到中科院 動物 所做技術員 。那時候, 陸徵還在山西寶雞電力機車車輛段做機修電工。他的技術非常好, 如果對口調 動的話, 通過鐵道部父親的老熟人關係回北京肯定不成問題。可是父親說, 他在鐵道系統8年,從沒有給自己辦過任何私事,現在他也不能這麼辦。最後,陸徵通過自 己的努力以及工作需要, 先調到石家莊電機段工作了 3 年, 最後又找了個工人對調的機會, 才回到北京在地鐵當了工人。改革開放後,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 小女兒陸昀的腦血管神經性痙攣痊癒了。陸昀參加了中央電大的考試, 而且畢業了。儘管當時她已經在中科院空間中心管理部門做到 了副 處, 但經歷文革後, 她更想從事自己喜好的編輯工作。她把想法同父親講了, 父親贊同她做專業性的工作, 但譚松韻希望女兒理解, 他不能用自己的關係為自 己的子女開方便之門, 希望女兒能靠自己的能力實現願望。最終, 陸昀在報紙上看到《中華工商時報》 準備招聘10 名編輯、 記者的啟示, 通過報名、 考試, 終於實現了自己從事專業工作的理想。


1995年陸平與劉居英在一起開會。


陸平晚年在家中。


陸平女兒陸瑩和劉居英女兒劉智一起籌備、參加會議。


陸瑩(北京大學陸平之女)做目前出版機構的聯繫情況介紹,言簡意賅。


後排左起:吳安,高小遠,李寧,王虹,陸瑩(陸平二女兒),劉智(劉居英女兒),歐陽曉光。


陸瑩(陸平之女),韓鐵如(韓天石之子),劉智(劉居英之女)在一起。


2017年又一次開會。會議開始前,陸瑩指揮全場高唱《畢業歌》。


陸平夫人芮苑萍多次受邀參加全國政協已故知名人士的夫人春節茶話會。

很遺憾沒有能夠找到陸平其他三個子女及芮苑萍的照片。


陸平、劉居英的姐姐、姐夫:劉以貞、李鴻迢

都是教育工作者。李鴻迢是東北農學院教師。


劉居英的外甥和外甥女。

前排右起,李正 李直

後排右起,李竹  李松  李梅


後排  李松的父親  母親

前排右起李松,冬林(李松兒子),李梅


劉居英和外甥女李松。李松、刁秋庭夫婦1966年雙雙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後來都一直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工作。老刁被學校學生評為 「我最喜愛的老師」,曾獲哈爾濱市「教書育人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是黑龍江省七屆、八屆、九屆政協委員。我家和她們家曾經住對門鄰居多年,關係很好。她的父親有幾年和她住在一起。


前排左起

李直 劉居英 許良毓 劉寶生(李直夫人)

後排左起

李竹 ,劉傑 ,李天倫(李直之子),么正才(李梅丈夫),刁秋庭(李松丈夫),李松 ,    李天倫妻 , 李梅  ,於之碩(李竹丈夫)。

於之碩曾經擔任哈爾濱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我們經常在一起開會,是好朋友。


前排左起

劉寶生,許良毓,劉居英,李直,李松的孫子

後排左起

劉敏,李竹,李松,刁秋庭


李松已經去世好幾年,我們懷念她。她的孫子寬寬也有近20年沒有見了,對他還是小時候的印象,還真有點想念。



主要參考資料:
1、 劉居英畫傳  劉智
2、 父親陸平36年的沉默  陸瑩
3、 永遠的父親陸平  陸 微 陸 徵 陸 瑩 陸 昀
4、 陸平與劉居英兄弟傳奇人生  雷風行
5、 歷史是最好的見證——憶老戰友陸平同志  李德仲
6、 陸平的「文革」磨礪  錢江
7、 陸平落難鯉魚洲  錢江

感謝參考資料的作者。

感謝刁秋庭提供的珍貴照片及諮詢。

感謝渡橋先生長春舊影的相關資料。

謝謝欣賞。

 

  



相關焦點

  • 開國少將劉居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
    ,想像當年他告別妻子和可愛的孩子們,離開哈爾濱北京街與花園街(現聯發街)交口處的家,離開可愛的祖國奔赴朝鮮前線的情景。中長鐵路中方局長劉居英奉命赴瀋陽就職。12月,東北軍區軍事運輸司令部成立,33歲的劉居英出任司令員兼政委。
  • 劉大昕|哈爾濱三中歷史尋蹤
    只為了成為哈軍工的一員,他告別了美麗富饒的故鄉江蘇,一位理工男從北大數學系畢業徑直來到哈爾濱,由此56年來與這座城市結下不解之緣。       他不但深入探尋哈三中與這座城市的共同命運,還潛心研討和撰寫了哈軍工、哈爾濱的基督教、猶太社區、沙曼屯、馬家溝等等 「課題」 . 本號知青50年願意與讀者繼續分享劉大昕教授的這些圖文。
  • 上海材料工程學校老師陸平:培養學生成才 是不敢忘的責任
    不僅要培育好學生,還要培養出名師,這是金怡校長的辦校理念,一批名師因此誕生,陸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培養學生,不忘社會責任  「我從這裡畢業後留校工作。從1983年開始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學校實驗室的實驗員。」從教30餘年,陸平老師已經有了點點白髮。他從一線教師做起,期間負責學校實驗教研室的工作,建設開放實訓中心。
  • 林建華校長給北大留下了哪些東西?
    北大又換校長了,但他留給北大很多「財富」。2015年2月15日上午,北大仍在放寒假,回到母校的林建華,在宣布其為北京大學校長的全校教師幹部大會上,曾如此表露心聲。今天下午,另一場全校教師幹部大會上,他交出了「接力棒」。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安排,北大校友、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邱水平回校擔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郝平由北京大學黨委書記轉任校長,林建華不再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
  • 劉大昕: 哈爾濱的日本間諜學校與歷史上的哈爾濱學院
    原標題:劉大昕: 哈爾濱的日本間諜學校           近二年,對哈軍工的地理歷史變遷感興趣,在網際網路上查資料、編制美篇,內容逐漸延伸到哈爾濱的歷史地理,如馬家溝、沙曼屯、猶太社區、兆麟小學,哈三中等。本號將陸續發表。
  • 高考季報考不得不知的,由北大校址變遷、校長更換而領略前世今生
    因北京大學是當時唯一的國立大學,《大學令》實際為北京大學的基本章程(第二部章程),也規定了北大的教育方針。 同月,嚴復正式辭去校長職務,之後章士釗、何燮侯、胡仁源先後擔任北大校長。第一任北大校長嚴復所譯《赫胥黎天演論》及其為北大的續命、改革和發展為中國新思想、新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
  • 盤點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幾所高校,實力不輸清華北大
    答案一定是:北大,清華。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麼幾所大學,實力不輸於北大清華,甚至比北大清華還厲害。西南聯合大學哈軍工哈軍工始建於1952年,陳賡大將為第一任院長兼政委。哈軍工更是被稱為「共和國第一軍校」。哈軍工在當時有多強呢?
  • 北大校長道歉
    編輯 | 李遊校慶口誤一天之後,北大校長林建華公開道歉。
  • 【校長去哪兒】七位從浙大到北大的校長
    1901年,陳大齊進入浙大前身浙江求是大學堂學習,1903年夏赴日留學,1912年獲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同年回國後,任浙大前身浙江高等學校校長。1913年春調北京,次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講授心理學、哲學概論等課。1921年秋,陳大齊赴德國柏林大學研究西洋哲學,翌年冬回北大,任哲學系系主任。1927年任北大教務長。
  • 這位「國字頭」科學院所長,出任北大院長!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副校長張平文、黨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霍曉丹、副部長劉雨龍等出席會議,現代農學院全體教職員工參加會議。宣布會前,黨委書記邱水平、校長郝平、原校長、現代農學院院長許智宏、副校長張平文在臨湖軒會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一行。
  • 蕭紅、哈軍工、中央大街,哈爾濱還有什麼值得看?
    此行,我的任務主要是給前兩所大學講學,餘暇就是去看我最想看的兩個地方:蕭紅故居和「哈軍工」。」,「哈軍工」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由於地處哈爾濱,所以簡稱「哈軍工」。「哈軍工」誕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史達林向訪蘇的毛澤東提議幫助中共建立一所軍事工程學院,以培養高級軍工人才。於是,中共領導即把智勇雙全的陳賡大將從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急如回國,讓他籌建並任院長。
  • 香港城大校長到訪北大清華 與北大籤交流生協議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校長郭位教授3 月 16日到訪北京大學,與北大校長林建華教授籤署學生交換計劃協議。郭校長並率團訪問清華大學,與校黨委書記陳旭教授討論兩校在深圳設立動物醫學院,以及《儀禮》復原研究的合作事宜。
  • 蔣夢麟:被忽略的北大校長 卻自稱是北大「公狗」
    對北大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陳平原說:「在歷史學家筆下,蔡元培在北大的意義被無限誇大,以至於無意中壓抑了其他同樣功不可沒的校長。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蔡元培早年的學生蔣夢麟。」1988年北大90周年校慶,曾出版過一本《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希望「以此來紀念北京大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和貢獻」,但其中並未收入蔣夢麟。
  • 北大新校長林建華:大學是個大家庭
    浙江大學原校長林建華15日出任北京大學新任校長。他時隔4年重返北大,成為這所著名學府117年歷史上的第27任校長。林建華在履新演講中說:「北大從來不止是一所學校,她是人們心中的圖騰,寄託著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大學必須守護真理的純潔,不允許任何不良風氣玷汙青年人的靈魂;大學有責任代表社會良知,維護核心價值。」視點君帶你看北大新校長履新演講全文,盤點歷任北大校長。
  • 北大成立現代農學院 許智宏院士任首任院長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記者魏夢佳)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近日該校經研究決定,正式成立現代農學院,並聘任中科院院士許智宏為首任院長。該學院將聚焦我國農業發展戰略中的重大關鍵問題,開展一流的農業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服務於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  1月29日,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代表學校向許智宏院士頒發了首任院長聘書。
  • 除清華北大外,中國最難考的3所大學,一旦考上畢業就業不是問題
    說起我國最難考的幾所大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清華和北大,但是除此之外了?其實我國有很多很多大學實力都很強勁而且收分都很高,只是比較低調,所以有的知道的人不像清華和北大那樣的多,但是這幾所大學卻不一定比清華北大好考。
  • 北大教授舉報武大醫學院院長學術造假?官方回應
    (原標題:北大教授實名舉報武大醫學院院長學術造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正調查核實) 11月29日,一封北大教授饒毅實名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獲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等人學術造假的舉報信在網絡流傳。
  • 北大附中50年校慶「北大式」改革舉措
    面對爭議,北大附中校長王錚表示,他希望發展一所多元化、自主化的學校。鼓勵學生選擇,每個人都可以不一樣。   打破班級分成「單元」   進入新學期,北大附中校園裡高中同學之間打招呼時,不再說彼此的班級,而是多了個新的身份——自己是屬於某某單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