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為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瑰寶,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經過歷史傳承,已經成為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近年來, 我國教育界也越來越重視歷史文化教育,旨在進行優良歷史文化的傳承,同時加強歷史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基於此,本文章對初中美術國畫教學思考與實踐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初中美術;國畫教學;思考;實踐
引言
中國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最為重要特徵就是「寫意」, 也就是將畫師心中道德、情感、理想寓於物象之中,比如梅蘭竹菊。儘管國畫也描摹客觀、自然,但其根本宗旨在表達內心。中國畫追求「天人合」「物我兩忘」之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最合適概括。在初中國畫教學中,要積極開掘學生審美心理引導學生以景抒情、以象表意。國畫對於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南宋 梁楷 《潑墨仙人圖》
一、當下初中中國畫教學的現狀
(一)對於初中美術課程中中國畫課程的重視問題
對於美術學習領域中,傳統文化中國畫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國畫漸漸成為初中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新一代的初中生不僅會欣賞中國畫,而且會畫中國畫。這就體現了教育部門重視中國畫的傳承,使中國畫在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做出貢獻。
(二)普遍輕視中國畫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討論。學生方面,針對我所帶的八年級十個班的學生學情分析來看,處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浪潮下,跟從前絲毫沒有接觸過零基礎的學生來說,差異較為明顯。和學生們從小接觸的繪畫培訓有很大的關係。部分學生小時候都接觸過國畫,對國畫的審美感知有了一定的基礎,欣賞的角度也發生著變化,但大部分都中途放棄了,沒有繼續學習。家長方面,在孩子小的時候報培訓班學習,一部分是盲從跟風,部分是讓孩子接觸接觸,對於傳統文化中國畫沒有太多認知,甚至很多根本不懂。所以,當孩子升入初中後,認為更應該傾向於
文化課的學習,因此導致了思想上的輕視。
二、初中美術國畫教學思考與實踐
(一)回歸本源,從興趣出發
學生對於中國畫是否存在興趣是教師對中國畫教學是否有效的必要條件,而興趣也是學習最強大的動力。沒有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教學實踐中呈現的「不」問題「不明白、不想了解、興趣不高」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學生對於國畫學習的興趣問題。關於學習中國畫應該從什麼切入點開始,需要思考。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回歸本源,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興趣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學習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並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時,就會積極主動的進入學習狀態中,並在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機械強調繪畫的技法,並要求學生機械的臨摹,學
生就容易產生厭煩情緒。應該引導學生體會嘗試,把興趣調動起來增強學習熱情。
(二) 在創作評價中品味國粹意蘊
元 趙孟頫 《二羊圖》
在學生鑑賞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賞畫、作畫、品畫可以發現中國畫的詩、書、畫、印相互襯託的表現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中國畫中所包含的詩、書畫、印的相互作用。並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共同創作出一幅充滿藝術氣質的寫意畫作品,從而更好地學習和借鑑某位畫家的創作風格。另外,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歌,不管所使用的技法是否熟練,只求所創作的作品可以體現中國畫的精神,從而引導學生重視中國畫意境的創作。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學生自由組合及分工合作,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創作興趣,教師可以適時的給予指點,提示學生如何構圖、確定主題內容等,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清 鄭燮 《竹石圖》
近代 齊白石 《不倒翁》
(三)理論結合實際
需從提升中國畫教師崗位適應性層面出發,側重對多元化
綜合人才的培養。根據中國畫課堂環境及教學目的,可以採用
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將中國畫理論知識與書法課程專業技能
進行融合,在實際中國畫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學需求角度
出發,通過課上、課下配合方式,將書法課程理論知識在中國畫
教學應用中進行科學延展,如未來中國畫教師崗位多為引導學
生、開發智力、提升素養等為主,「書法理論教師」在進行課堂教
學中,需對學生書法理論知識進行細緻講解,將書法理論知識的
功能性、作用性引用到中國畫教學中,而不是形式化教學、應付
性學習。通過對課堂時間進行規劃與課後設計,讓學生在最短
時間內完成其學習任務。
(三) 結合歷史學科開展美術國畫欣賞
唐朝 閻立本 《步輦圖》
在美術國畫欣賞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學科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增加學生對國畫作品深層次的認識,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作品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的認識。如在指導學生對閻立本的《步輦圖》這幅國畫的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畫作的歷史背景知識進行預熱」:貞觀十五年,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坐在步輦上觀看。這幅國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唐朝的盛景,通過宮女的服裝、禮儀能夠直觀感受當時的歷史文化習俗。閻立本以此為背景,通過有力的線條,將歷史故事的細節刻畫得淋漓盡致,極具表現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熟識創作背景的基礎上 欣賞畫作,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和藝術思維,提高欣賞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三)理論結合實際
需從提升中國畫教師崗位適應性層面出發,側重對多元化綜合人才的培養。根據中國畫課堂環境及教學目的,可以採用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將中國畫理論知識與書法課程專業技能進行融合,在實際中國畫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學需求角度出發,通過課上、課下配合方式,將書法課程理論知識在中國畫教學應用中進行科學延展,如未來中國畫教師崗位多為引導學生、開發智力、提升素養等為主,「書法理論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中,需對學生書法理論知識進行細緻講解,將書法理論知識的功能性、作用性引用到中國畫教學中,而不是形式化教學、應付性學習。通過對課堂時間進行規劃與課後設計,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其學習任務。
(四) 結合歷史學科開展美術國畫欣賞
在美術國畫欣賞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學科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增加學生對國畫作品深層次的認識,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作品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的認識。如在指導學生對閻立本的《步輦圖》這幅國畫的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畫作的歷史背景知識進行預熱」:貞觀十五年,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坐在步輦上觀看。這幅國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唐朝的盛景,通過宮女的服裝、禮儀能夠直觀感受當時的歷史文化習俗。閻立本以此為背景,通過有力的線條,將歷史故事的細節刻畫得淋漓盡致,極具表現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熟識創作背景的基礎上 欣賞畫作,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和藝術思維,提高欣賞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五)發揮平臺優勢作用
對中國畫繪畫模式進行創新優化,以實現古今有機融合。新媒體的衍生不僅引發了信息軟體創新改革,還為各個領域提供了完善的、全面的硬體設施設備,在教學領域,學生可利用這些硬體設備作為輔助工具,學習中國畫、強化學習成效,而在硬體設施與技術手段逐步優化的趨勢下,中國畫繪畫等藝術表現形式的重要載體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學生可以以平臺電腦為載體,繪製色彩優美、層次分明的山水畫,這不僅打破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筆墨紙硯的局限,還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中國畫學習途徑。
結束語
中國畫是我國一種民族傳統繪畫,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每個時代都有才華出眾的中國畫家,他們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名垂畫史。中國畫是國學的內容之一,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當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自覺擔當責任,充分利用講臺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把中國畫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傳授給學生,時時提醒學生不忘本,為中國的強盛而刻苦讀書。
參考文獻
[1]馬凌.美術課堂中加強中國畫教學的研究[J.美術教
育研究,2019(22):122-123
[2]倪兆彥.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熱愛中國畫策略初探
[J].學周刊,2019(23):159
[3]凌紀雲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國畫教學摭談[J].中國農
村教育,201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