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大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藉助國畫藝術將傳統藝術文化融入到教學中,促使學生提高審美能力。藉助遊戲能讓學生感受到國畫筆墨的情趣,多元互動能讓學生提高國畫技巧,通過鑑賞經典作品能讓學生體會到國畫作品中的藝術底蘊,通過小組討論能讓學生深化審美意識,通過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創作國畫的過程中更深刻地感悟傳統藝術。這些方法都能讓學生通過國畫受到傳統文化藝術的薰陶。
我國傳統美術藝術中,中國畫是典型代表,已經在世界的美術領域內形成體系,重點體現出我國古人對於社會、自然、宗教、道德、藝術等方面的認知。中國畫所運用的工具為毛筆、水彩、墨、宣紙。中國畫家以獨特構思,創造岀屬於中華傳統魅力的美術作品。而在弘揚優秀文化的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要重視中國畫的教學,以讓學生對中國美術文化魅力有新的體驗,同時促進他們藝術素養提升,還能讓學生們肩負起繼承和弘揚中華優化美術文化的責任。
一、發揮欣賞課的作用,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畫欣賞課的教學難點有兩個:一是學生個人素養有限,受到認識水平的限制,難以全面理解國畫中的道家與禪學的理論;二是部分國畫作品與油畫相比色彩較為平淡,難以引起學生注意。在國畫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相關影視的視頻資料,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欣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作品時,美術教師可以先在課上播放一些關於宋代市井生活的影視資料,如截取電視劇《水滸傳》的片段等,讓學生通過視頻或文字資料了解宋代人的生活習慣;接著可以藉助教材或多媒體投影儀讓學生欣賞作品,詳細闡述作品所描繪的內容:北宋治河兩岸的建築與市民生活的繁華景象;最後讓學生在畫卷上找出相關事物,分析可以將畫面分成哪三個部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繪畫構圖能力,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引領學生揣摩大師,疏導國畫創作的「流」
作為中國傳統的畫種,國畫講究繼承。一個人,如果沒有深深地揣摩、研習過大師及其作品,他的畫畫得再好,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畫藝術是能夠追溯源頭的,縱觀中國書法史、中國美術史,我們可以看到,每一位大師的國畫創作都是繼承中的發展,歷史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空中樓閣式的「創新」,那樣的創新說白了恐怕只是隨心隨欲罷了。真正的創新建基於繼承民族文化、領悟民族精神之上。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夯實學生的美術根基,積澱學生的學養,不僅包括深厚的美術學養,而且包括豐富的哲學、美學、文學、人類學、宗教學等學養,只有這樣,國畫學習才能「形神兼備」,才能走向自主的創造。
教學中,教師先要讓學生解讀大師的作品。如學生在學習齊白石的《蛙聲十裡出山泉》時,對於簡約的畫面一幾隻蠟蚌在湍急的泉水中遊動,然而透過畫面,我們卻分明能夠聽到青蛙的聲音。如此,學生才能深刻領悟齊白石大師的「留白」藝術。在解讀作品的基礎上,讓學生描摹大師的作品,在描摹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讓學生的臨摹從「形似」走向「神似」。這不僅是學習藝術大師國畫創作技巧的過程,也是與藝術大師進行潛在對話的過程,更是和自我內在哲學、宗教思想、人文關懷理念進行交流、碰撞的過程。
中國畫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除了上述的"天人合一」思想之外,還有諸如「靜穆」思想、「含蓄」思想、「充實」思想等。只有領受了內在的思想、情感,才能領受國畫的內在本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畫的神韻對學生來說才不是一種束縛,而是具有一種解放和舒展作用。在臨摹大師的藝術作品過程中,技法能夠很快地被繼承,但內在的氣韻則需要學生慢慢體會、慢慢揣摩,甚至需要學生不斷玩味、永遠品味。
在學習大師、創作臨摹的過程中,學生從寫生開始,逐步走向寫意,如梅的高格、竹的高節等。不僅僅寫意畫是如此,工筆畫也是如此。在學生創作國畫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讓學生的用筆生動、大膽、肯定、靈活,以便讓學生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三、鑑賞經典,領悟精神內涵
鑑賞經典也是一種能讓學生體會到國畫魅力的好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經典鑑賞活動,嘗試說出國畫中體現出的精神內涵。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將國畫欣賞和詩詞鑑賞等其他內容結合起來,這樣能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真諦。
在教學「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國畫經典作品,然後讓學生嘗試展開分析,嘗試找出其展現出的精神內涵。如竹子是中國文人畫的主要題材之一,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欣賞鄭板橋、文同、蘇軾等畫家的竹子,並欣賞和竹子有關的詩歌,嘗試從中提煉出精神內涵,說說古人為何喜歡畫竹子,竹子中展現了一種怎樣的情趣。有學生嘗試將古詩詞和《墨竹圖》放在一起分析,提出:「我曾經聽到過鄭板橋的一首詩,'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由此可見,竹子具有傲骨。但是文同的《墨竹圖》卻出現了S形的竹子,看似無法體現出竹子的傲骨,但是仔細想想,竹子在變形後依然頑強向上,這其實是作者用另一種方法體現出了竹子的傲骨啊。」通過這番分析,學生不僅對作者的繪畫風格有所了解,而且對其中所蘊藏的精神思想有所感受,能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深意。
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經典國畫作品,讓學生嘗試表達觀看後的感想。這樣學生不僅能了解藝術家的高超技法,而且能深入體會到傳統繪畫中蘊藏的哲學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美術教育不同於其他學科教育,是相對輕鬆、愉快的教育活動。在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高中美術課堂中國畫教學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不斷引入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更新教學內容。高中美術國畫課程分成三部分:欣賞、實踐與討論。筆者闡述各部分的教學技巧與創新措施,目的是提高國畫教學水平。作者:餘潔
參考文獻
[1]林志勇.藉助國畫教學,滲透傳統藝術文化[J].基礎教育研究,2018(14):66-67.
[2]彭日峰.高中美術課堂中國畫的教學方法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7(14):123.
[3]沈甦.用「創客教育」理念深化高中國畫教學[J].名師在線,2017(12):27-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