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美食鯨魚,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說一說中國哪裡的包子最好吃?比較後贏家在意料之外,好吃到爆。有興趣的同學來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包子,這種在中國早餐界可以和米粉分庭抗禮的食物,說是佔據了半壁江山也不為過。那麼這種老少鹹宜,幾乎所有人都吃過的食物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大家說一說吧。
包子可不是憑空出現的,反而是大有來頭。不過這食物在創立之初就有個淳樸的名字--饅頭。沒錯,就是饅頭。在這兩種食物出現的時候,意思是剛好相反的。包子是沒餡的,饅頭是有餡的。所以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南方人把饅頭和包子弄反。
早在漢代出土的畫像中就有了包子的形象,但是那個時候還不叫包子,而叫炊餅。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包子和饅頭的稱謂都是混用的。直到清朝,包子和饅頭的分界才清晰起來,不過南北方的稱呼剛好相反,北方把有餡的叫做包子,南方的包子卻沒餡。不過到了清朝,我國對包子的追求也達到了一個新境界,著名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就是在此時創立的,到如今成為了全國知名的老字號。
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包子江湖中的明爭暗鬥也是越發激烈。好在各家包子都是傳承悠久,擁簇眾多,牢牢堅守著自己的一方地盤。其中開封就有著中國灌湯包的鼻祖。在北宋這個夜市出現的時代,都城開封的包子也是當時的一大霸主。和南方的灌湯包相比,開封的灌湯包更大更扁。輕輕提起一個灌湯包開口喝湯,混著包子皮的軟糯,滿口流油中吃相還能十分優雅。
北宋滅亡之後,杭州就成了新王朝南宋的都城,灌湯包這種食物也隨著南下避難的流民在杭州安了家。不過現在大家在外地吃到的杭州小籠包和杭州本地售賣的小籠包可大不一樣。因為據說在全國各地的杭州小籠包分店的人大多數都是浙江嵊州人。為了打響名氣,在經營的時候用上了杭州小籠包的名頭,讓李鬼包子佔領的全國許多地的餐桌,反而讓正版的杭州包子鮮為人知。
新疆的烤包子就更帶上了幾分粗獷之意,因為舊時遊牧民族在外獲取食物不容易,所以烤包子就應運而生。羊肉丁、洋蔥、孜然、胡椒粉的餡,幾近透明的麵皮被疊成四方形。放入坑中十幾分鐘就能烤熟,一口下去是肉香四溢,厚重的肉汁順著喉嚨就往下流,香而不膩,讓人無法不愛它!
至於包子界的王者還是得歸於揚州的三丁包子。三丁包子的身世頗為坎坷,據說是當然乾隆下江南時突發奇想,想吃一種與眾不同的包子。皇帝有要求,江南的鹽商們也能費盡心思去準備。於是高配般的五丁包子就被發明了,不過五丁包子餡料中的海參和蝦仁的成本太不親民,所以到最後三丁包子只剩下了雞丁、豬肉和竹筍三種餡料。
至於天津,包子也有不小的牌面。不過筆者在這說的可不是狗不理。因為狗不理包子在天津本地人眼裡就是給外地人吃的,就和北京人眼裡的全聚德一樣。天津人真正喜歡的包子還得是素餡包子。這素餡還十分齊全,豆芽、木耳、香菜、蘑菇、香乾是一樣不少,一口下去是脆生生、美滋滋。
廣東的叉燒包被稱為廣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之首,起源於北方的開花饅頭。因為廣東人喜歡鬆軟的口感和甜味,便被改良成了擁有廣東特色的叉燒包。這種包子選用的豬肉要肥瘦得宜,而且要先醃製,最後通過叉子送到烤爐之中,因此有了叉燒這個名字。
至於北方包子的代表則是山東包子,和圓形的南方包子不同,山東包子像小兔子。餡料十分豐富,除了肉丁還有白菜豆角等。南方灌湯包一口一個,山東的包子得用手託著,三兩口吃不完把北方的豪邁霸氣彰顯無遺。而山東包子中的代表則是黃縣的排骨包。這種包子選用優質豬肋骨,蒸出來就是滿滿地骨髓油香。
「今天小編的羊肉就先講到這裡吧,最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留言,喜歡本文的話,還請給小編點個讚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