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北京希瑪保齡集團總裁何幫喜:仰望星空的小木匠

2020-12-22 網易財經

他,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出生在安徽無為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跟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在艱苦的環境裡生存,成長,念書,輟學,務農 跟大多數農村孩子不一樣的是,他有一顆不安於現狀的心。

沒幹幾年農活,他生出了學一門手藝的心思。因為他發現,在農村,如果能有一門手藝,就不用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了,還能掙點活錢兒,日子比土裡刨食能好過不少。

說幹就幹,拜師就拜名師,在當地,老木匠季明成算是最有名氣的木匠師傅了,他拜到了季師傅的門下,一學就是三年半。他腦子聰明,手也靈巧,是師父的得意弟子。

木匠手藝學成,他幹了幾年木匠。當周圍人都羨慕他有手藝、能掙錢的時候,他那顆不安分的心又萌動了 闖京城,看看外面的世界。

1988年,他來闖京城。1990年與人合夥組建了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生產撞球設備。1993年,他已經當上了這家公司的副總,作為外來務工傑出人才,北京市政府獎勵他4個北京市戶口和一套住房,全家遷到了北京。

從剛來京城時睡菜市場的鐵皮棚子,到有了北京市戶口和住房,他該滿足了;從拎著木匠工具找不到活幹,到撞球設備獲得多項國家專利,事業蒸蒸日上,他該滿足了;從一個打工仔到公司副總,他該滿足了;從獨自闖京城,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到全家在北京有了安穩的生活,他該滿足了!

然而,他沒有滿足,1995年,他辭職了!

這次,他那顆不安分的心打起了生產保齡設備的主意。

1996年,第一批保齡設備面世。1998年,他的公司贊助了在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保齡球大賽。之後幾年間又連續贊助了在新加坡、韓國、俄羅斯舉行的國際保齡球大賽,2005年在保齡球設備製造業大國 美國舉辦的國際保齡球大賽的贊助權,也最終被他贏得。

他,就是何幫喜。他打造了中國的世界品牌 希瑪保齡。如今,何幫喜的希瑪保齡設備已經出口到美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阿富汗、蘇丹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據了75%國內市場和30%國際市場。

人們都說。從安徽農村小木匠到世界級保齡大亨,何幫喜創造了一個飛天神話!

然而,見到這個創造神話的神人,你就會發現他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穿家常的衣服和布鞋,每天回家喝稀飯,吃自家醃製的酸豆角,說實實在在的話。沒有意氣風發的得意,沒有指點江山的霸氣,他看著你的眼睛跟你聊天,像鄰家的大哥一樣,隨意,平和。

2006年,中央電視臺「財富故事會」欄目專門為他做了一期節目,講述他的創業故事,面對這樣一個在公眾媒體宣傳自己宣傳品牌的好機會,他首先想到的卻是先利用這個媒體做個「尋人啟事」 當年來闖京城,身上只剩下24毛錢的時候,是一對北京的老夫婦給了他一份裝修廚房的活兒幹,讓他掙了40塊錢。這份恩情,他記了多年。後來他掙大錢了,曾經多次想找到這對老夫婦,表達自己的感激,老夫婦住的那片小區卻早已搬遷了,多方打聽也沒找到。這回在中央電視臺為他做的節目上,他面對鏡頭深情地對二位老人說:我想你們,想找到你們。如果你們看到這期節目,一定跟要我聯繫啊!

說到自己的成功路,他用兩個詞概括:自信,愛國。

1988年,何幫喜還只是在北京打工的一個普通的木匠,他聽說北京籌辦亞運會,所有的撞球設備都是從英國進口,一套將近7萬塊錢。為什麼不用中國自己的撞球設備?因為中國造不了,達不到人家那麼高的水準。何幫喜無法理解:中國人連故宮,天壇都造的了,難道一個小小的撞球桌造不了?他說:誰說中國人造不了,我就造的了!何幫喜僅用了短短兩天時間,用手裡的錛、鑿、斧、鋸,全手工打造出了一張斯諾克撞球桌 其工藝之精湛、水平之高超震驚了所有人,這張撞球桌後來被擺在釣魚臺國賓館。

何幫喜憑自己的精湛技藝結束了中國撞球設備全靠進口的歷史,後來他研究的撞球設備生產工藝先後獲得4項國家專利。也許這份成功就來源於他對自己手藝的自信,他的自信給了更多的中國人信心:中國人能行!

1990年的一天,何幫喜給北京麗都飯店安裝一套撞球設備,在旁邊的屋子裡有幾個美國人也在忙碌著。同樣是給麗都飯店提供服務,不同的是何幫喜是安裝新設備,美國人是維修舊設備。何幫喜安裝的是撞球,美國人維修的是保齡球;一塊兒結帳的時候,何幫喜發現了最大的不同:自己手裡拿到的是幾百人民幣,美國人手裡拿到的是幾仟美金!

憑什麼啊?何幫喜又想不通了:我安裝一套新設備才幾百塊人民幣,你拎個兜子換幾顆螺絲釘就幾百美金?你那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啊?

結完帳的何幫喜沒有走,他跑到麗都飯店的保齡球館看了又看。當時他一個月的工資才3百塊錢,打一局保齡球也是3百塊錢。何幫喜狠了狠心,花3百塊錢打了一局保齡球。這個玩意兒太刺激他了,他把它記在了心裡。

後來他查資料知道:我國每年從國外購買保齡球設備要花掉60個億。60個億!這相當於進口飛機和大豆的價值。不行,中國人得造自己的保齡球設備!

如果說何幫喜投身撞球事業是用自己的信心給中國人爭了氣,那麼由撞球到保齡球的華麗轉身,他是為了給中國人爭氣再次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當時世界上生產保齡設備的只有三家企業:美國兩家,韓國一家。保齡設備的技術涉及聲、光、電等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多少專業技術人員、工程師都不敢吃這個螃蟹。何幫喜卻義無反顧地要走這條路,他說:我們中國人連原子彈都造的了,小小保齡球造不了?

創業之初,前來考察的美國專家傲慢地預言:中國人5年造不出保齡設備,10年上不了市場。之後,一家韓國保齡球企業主動上門,提出以技術和管理入股,條件是必須使用韓國商標,何幫喜卻堅持用自己的品牌 希瑪。他說:我要在我們自己的國家生產我們自己的保齡球,創我們自己的品牌。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品牌,我們拒絕合作。韓國人嘲諷說:我們那才叫品牌,你們只不過是自己起了個名字而已,哪談得上什麼品牌!何幫喜的態度是明確的、堅決的:我們的「孩子」剛剛出生,我們給他起名叫希瑪,我們要在中國的國土上打造自己的品牌!合作無法達成,談判不歡而散。

美國人的傲慢,韓國人的嘲諷,激發了何幫喜這個中國漢子的鬥志。僅僅9個月後,中國的保齡設備誕生了!洋品牌逐步被擠出國門,1年後,希瑪保齡銷往18個國家。自1998年起,希瑪保齡連續贊助了多屆世界保齡球大賽。希瑪集團不但獲得了國家專利20多項,還獲得了世界最具權威的保齡機構的認證,中國土生土長的希瑪保齡成為了響噹噹的世界品牌!

當年嘲笑我們的美國專家再次來到希瑪保齡考察,他們臉上的傲慢換成了驚訝,圍著我們的設備團團轉,並當場買下一臺做為樣機回去研究。何幫喜笑了,笑得自信,笑得得意,笑得滿足。

其實,何幫喜在此後的許多場合感慨過:保齡設備的技術難度遠遠超乎了我的想像,如果不是美國人、韓國人的嘲笑,我們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獲得成功,是他們逼我成功的。從這個角度講,我感謝他們!是啊,嘲諷和蔑視只能讓膽小者退縮,讓自卑者萎頓,而對自信的何幫喜來講,那無異於一支強心劑,愈是荊棘叢生的險途,他愈要迎難而上。因為他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能行!並且他用自己走過的路證明了:我們中國人,很行!

回顧何幫喜走過的20年創業路,他總在周圍人覺得他已經幹得很好了,已經可以停下來享受既有的成果的時候,又向著更高更遠處進發了。從小木匠到撞球公司副總,再到保齡大亨,他的目標總在遠方。所以,直到今天,何幫喜依然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他壯大自己的希瑪集團,回安徽家鄉投資,擔任北京安徽企業商會會長,全國人大代表 沒有人知道他要走多遠,或許連他自己也說不清。但是,向更高更遠處進發已經成了他的常態。

記得溫家寶總理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一個民族。我想,何幫喜就是仰望星空的人,他總能看到努力的方向、追尋的夢想。他因為腳踏實地而自信,因為自信而敢於追夢。像他這樣追逐民族夢想的領跑者,是中國人的脊梁!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無為「小木匠」創出中國最大保齡球設備企業
    1987年,血氣方剛的何幫喜,不顧家人的勸阻,背起鋸子和斧頭,懷揣僅有的120元錢,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歷程。  到了北京後,何幫喜才第一次感覺到世界之大。寬闊的大街、摩天的大樓……這一切,都給了這個農家孩子極大的刺激和驚喜。他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這個城市中真正的一員,而不是匆匆的過客。為了生計,何幫喜只能靠打短工,哪裡需要木工,他就去哪裡兜活。
  • 「仰望星空」三思
    近些年,「仰望星空」一詞漸漸流行起來。究其原因,當然與溫家寶總理發表在《人民日報》(2007年9月4日)上的那首詩《仰望星空》有關。他寫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聖潔;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 七夕之夜,北京天文館邀您仰望星空
    下周二(8月25日),北京天文館將舉辦「仰望星空」科學之夜活動。8月25日正值中國傳統的「七夕」節。當晚,天文館將舉辦戶外親子科技嘉年華,天文館A館B館的常設展覽將同步開放,家長可與孩子一起參觀內容豐富的科普展覽,體驗「一帶一路」科普展演,聆聽外國專家科普講堂,觀看科普演出、科學秀、科普劇等各類科學表演和天文科普大片。
  • 北京天文館舉行「仰望星空」科學之夜活動
    為滿足公眾多樣化科普需求,在2020年科技活動周期間,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於8月25日,在北京天文館舉辦了「仰望星空」科學之夜活動。
  • 有人仰望星空,也有人低頭看地,但總有人仰望星空
    星空裡,仿佛無邊無際的宇宙,像一個巨大的瞳孔,看著我們做過的事,走過的路,近處和遠方。為何人們要仰望星空?為何人類從古至今總是對星辰充滿好奇?總有人仰望星空,也會有人低頭看地,但總有人會仰望星空,比如,哥白尼。在教會的重壓之下,他沒有向現實低頭,也沒有向獨裁者繳械。
  • 溫家寶詩作:《仰望星空》
    溫總理詩作:《仰望星空》《仰望星空》是溫家寶創作的一首詩,題記中提及溫家寶2007在同濟大學演講的一段話: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學們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
  • BOSS論健|希瑪眼科執行總裁李肖婷:醫療出身的人對未來沒那麼著急
    2018年1月,希瑪眼科在香港上市並進入北京市場,2019年,希瑪眼科進入上海市場,並逐步布局全國市場。林順潮是亞太眼科知名醫生,在白內障、雷射矯視、青光眼、黃斑及視網膜疾病等領域均有建樹,曾連續4屆入選世界眼科100強人物,2018年更是唯一的中國入圍者,進入前18名。而來自瀋陽的李肖婷,從紐西蘭梅西大學管理學專業畢業後,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工作。
  • ☆英語詩歌欣賞☆ 仰望星空
    溫總理詩作:《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是2007年溫家寶創作的一首詩,題記中提及溫家寶在同濟大學演講的一段話: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
  • 仍有人仰望星空
    這就回到我的題目,仍有人仰望星空,我就是那樣,還在心存夢想,還在看著遠方。草原清冷而又寂靜,廣闊,而又落寞,這裡的夜晚很是寂靜,沒有都市的喧囂,很少的霓虹。兒子出外求學,我還是愛仰望星空,這是月亮我也不看了,因為時差,我們看月亮都不是一個時間,那看星空吧,我們至少擁有一個同樣的星空,繁星點點,似思念萬千。
  • 仰望自己的星空
    西安鐵一中濱河學校初2021屆S14班 李妍珊 無論何時何地,於心留一方被群星點亮的淨土,你就不會再徘徊迷茫。——題記 「停!」母親的聲音裡藏著隱忍與憤怒,「你彈的什麼,這樣下去,練的有什麼意義?」
  • ...無問西東——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希望更多年輕人仰望星空
    ▲朱進在北京天文館B展廳。▲朱進拍攝的星空。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記者李牧鳴)1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與天地對話:好奇心驅動,無問西東——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希望更多年輕人仰望星空》的報導。
  • 我們已經有多久,沒再抬頭仰望星空?
    記不清什麼時候、在哪、是誰說的?我聽說一個清奇的觀點:「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生靈之王的原因是:人類喜歡仰望星空!」 而且還由此有了另一種解讀: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來自宇宙的流浪者,他們偶然經停地球,有的留下來了,而我們就是這些星際移民的後人!
  • 仰望星空,那裡有夢
    (此圖來源於網絡) 仰望星空,那裡有夢凌煙 五月某天,隨辭賦學會同仁們去湖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採風,聆聽校史,遊覽校園,所到之處,歡聲笑語在人心浮躁、物慾橫流的當今,難得有這樣一群還在仰望星空的人們。 他們用一雙雙望遠鏡似的眼睛看到了什麼呢?遙遠的星空璀璨如海,深邃無涯,充滿神奇和希冀,追求與夢想。星空中不時有白雲飄過,那是朵朵充滿詩意的精彩。 自古,詩就是通往星空的心路。
  • 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
    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 2021-01-15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希瑪眼科落子上海 眼科醫院加速圈地
    希瑪眼科正在加速國內市場布局。近日,上海希瑪瑞視眼科醫院開業,這是希瑪眼科在內地成立的第四家眼科醫院,此前希瑪眼科分別在深圳、北京、昆明設立了眼科醫院。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內地眼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各眼科連鎖醫院加緊了內地市場的布局。
  • 香港希瑪眼科醫院入駐珠海帶來眼科新服務
    香港希瑪眼科集團第五屆眼科精準醫療國際會議在珠海舉辦。 陸紹龍 攝中新網珠海12月22日電(記者 鄧媛雯)22日,由香港眼科專家林順潮教授創辦的眼科品牌,香港希瑪眼科集團旗下的珠海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正式開業。
  • 哲學|從仰望星空開始
    哲學開始於仰望星空——泰勒斯「長眠在此地,是我們偉大的天文學家」,泰勒斯的墓碑上這樣寫道。他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記載有名字留下來的思想家,被稱為「科學和哲學之祖」。一夜,他仰望星空,預測了第二天的大雨,卻因為當時太過專注,跌倒在了泥坑裡,還被隨行的女傭嘲笑。泰勒斯起身,抖落汙泥,笑了笑,繼續看天。鬥轉星移,變幻莫測。也許是變化的事物看得太多太膩,他便開始在變化中尋找不變,從表面探尋本質。
  • 首家珠港醫療合作機構 香港希瑪眼科醫院落地珠海
    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市委常委、秘書長吳軾,市委常委、統戰部長郭才武,副市長閻武,全國人大代表、希瑪集團主席林順潮等領導出席開業儀式,並共同為珠海希瑪眼科醫院推動啟動杆,標誌著珠海首家眼科專科醫院及首個珠港衛生合作項目正式運營。
  • 仰望星空,七夕不只是玫瑰與巧克力——聽龔德全教授講述《七夕節的...
    那到底何為「七夕」,「七夕」如何成「節」,「七夕節」的民俗是怎樣一步步演變到今天的呢?2020年8月22日孔學堂邀請到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龔德全作客講學,為大家講述《七夕節的民俗演變與傳承》。龔德全教授 「維天有漢,鑑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 溫家寶詩作《仰望星空》被譜成勵志歌曲(圖)
    [內容速覽]10月11日晚,南昌航空大學禮堂裡歌聲不斷,在「歡歌喜迎十七大」文藝晚會上,溫家寶總理詩作《仰望星空》由學校合唱團首次演唱,此詩因溫總理希望學生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