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出生在安徽無為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跟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在艱苦的環境裡生存,成長,念書,輟學,務農 跟大多數農村孩子不一樣的是,他有一顆不安於現狀的心。
沒幹幾年農活,他生出了學一門手藝的心思。因為他發現,在農村,如果能有一門手藝,就不用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了,還能掙點活錢兒,日子比土裡刨食能好過不少。
說幹就幹,拜師就拜名師,在當地,老木匠季明成算是最有名氣的木匠師傅了,他拜到了季師傅的門下,一學就是三年半。他腦子聰明,手也靈巧,是師父的得意弟子。
木匠手藝學成,他幹了幾年木匠。當周圍人都羨慕他有手藝、能掙錢的時候,他那顆不安分的心又萌動了 闖京城,看看外面的世界。
1988年,他來闖京城。1990年與人合夥組建了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生產撞球設備。1993年,他已經當上了這家公司的副總,作為外來務工傑出人才,北京市政府獎勵他4個北京市戶口和一套住房,全家遷到了北京。
從剛來京城時睡菜市場的鐵皮棚子,到有了北京市戶口和住房,他該滿足了;從拎著木匠工具找不到活幹,到撞球設備獲得多項國家專利,事業蒸蒸日上,他該滿足了;從一個打工仔到公司副總,他該滿足了;從獨自闖京城,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到全家在北京有了安穩的生活,他該滿足了!
然而,他沒有滿足,1995年,他辭職了!
這次,他那顆不安分的心打起了生產保齡設備的主意。
1996年,第一批保齡設備面世。1998年,他的公司贊助了在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保齡球大賽。之後幾年間又連續贊助了在新加坡、韓國、俄羅斯舉行的國際保齡球大賽,2005年在保齡球設備製造業大國 美國舉辦的國際保齡球大賽的贊助權,也最終被他贏得。
他,就是何幫喜。他打造了中國的世界品牌 希瑪保齡。如今,何幫喜的希瑪保齡設備已經出口到美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阿富汗、蘇丹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據了75%國內市場和30%國際市場。
人們都說。從安徽農村小木匠到世界級保齡大亨,何幫喜創造了一個飛天神話!
然而,見到這個創造神話的神人,你就會發現他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穿家常的衣服和布鞋,每天回家喝稀飯,吃自家醃製的酸豆角,說實實在在的話。沒有意氣風發的得意,沒有指點江山的霸氣,他看著你的眼睛跟你聊天,像鄰家的大哥一樣,隨意,平和。
2006年,中央電視臺「財富故事會」欄目專門為他做了一期節目,講述他的創業故事,面對這樣一個在公眾媒體宣傳自己宣傳品牌的好機會,他首先想到的卻是先利用這個媒體做個「尋人啟事」 當年來闖京城,身上只剩下2塊4毛錢的時候,是一對北京的老夫婦給了他一份裝修廚房的活兒幹,讓他掙了40塊錢。這份恩情,他記了多年。後來他掙大錢了,曾經多次想找到這對老夫婦,表達自己的感激,老夫婦住的那片小區卻早已搬遷了,多方打聽也沒找到。這回在中央電視臺為他做的節目上,他面對鏡頭深情地對二位老人說:我想你們,想找到你們。如果你們看到這期節目,一定跟要我聯繫啊!
說到自己的成功路,他用兩個詞概括:自信,愛國。
1988年,何幫喜還只是在北京打工的一個普通的木匠,他聽說北京籌辦亞運會,所有的撞球設備都是從英國進口,一套將近7萬塊錢。為什麼不用中國自己的撞球設備?因為中國造不了,達不到人家那麼高的水準。何幫喜無法理解:中國人連故宮,天壇都造的了,難道一個小小的撞球桌造不了?他說:誰說中國人造不了,我就造的了!何幫喜僅用了短短兩天時間,用手裡的錛、鑿、斧、鋸,全手工打造出了一張斯諾克撞球桌 其工藝之精湛、水平之高超震驚了所有人,這張撞球桌後來被擺在釣魚臺國賓館。
何幫喜憑自己的精湛技藝結束了中國撞球設備全靠進口的歷史,後來他研究的撞球設備生產工藝先後獲得4項國家專利。也許這份成功就來源於他對自己手藝的自信,他的自信給了更多的中國人信心:中國人能行!
1990年的一天,何幫喜給北京麗都飯店安裝一套撞球設備,在旁邊的屋子裡有幾個美國人也在忙碌著。同樣是給麗都飯店提供服務,不同的是何幫喜是安裝新設備,美國人是維修舊設備。何幫喜安裝的是撞球,美國人維修的是保齡球;一塊兒結帳的時候,何幫喜發現了最大的不同:自己手裡拿到的是幾百人民幣,美國人手裡拿到的是幾仟美金!
憑什麼啊?何幫喜又想不通了:我安裝一套新設備才幾百塊人民幣,你拎個兜子換幾顆螺絲釘就幾百美金?你那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啊?
結完帳的何幫喜沒有走,他跑到麗都飯店的保齡球館看了又看。當時他一個月的工資才3百塊錢,打一局保齡球也是3百塊錢。何幫喜狠了狠心,花3百塊錢打了一局保齡球。這個玩意兒太刺激他了,他把它記在了心裡。
後來他查資料知道:我國每年從國外購買保齡球設備要花掉60個億。60個億!這相當於進口飛機和大豆的價值。不行,中國人得造自己的保齡球設備!
如果說何幫喜投身撞球事業是用自己的信心給中國人爭了氣,那麼由撞球到保齡球的華麗轉身,他是為了給中國人爭氣再次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當時世界上生產保齡設備的只有三家企業:美國兩家,韓國一家。保齡設備的技術涉及聲、光、電等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多少專業技術人員、工程師都不敢吃這個螃蟹。何幫喜卻義無反顧地要走這條路,他說:我們中國人連原子彈都造的了,小小保齡球造不了?
創業之初,前來考察的美國專家傲慢地預言:中國人5年造不出保齡設備,10年上不了市場。之後,一家韓國保齡球企業主動上門,提出以技術和管理入股,條件是必須使用韓國商標,何幫喜卻堅持用自己的品牌 希瑪。他說:我要在我們自己的國家生產我們自己的保齡球,創我們自己的品牌。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品牌,我們拒絕合作。韓國人嘲諷說:我們那才叫品牌,你們只不過是自己起了個名字而已,哪談得上什麼品牌!何幫喜的態度是明確的、堅決的:我們的「孩子」剛剛出生,我們給他起名叫希瑪,我們要在中國的國土上打造自己的品牌!合作無法達成,談判不歡而散。
美國人的傲慢,韓國人的嘲諷,激發了何幫喜這個中國漢子的鬥志。僅僅9個月後,中國的保齡設備誕生了!洋品牌逐步被擠出國門,1年後,希瑪保齡銷往18個國家。自1998年起,希瑪保齡連續贊助了多屆世界保齡球大賽。希瑪集團不但獲得了國家專利20多項,還獲得了世界最具權威的保齡機構的認證,中國土生土長的希瑪保齡成為了響噹噹的世界品牌!
當年嘲笑我們的美國專家再次來到希瑪保齡考察,他們臉上的傲慢換成了驚訝,圍著我們的設備團團轉,並當場買下一臺做為樣機回去研究。何幫喜笑了,笑得自信,笑得得意,笑得滿足。
其實,何幫喜在此後的許多場合感慨過:保齡設備的技術難度遠遠超乎了我的想像,如果不是美國人、韓國人的嘲笑,我們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獲得成功,是他們逼我成功的。從這個角度講,我感謝他們!是啊,嘲諷和蔑視只能讓膽小者退縮,讓自卑者萎頓,而對自信的何幫喜來講,那無異於一支強心劑,愈是荊棘叢生的險途,他愈要迎難而上。因為他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能行!並且他用自己走過的路證明了:我們中國人,很行!
回顧何幫喜走過的20年創業路,他總在周圍人覺得他已經幹得很好了,已經可以停下來享受既有的成果的時候,又向著更高更遠處進發了。從小木匠到撞球公司副總,再到保齡大亨,他的目標總在遠方。所以,直到今天,何幫喜依然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他壯大自己的希瑪集團,回安徽家鄉投資,擔任北京安徽企業商會會長,全國人大代表 沒有人知道他要走多遠,或許連他自己也說不清。但是,向更高更遠處進發已經成了他的常態。
記得溫家寶總理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一個民族。我想,何幫喜就是仰望星空的人,他總能看到努力的方向、追尋的夢想。他因為腳踏實地而自信,因為自信而敢於追夢。像他這樣追逐民族夢想的領跑者,是中國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