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系統開發:FinFET在系統級意味著什麼

2020-12-22 電子產品世界

  家都在談論FinFET——可以說,這是MOSFET自1960年商用化以來電晶體最大的變革。幾乎每個人——除了仍然熱心於全耗盡絕緣體矽薄膜(FDSOI)的人,都認為20nm節點以後,FinFET將成為SoC的未來。但是對於要使用這些SoC的系統開發人員而言,其未來會怎樣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15107.htm

  回答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說清楚FinFET對於模擬和數字電路設計人員以及SoC設計人員究竟意味著什麼。從這些信息中,我們可以推斷出FinFET在系統級意味著什麼。

  FinFET有什麼不同?

  關於FinFET及其結構理論的討論已經有很多了,這裡我們不再重複這些討論。從電路設計人員的角度看,我們更關心FinFET究竟與平面MOSFET有什麼不同。關於這一問題,今年的設計自動化大會(DAC)技術討論專題為模擬設計人員開闢了新思路。

  「採用FinFET進行模擬設計」而不是調侃的說「上帝一定瘋了」,這代表了四個專家的觀點:代工線代表TSMC的EricSoenen,Globalfoundries的RichardTrihy、工具專家Synopsys的NavrajNandra,以及設計經理Freescale的ScottHerrin.討論集中在新電晶體的電氣特性上。

  在贊成一方,Herrin指出,FinFET能夠以很低的亞閾值洩漏電流實現高增益。

  Nandra補充說,「FinFET固有增益很高,但是跨導(gm)實際上很低,和頻率(ft)一樣。更先進的幾何布局比平面器件更容易實現匹配,能夠很好的控制電晶體特性。結果是,您可以開發性能更好的電路。而且,還有其他的令人驚奇的地方。例如,輸出電流較小,因此,您開發的數據轉換器會更小。」

  但是也有挑戰。Nandra說,gm和gd較低,而柵極洩漏較大,柵極電容要比同樣尺寸的平面器件大兩倍。正如Soenen所指出的,大家都知道的一點是,FinFET柵極寬度是量化的:圓晶上的每一個電晶體都有相同的標稱柵極寬度。因此,習慣於對每一電晶體採用w值的模擬設計人員只能並行採用一組同樣的FinFET——實際上,w作為電路參數可以是連續變量,直至一組正整數。

  布板問題

  通過採用多個最小寬度電晶體來替代寬度可調電晶體,量化會改變布板習慣。Nanda說,例如,Synopsys有一款工具將柵極寬度比例轉換為所需的翅片數。但是在另一討論組的研討中,Cadence矽片流程副總裁AnirudhDevgan提出了更嚴重的布板問題。

  Devgan說:「採用更先進的幾何布局後,多模式會更加複雜。隨著複雜度的提高,很難預測設計規則錯誤。錯誤與環境相關。」

  有些規則是熟悉的:例如,減小耦合的間隔規則,平板印刷的形狀規則等。雙模式增加了顏色規則,以保證最精細的模式能夠分成兩個獨立的掩膜。還有相對較新的布板相關效應,Devgan指出了其中的六個——包括非常接近和多間隔等,這對電晶體行為有很大的影響。為說明問題的嚴重性,Devgan指出,在20nm已經有5,000條布板規則需要進行檢查。

  對於模擬設計人員和數字單元庫開發人員,這麼複雜的結果是,幾乎不可能開發DRC結構乾淨的布板。由於提取和DRC帶來的布板問題,設計人員必須預測多次迭代。Devgan提醒說:「這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40%的設計時間都花在收斂上。」

  建模挑戰

  除了電晶體行為上的這些不同之外,電路設計人員在FinFET上還遇到了其他一些問題:仿真模型在結構上與平面MOSFET不同,會更複雜。Trihy提醒說,「如果您看一下模型,雜散電容的數量增加了十倍。還不清楚桌面驅動的仿真器能否處理FinFET.」

  即使是如此複雜,也並不是所有模型在所有條件下都正確。因此,對於不熟悉平面電晶體的用戶,模型選擇會與電路相關,可能也會與布板相關。Herrin同意,「有不同點,您必須知道模型的局限性。」

  Nandra說,Synopsys一直結合使用SPICE和TCAD工藝模型,以及BSIM-4公共多柵極模型,以實現FinFET電路的精確仿真。他說,即使是在亞閾值區,BSIM-4也的確實現了精確的行為模型。但是,用在電路仿真時,模型會非常複雜。Nandra承認,「您必須採用結構相關的方法來解決雜散問題。」

  Trihy繼續這一主題。他問到,「器件模型會停在哪裡,從哪裡開始提取電路?採用FinFET電路,邊界是模糊的。您可以依靠設計規則來限制交互,但是,最後,最重要的可能不是模型的精度,而是提取的精度。」Devgan在他一次發言中,提醒說,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現場解決問題,對複雜的緊密封裝的3D結構進行精確的提取,FinFET電路會有這種結構。

  新方法,新電路

  電晶體行為、布板規則和建模方法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適用於28nm平面工藝的電路拓撲不太可能用在14nmFinFET工藝上。量化會帶來一些挑戰。低電壓、受限的gm以及大柵極電容會導致其他變化,包括,限制扇出,處理壓縮動態範圍等。Soenen提醒說,「這不是電源技術,但我們計劃提供1.8VFinFET.」Herrin解釋說,例如,在嵌入式應用中,電壓限制意味著完全不同的ESD電路,採用新方法來支持高電壓I/O.

  Soenen和Nandra同意這些變化帶來的影響。Soenen預測說:「您會在模擬電路中看到很多數字輔助內容。會看到開關電容濾波器,更多的使用過採樣技術。」

  Nandra補充說,「我們看到了FinFET之前還沒有的電路。」

  晶片級

  對於模擬電路和數字單元庫設計人員,小尺寸FinFET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優點是更小的電路,更高的工作頻率,不用太擔心工藝變化,當然還有更低的亞閾值洩漏。缺點是,設計會更困難,需要更多的迭代才能達到收斂。一般而言,無法重用前幾代的設計。設計人員不得不建立新電路方法、拓撲和布板。新設計意味著更長的時間,更大的風險,速度、密度和功耗在電晶體級取得的進步可能因此而消失殆盡。

  對於使用模塊和單元庫的晶片級設計人員,則完全不同。小尺寸FinFET僅在模塊和單元中比較複雜。晶片設計人員通常注意到了更小更快的模塊,這些模塊的靜態功耗會非常低。最後一點,與以前的產品相比,很多設計比較容易實現功耗管理。

  但還是有問題。較低的工作電壓使得信號和電源完整性分析更加重要。對於綜合邏輯,較低的扇出使得時序收斂變得複雜。模塊級更困難的收斂意味著在最終集成階段要非常小心,不要打破任何東西。但這都是非常熟悉的問題,每一新工藝代都有這些問題。這當然不受歡迎。

  總結

  最後,對於將使用基於FinFET的SoC系統設計人員而言,這有什麼含義?通過我們在這裡的分析,並考慮到Intel20nm三柵極SoC在業界的應用經驗,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設計鏈上每一個連續步驟——從電晶體到單元或者電路,從電路到功能模塊,從模塊到晶片,從晶片到系統,趨勢是發揮FinFET的優勢,克服挑戰。晶片設計人員獲得了更快、洩漏更低的庫,不需要知道單元設計人員是怎樣開發它們的。

  相似的,系統設計人員會看到組件密度更大的晶片——取決於結構,金屬或者聚乙烯間隔、接觸間隔或者柵極長度等工藝減小了面積,這提高了性能,有效的降低了洩漏電流。可能還有一些二階效應。例如,顯著降低的內核電壓會對電壓穩壓器提出新要求,要求降低噪聲,有很好的瞬變響應。某些SoC可能不支持傳統的高電壓I/O.

  總之,對於系統開發人員,FinFET革命卻如所言:密度、速度和功耗都有巨大變化。還有更有趣的一點。對電路設計人員——特別是模擬設計人員提出要求,放棄熟悉的電路,FinFET在電路級帶動了關鍵的各類創新。新電路將帶動某些SoC在新的開放應用領域大放異彩。

相關焦點

  • 系統級晶片(SoC)的複雜設計選擇:RISC-V處理器內核
    這也對晶片設計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做系統級晶片(SoC)的設計規劃時,我們以應用場景為中心,同時綜合面積、功耗以及性能等需求,選擇相應的工藝節點以及IP。不是功耗最低和性能最高才是最好的,只有最符合特定應用場景實際需求的晶片才是最適合的。這也就是晶片定製化的模式,其特點就是模塊化、快捷、靈活易於開發。
  • 系統級晶片(SoC)的複雜設計選擇:內核、IP、EDA和NoC
    而「系統級晶片」這個術語常用來指功能更加強大的處理器,比如可以支持運行Windows或Linux作業系統的處理器晶片。高性能系統級晶片集成了更多更強的功能模塊,一般都配備有外部存儲器,比如快閃記憶體。此外,系統級晶片往往配置有很多外部接口,可以連接各種外部設備。為了更快地執行複雜任務,一些SoC還採用了多個處理器內核。SoC的功能、性能和應用越來越複雜,對晶片設計和晶圓製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基於Cortex-M0的藍牙SOC晶片及開發系統
    上海巨微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是一家高可靠,低成本的無線晶片原廠,2014年7月成立於上海張江,在香港和深圳設辦公室,在無線射頻晶片和協議技術方面擁有核心技術,研發人員超過85%,博士學位超過20%,授權多項發明專利,專注「無線傳感網絡末梢節點」通用無線晶片和方案研發,BLE產品線已經實現超過百萬顆級月銷售量
  • 系統級晶片(SoC)的複雜設計選擇:片上網絡(NoC)
    1.什麼是片上網絡(NoC)?為什麼系統級晶片(SoC)設計需要NoC?在介紹NoC相關歷史之前,我想提出一個觀點:NoC是一種SoC架構。從字面上看,NoC是SoC架構師在其框圖和平面圖中繪製的IP模塊之間連接的邏輯和物理實例。
  • 系統級晶片(SoC)的複雜設計選擇:RISC-V及SoC設計平臺
    以CPU為例,是否需要DSP、FPU等處理單元;存儲結構(ICache/DCache,片上指令緊耦合SRAM,片上數據緊耦合SRAM)及容量大小,以及所需要的系統總線結構等。●軟體生態和用戶習慣:軟體生態和用戶習慣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對SoC設計來說至關重要。軟體開發環境(IDE,SDK等),基礎工具鏈(編譯器,調試器等),作業系統支持程度...
  • C++ 20 來了,系統級軟體開發的春天來了!
    C++語言一直被譽為系統級編程「皇冠上的明珠」。隨著9月份C++20 國際標準草案獲得一致通過,ISO C++20新標準在翹首期待中終於塵埃落定。C++之父Bjarne Stroustrup表示:C++ 20是自C++11以來最大的發行版,它將是C++發展的裡程碑。業界相信C++ 20必將為系統級軟體的開發、構建、設計帶來深遠的影響。
  • 東施帛梳子系統開發(開發系統)
    當科技巨頭幾乎要壟斷美股市值十大寶座時,A股市值巨無霸被金融股主導的現實,意味著A股的行業權重結構存在顯著的改善空間。(內容忽視,詳情+v)東施帛梳子系統開發,東施帛梳子模式開發,東施帛梳子公眾號開發,東施帛梳子商城開發,東施帛梳子APP開發。
  • 系統級晶片(SoC)的複雜設計選擇:FPGA
    rMCEETC-電子工程專輯1.在做系統級晶片(SoC)的設計規劃時,需要考慮哪些主要因素?rMCEETC-電子工程專輯我覺得一定是先從市場需求以及相關需求的時間窗口作為起點,然後根據自身的人力與技術資源,結合開發的金錢成本、時間成本和維護成本,考慮工藝和IP的選擇。舉例來說,現在如果還在用40nm的工藝技術來設計SoC,將很難應對市場普遍需要低功耗的趨勢。
  • 賽靈思推出兩款開發環境軟體能配合多種系統級設計工具
    賽靈思推出兩款開發環境軟體能配合多種系統級設計工具 賽靈思 發表於 2019-07-25 14:35:50 為將設計團隊的生產力提升到全新的水平,並將All Programmable
  • 華為開發自有系統是怎麼回事?華為開發自有系統有什麼特點?
    3月15日消息,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華為移動業務負責人餘承東表示,該公司已經為智慧型手機和電腦開發了自己的作業系統,以防美國科技巨頭不再向其授權現有系統。餘承東說,該公司已經開發了一套專有系統。這也印證了去年的相關報導。知情人士表示,該公司是從2012年開始開發自有作業系統的。「我們準備好了自己的作業系統。
  • 國民技術選擇Cadence作為先進工藝系統SOC設計的優選供應商
    全球電子設計創新領先企業Cadence設計系統公司25日宣布,中國領先的無工廠IC設計企業國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對Cadence® Virtuoso®、Encounter®、以及系統級封裝(SiP)技術進行了縝密的評估後,認為Cadence技術和方法學的強大組合,可幫助國民技術更好地實現在先進工藝條件下,複雜的系統級SOC的高品質設計。
  • 六度空間系統開發簡介 六度空間開發源碼案例
    六度空間APP系統開發案例設計、六度空間軟體系統開發平臺、六度空間軟體系統開發需求 六度空間,顧名思義就是六個空間,每個空間相互獨立又帳戶依存!每進一個空間重新公排,所以六度就是公排六次,早升級早參與公排!舉個例子,你加入六度很早,只升級了1度。
  • 開發系統的工程師分類
    開發系統的工程師通常分為前端工程師,後臺工程師。又有說java工程師、python工程師,聽著都暈了。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今天就來梳理一下。以前說過,1)一個系統,設計花花綠綠是UI工程師。2)花花綠綠的按鈕能夠點擊的是前端工程師,前端工程師擁有哪些技能呢?通常來說,你聽到如下技能,就是前端工程師的能力範圍啦。
  • 教育系統開發的具體流程
    商不計其數,但是開發流程萬變不離其宗,甚至那些參與系統開發的人員都是固定的,包括產品經理、設計、前端、後臺、測試等等。  一、教育系統開發需求階段   1、需求討論   產品經理需要與客戶溝通,開發的教育系統需要什麼功能點,怎麼設計系統界面,具體的產品設計需求、項目期望完成時間
  • 榮耀Magic是什麼系統 榮耀Magic系統卡不卡
    榮耀Magic是什麼系統,榮耀Magic系統卡不卡。榮耀Magic是否是和華為Mate9一樣搭載EMUI 5.0,具備18個月不卡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具有X86到ARM二進位翻譯的SoC系統設計
    這種並行處理使得整個系統的性能與使用單核處理器串行處理相同任務相比,有了很大改進。另外,多核架構設計可以復用現有的單核處理器作為處理器核心,從而可以縮短設計和驗證周期,節省開發成本,符合SoC設計的基本思路。多核架構是未來SoC發展的一個趨勢。
  • 巧借WinCE BSP移植 嵌入式系統開發有捷徑
    後來,我在時間和成本的多重壓力因素下反思時,發現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為了更快的把產品推向市場,在開發過程應該是移植作業系統而不是重新定製作業系統。本文根據我在此項目上得到的經驗和總結,先分析BSP移植對WinCE的重要性和影響,然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對Bootloader、OAL和驅動程序的移植來具體探討BSP的移植過程。 什麼是WinCE作業系統移植?
  • SoC系統中AHB/VCI Wrapper的設計及驗證
    它可以把帶有VCI標準接口的IP模塊和AMBA AHB系統總線連接起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在VCI標準Rev2.0版本的基礎上,參照BVCI協議要求完成一個AMBA AHB系統總線與VCI標準接口的轉換部件-AHB/VCI Wrapper;第二,利用總線功能模型(BFM)思想,為AMBA總線和BVCI接口建立相應的BFM模型,在此基礎上,完成對AMBA總線控制部件和AHB
  • 媒體老師和行業專家眼中的奔馳 A 級 MBUX 系統
    不過 MBUX 採用了偉世通提供的 SmartCore 平臺研發,中控娛樂系統基於 Linux 開發,儀表則是基於 QNX 系統開發。前者保證了在娛樂系統上有更好的擴展性,後者保證了駕駛相關功能更加穩定可控。
  • 直播軟體開發,直播系統開發,成本是多少?
    第一步:招兵買馬 一個基本的APP開發團隊包括:架構師兼後臺開發1名+安卓1名+IOS開發1名+產品經理1名+前端開發1名+設計師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