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劍勇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雲市場,佔全球支出的14%,且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來自權威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雲基礎設施支出猛增65%,超50億美元,相比2019年第三季度增加了近20億美元。其中,阿里、華為、騰訊、百度四大廠商佔據八成市場份額,阿里雲以41%份額繼續領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各界積極推進數位化轉型,引發對雲服務的需求劇增。在筆者看來,中國作為最具活力市場,對新技術需求強勁,特別在今年提出加大新型基礎建設,以5G、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驅動產業智能化不斷深入至各行各業,從而進一步激活國內雲服務市場規模。
阿里雲阿里作為國內最早發展雲服務的網際網路廠商,是數位化與智能化轉型背後中堅力量,助力各行業轉型升級。以及在雲服務市場,具有先發優勢,使之成為國內第一大雲服務廠商,佔據國內超四成公有雲市場份額,並在全球雲市場與AWS、Azure形成3A競爭格局,且穩居亞太市場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雲長期保持高速增長格局,年營收規模已突破400億大關。截止2020年3月31日的2020年財年,阿里雲營收規模達到400億元,較上一財年增長62%。這是自2015財年首次披露雲計算營收後,由當年12.7億元營收,增長到現在400億元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高達99%,六年間增長31倍。
今年以來,因積極在雲釘一體和雲端一體發力,推動阿里雲升級至2.0時代。這一戰略根本目的是為降低雲使用門檻,為產業智能化賦能,由此帶來了阿里雲在雲服務市場強勁競爭力,釋放新的發展前景。最新財季,阿里雲較上年同期增長60%達149億元,是全球三大雲巨頭當中增速最高廠商。與此同時,估值也水漲船高。其中,高盛將阿里雲估值提升至1238億美元(人民幣超8000億元),阿里又培育出一個超級獨角獸。
伴隨阿里雲與釘釘深度融合,來構建一個繁榮的應用服務生態,將會促使雲無處不在。整體來說,基於飛天雲平臺,結合雲釘一體和雲端一體所形成的數字原生作業系統的阿里雲2.0時代,使得雲的基礎設施與數字原生作業系統相互協同,讓更多組織,不需要看懂代碼就能具備雲化、數據化、智能化、移動化、IoT的能力。比較直觀的理解,這個系統是個類似於Windows系統,是個窗口式,用戶或者開發者非常容易去開發一些新的應用,以此降低企業及用戶的用雲門檻,讓雲可以像水電煤一樣,普及到更多的企業、更多的人。
華為雲華為雲的發展驚人,迅速擠進國內雲服務第一陣營。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雲憑藉16.2%的份額位居國內第二。需要指出的是,華為雲上線時間是2017年,相比BAT、亞馬遜來說,華為雲屬於後來者,但一直處於快速發展中,結合Canalys報告可以看出在雲服務市場實現了彎道超車。
華為雲業務駛入發展快車道,核心在於龐大的生態以及豐富的雲應用,服務涵蓋了laaS、PaaS、資料庫和物聯網等領域。物聯網方向為例,以NB-IoT為代表的新興物聯網通訊技術可以解決水錶、電錶、燃氣表等遠程通訊協議不統一的問題。金卡智能集團就基於華為Ocean Connect開放生態環境建立了行業端到端一體化SaaS雲服務平臺。
還有上汽大眾,在華為混合雲平臺的支撐下,利用華為雲Stack的能力和全棧網絡產品的協同優勢,實現開發測試業務、車聯網業務、車輛後端等業務快速上線,有效降低TCO,提升用車客戶體驗。整體來說,華為利用AI、雲、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打造支撐數位化的ICT基礎設施,為金融、能源、交通、汽車等各行業提供數位化轉型。而早前IDC中國公有雲物聯網平臺2019年廠商評估報告顯示,華為雲IoT物聯網平臺位居領導者象限。
騰訊雲今年得益於在線辦公、視頻、教育及零售行業的機會帶來雲服務收入穩定增長,騰訊雲同樣也得到較大幅增長。就全球市場排名來說,從2017年的全球18位,再到2019年上升到全球第五位,可以看出騰訊雲處於高速發展態勢,展現出騰訊面向產業網際網路轉型的轉型取得成效有力印證。
近年來,隨著雲業務不斷發展,騰訊雲數據中心規模也呈快速增長態勢,早在219年,騰訊全網伺服器總量超過100萬臺,這是中國首家伺服器總量超過百萬的公司。迄今為止,騰訊雲已經在全球26個地理區域運營著53個可用區。目前,騰訊整合5G、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關鍵技術能力,集合成工具箱開放給業界,為各產業智慧升級提供領先的數位化能力,為雲服務釋放增長潛力。
在雲AI開發能力上,Gartner近年早些時候發布的《雲上AI開發者服務魔力象限》研究報告中,騰訊雲在雲AI開發領域具有技術、產品以及市場影響力三大整體優勢,入選雲AI開發者服務魔力象限。從物聯網平臺層,建立了廣泛的生態合作,結合硬體、雲端、行業能力,輸出了消費、工業、城市等多個領域的物聯解決方案。
在物聯網連接層,騰訊連連將在用戶側提供一整套C2B開放平臺服務,助力各行業生態合作夥伴提升用戶體驗,同時在產業網際網路側將基於場景化的模式結合騰訊雲物聯平臺的物聯使能能力,開放第三方行業應用承載入口,以多維度合作模式與更多物聯網行業SaaS應用進一步融合,輸出更多垂直場景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時值騰訊擁抱產業網際網路兩周年之際,其產業網際網路賽道成績有目共睹,憑藉以微信所培育的龐大產業服務生態鏈,釋放出強大的C2B能力,企業合作夥伴藉助騰訊龐大用戶帶來了業績增收,政務服務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以及雲端所構建的SaaS(軟體即服務)生態,經過近兩年努力,已實現彎道超車。而Canalys報告中也指出,騰訊雲發現其PaaS解決方案在市場上的需求日益增長。
百度智能雲作為國內人工智慧領導廠商,百度緊扣國家推進AI新基建的步調,運用人工智慧和雲實力賦能各行業,引領企業智能化轉型,並在各行業打造成樣板案例。諸如在智慧港口場景,百度智能雲與河北港口合作的AI新基建落地的案例在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機場進行得到展示。
近日更是與牽手國家電網客服中心,推動中國特色智慧能源行業發展。百度與國網客服中心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推進知識圖譜、大數據、地圖服務等先進技術在能源網際網路數位化服務領域的研究與應用,有效支撐網上國網運營工作,並在指定業務場景進行應用驗證探索,推進滿足多元化能源生產與消費需求。
在此之前,百度智能雲已經參與了國家電網多個項目,包括在2019年承建的國網客服中心智能服務項目整體效果達到客戶預期。面向電力能源行業,百度提供能源AI中臺,打造了人工智慧電力巡檢、「電網一張圖」、刷臉辦電等智慧能源解決方案,助推能源產業智能化升級。
在金融領域,百度智能云為金融機構提供從獲客到營銷、從風控到運營的端到端智能化解決方案,助力客戶提升服務與經營能力。包括聯合浦發銀行打造了銀行業首個數字員工「小浦」,可以在APP、網銀和各類服務終端上為人們提供智能化的金融服務。客戶不用線下網點就能獲得真人一樣的情感交互體驗,以及「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定製服務。
此外,在第三季度,百度就中標了擁有近4萬個分支機構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項目,將通過機器學習和其他AI能力助力其開展風控審計工作。根據IDC發布的《中國金融雲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百度智能雲市場份額連續18個月穩健增長,與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穩居行業第一陣營,在中國金融雲平臺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前四。
得益於人工智慧技術,在能源、城市、金融、製造、自動駕駛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落地,帶來了百度智能雲發展,且憑藉豐富的AI能力,百度智能雲在多個細分領域排名第一。「2020年第三季度,百度AI新業務穩健增長,特別是在智能雲領域,憑藉領先的AI解決方案形成了差異化發展路線。」李彥宏對此強調。尤其當下各行各業都在經歷數位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浪潮,百度AI新業務也藉此勢頭穩健增長。其中,智能雲更具穿透力,商業化提速。
整體來說,百度也不再是一家單純意義上的搜索巨頭,他們著眼於創新性科技技術,在創新科技投入重金,引領科技趨勢,驅動AI無處不在,從農業到工業,從醫療到金融,再到智能家庭與無人駕駛,還有翻譯、圖像/語音識別以及信息流等產品和服務,人工智慧商業落地走在行業前列。
最後我國加大新型基礎建設以及推進國際國內雙循環戰略,釋放了經濟增長動力,並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雙循環戰略刺激消費,包括很多優秀的企業通過打開內外雙循環實現收入業績再攀高峰。還有新基建激活新經濟、數字經濟發展。雲計算作為社會重要基礎上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基石。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應用遷移到雲端,以及部署物聯網,推動全球雲服務市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對於雲服務廠商來說,迎來最好的發展時代,前景可期,甚至有望藉助雲服務市場,阿里與騰訊市值有望挺進萬億美元俱樂部。
楊劍勇,福布斯專欄作家,致力於深度解讀5G、物聯網經濟和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觀點和研究策略被眾多權威媒體和知名企業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