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浙大夢想,起於心,成於行!

2020-12-24 下城諸葛滅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

老子智慧的闡述了成功之道:想做成一件事,需要點滴的積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

負重前行意味著要歷經艱苦,需克服過程中的種種困難甚至絕境。經不住困難的考驗意味著你還沒有擁抱成功的資格!

南懷瑾大師有一段關於成功的描述「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時要分秒必爭,有時則是分秒不可爭。必爭者是我們人自己分秒都要努力;不可爭者,因為時光是有隧道的,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可見,想要達成夢想,必須發動主觀能動性,同時也要遵循客觀規律。一如這在職考研!

在易考每年收到的考研諮詢中,部分考生都比較喜歡舉身邊所見「學霸」的例子,諸如平時沒怎麼複習,最後還考了高分;考前只複習了一兩個月還超過分數線多少分等等。在禪學中有頓悟和漸悟兩種派別,頓悟者是突然之間在很多因素的促使下明白了很多道理;漸悟者則要依順序漸進達到最終的覺悟。你看,即便頓悟也需要各種客觀因素的撮合配上個人的天資才可以,每個人都想成為頓悟者,但是否具備相關的前提條件?

就好像我們身邊的那些學霸一樣,可能人家本身就是剛不久名校畢業,學習能力超群或者應試狀態超好的人。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很難達到「頓悟」,凡人成功,更需要「漸悟」的精神指導,持之以恆前行,踏踏實實積累,不投機不取巧才是真正的應試之道!我想這一點也特別符合下周即將步入考場的考生們只需,如果真能通過考前幾天突擊就「頓悟」上榜,未免太兒戲了。

人生如棋,2022聯考亦如這盤棋,沒有每一步正確的走法和積累,難能達到最終想要的結果。做人亦如此,當下的每一步穩了,才能邁出下一步,這樣才能距離目標越來越近!浙大易考新一年備考拉開大幕,達人立己,成就夢想!(易考原創發布,轉載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做人就要接地氣
    我發現如今的人很容易忘本,用我家鄉話通俗地講就是不接地氣,「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一句話出自《道德經》第64章。大致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 《道德經》六十四章,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實際上「道」就在我們心裡,始終都在,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我們便是與道一體的,只是後天受到環境以及諸多教育的影響,讓我們原本的那顆「道」心漸漸消失不見了。我們被物質欲望影響,被人內心裡的七情六慾影響,對周邊發生的種種事情感到困惑,問題煩惱不斷,因此人們就說我們活在痛苦當中。這實際上是無稽之談,只是我們自身被迷霧困惑不能明白自己的心罷了。
  • 學習用典•漫畫版丨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原典: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釋義:  合抱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苗長成,九層的高臺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裡遠的行程須從腳下開始。  解讀:  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提出謹小慎微和慎終如始的主張。
  •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或兩個階段,它們是相互區別、不能混淆的,同時,它們又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老子》中所謂「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荀子》中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都說明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的積累是質變的前提。其次,質變必須由量變規定其性質和方向。在事物的量變準備、醞釀質變的過程中,往往同時存在著兩種相反的量的彼此較量。
  • 老子他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人不必希望別人的恭維,要自己站起來;能站起來,自然有人仰頭看,叫好拍掌的都來了。可是到那時候,千萬不要受到掌聲的影響,試看那大樹旁有人又唱歌,又跳舞,又燒香膜拜,大樹也是置之不理啊!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所謂「九層」,中國文化古代就是抬高樓。九層並不代表「九」,代表的是數的極點,從一開始,最後的數字是九;到十又是另外一位數的一,所以數的最高是九。
  • 遊安徽一定要知道的成語故事「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成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故事概況:亳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以「三朝古都」名揚海內外。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後來,行至黃河之濱的幾次問答都讓孔子覺得受益匪淺。在回到魯國後,眾弟子問其收穫,孔子道「老聃,真吾師也!」
  • 致敬金華好人系列評論 | 九層之臺 起於累土
    致敬金華好人系列評論 | 九層之臺 起於累土 2020-08-03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雙語閱讀: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用英語怎麼說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直譯:A thousand mile trip begins with one step.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 【新人心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六)
    【新人心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六) 2020-12-03 14: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謹小慎微,善始善終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千裡之行 始於足下
    新教材的首頁就引用了老子《道德經》中的「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來告誡所有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這句話啟示他們大事都有小事變化而來,量變終將引發質變。遠大的目標的實現都要從頭做起,既要仰望天空,也要腳踏實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道德經》:從小的地方做起,千裡之行,也是始於足下
    《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所強調的做事的態度,應該是無為而治,用一種不幹預,不幹涉的心態去面對人和事。無論什麼樣的事情都能手到擒來,越做越簡單。老子所說的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意思就是說,很大的大樹,也是生於微小的根芽,九層的高臺,也是從一筐一筐的土壘起來的,千裡的遠行也是從腳下舉步開始的。
  • 自媒體一段時間後,對「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有了更深的理解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是《老子》第六十四章的一句。全文:「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開始走起來的,是一種比喻。如果我們之前做的不夠好,也不必太自責,只要從現在,從正在踏出的這一步走起,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是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達到千裡之遠的。為什麼,我一定要說是自媒體一段時間後,對這句話理解更深刻了呢?
  • 千裡之行 始於足下——記廣信區第九小學語文基礎大賽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一個好的開始,對未來的學習極其的重要。為加強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特此本校開展了語文基礎知識大賽。藉助拼音,學生就能認識生字,加快識字的步伐。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從公務員的學習能力說起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從公務員的學習能力說起  華圖教育 卞曉娣  俗話說:  例如:領導幹部讀書學習也應該有這三種境界:首先,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通讀苦讀;其次,要勤奮努力,刻苦鑽研,捨得付出,百折不撓,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願;再次,要堅持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學習和實踐中「眾裡尋他千百度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走好腳下的路
    九層之臺,起於壘臺;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在這漫漫徵途中,成功不是一步登天的結果,更不可能是莊周夢蝶,一夢促成。歲月之美,在於它必然流逝,如同握不住的沙,悄然,從指縫間每每流去,而我們腳下的路卻越走越遠,只需要希望與理想引領著我們向著正確的方向前行,越過那意味著挫折的高山,起伏間是生命綿遠悠長的節拍。
  • 工大人物 張莉:九層之臺 起於累土
    張莉身上有著一股令所有女性為之自豪的「不服輸」精神。這種骨氣與魄力,在她學生時代就顯露出來。她不顧他人「女孩子學理科比較困難」的看法,選擇了理科。一方面是出於對理科的興趣,一方面仿佛是要向他們證明「我們女生一樣能學得好」!而這樣一個選擇,也無形中促成了她與數學的不解之緣。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堅持的重要性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道德經》第64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敢為。
  • 夢之想,想之追,追之成
    夢之想,想之追,追之成(講演摘記)    我們在坐的大多數都是年青人,而年青人最富有夢想。人生,就是在一個個夢想中疊磊起來。一個沒有夢想的人,一個沒有追夢的人,不可能成就一番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