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64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2020-12-14 小剛說國學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敢為。

道德經第64章

【譯文】

當局面安定時容易把持,當事情還未露先兆時容易謀劃。當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開,當事物細微時容易消散。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就處理妥當,處理事情要在禍亂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根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舉步開始走出來的。主觀妄為的將會招致失敗,強行把持的一定會失去。因此有道的人無所作為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也不會遭受損失。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遭受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因此,有道的人追求別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財貨,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經常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律自然發展而不會妄加幹預。

【解析】

本章重點提出了物理與人理相結合的理論,這一理論不但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還包含著富有實際意義的行動技巧和生活智慧,這些後來都成為中國人修身行事的標準。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在本章中,老子先是闡發了透過事物現象抓住事物本質的道理。這個道理在今天看來,並沒有什麼特別高深之處,但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它卻是振聾發聵之語。

接著,老子運用三個排比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由此我們聯想到了苟子《勸學篇》中的這幾句話:「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見,老子和荀子在思想觀點上有某些相通之處,或者說,荀子承繼了老子的某些觀點。不過,荀子接下來說:「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他提出了積極進取的主張;而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這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憑藉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鬆懈,就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

事實上』宇宙間所有看上去屬於偶然的和突發性的事變,都必然經過了一個複雜、隱晦、潛移默化的演化階段,只不過人們往往注意不到罷了。人類注意不到事物的潛移默化,而許多動物卻比人類具有更加敏銳的洞察力,風雨來臨之前的晴天白日下,老鼠、螞蟻、青蛙、飛鳥們都會預感到暴風雨的即將到來而紛紛未雨綢繆。按照生物界的常理,人類自然也應該具有未雨綢繆的能力,但事實上,在近代科學工具產生之前,人類確實已經喪失了這種能力。至於為什麼會喪失,或許是人類脫離大自然的時間過久、隔離過大,或許是人類過於注重對人類世界的關愛而故意疏遠了大自然,或許是人類有意地迴避了那些無可逃避的災難。

老子的提示對於人類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他告訴人們:所有強大的、不可戰勝的事物都有它的萌發時期,萌發時期的事物正處於柔弱階段,如果人們善於把握事物的這種規律,就能夠防患於未然。他指出:「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正是對能瞻前而不能顧後的人的提醒。

老子洞察了萬物對生命的堅守,從來都不是通過變換表面形式來故弄玄虛,而是真誠地順從自然,感到人類的許多行為確實是脫離自然界太遠了。

而且,人類這樣猶如急行軍一般的前進,對生命質量的提高會有真實幫助嗎?老子不認為人生應該如此度過。老子在此強調了-一切災難和禍患都因有所作為和心理偏執而起,他說:「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不試圖有所作為,自然然很少有失敗;個人行為不偏執,自然很少有失誤。老子認為,一般老百姓做事情,因為不懂無為的道理,亦小能把一件事情從始至終以一種其慎重的態度來進行,他們雖然永遠在忙碌著,卻總在事情眼看著即將成功的時候失敗了。

王弼《道德經注》

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謀之無功之勢,故曰「易」也。雖失無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興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說慎終也。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無而弗持則生有焉,微而不散則生大焉。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

處在安全的境地依然提防危險,時刻留神以防失敗,謀劃無功而返時該如何應對,所以說在事情沒有發生的時候容易預防。雖然從非物質的非存在物成為了實際存在的東西,但是它們物質的一面仍然弱小,不足以完成大的功績,所以說容易消除、改變。上面四個方面說的都是要保持謹慎直到最後。不能因為事物尚未形成,尚未具備形態就不注意它,不可以因為問題小就不去及時消除、解決。不具形態的東西不去注意就會變成有形的事物,小的問題不解決就會發展成大問題。所以像憂慮事情起步階段的阻礙和困難一樣憂慮事情終了時的禍患,事情就不會失敗。

為之於未有,謂其安未兆也。治之於未亂。謂閉微脆也。當以慎終除微,慎微除亂。而以施為治之,形名執之,反生事原,巧闢滋作,故敗失也。好欲雖微,爭尚為之興;難得之貨雖細,貪盜為之起也。不學而能者,自然也。喻於學者過也。故學不學,以復眾人之過。

應該在問題出現之前預防,說的是在沒有預兆的時候將問題解決。在禍亂產生以前治理,說的是影響安定的因素還尚未壯大的時候將其平息。應當一直保持謹慎的態度來去除微小的隱患,從細處著眼來消除混亂。而以妄自施加影響的方法來治理,用行政法律手段來控制,反而生成了是非的根源,取巧或通過不正常手段獲取利益的行為盛行,必然會失敗。熱衷於自己欲望的滿足雖然是小事,但是由此爭名奪利的現象就興起了;難得的器物雖然微不足道,但是以不正當手段取得這些東西的行為就盛行了。不學習就具備的能力,是自然具有的。這是為了說明治學之人的過錯。所以說聖人所學的就是什麼都不學,沿襲眾人走過的道路,以保持萬物自然的狀態。

蘇轍《老子解》

方其未有,持而謀之足矣;及其將然,非泮而散之不去也。然猶愈於既成也,故為之於未有者上也,治之於未亂者次也。治亂禍福之來,皆如彼三者,積小成大。聖人待之以無為,守之以無執,故能使福自生,使禍自亡。

譬如種苗,深耕而厚耔之,及秋自穰。譬如被盜,危坐而熟視之,盜將自卻。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為非為不成,非執不留,故常與禍爭勝,與福生贅,是以禍至於不救,福至於不成,蓋其理然也。

當事物還沒有形成形態的時候,留意而謀劃就足夠了;等到具備了形態,只有用分解離散的手段來消除。越接近事情完成的時候,越應把對還未成形的問題的處理放在首要,而還未造成巨大影響的小問題相對次要。治亂禍福的由來,都如同上面三個例子一樣,是積少成多,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聖人以無為對待,持守不佔有、不執著的原則,所以能使福自然生成,禍自己滅亡。

這就像是種苗,深耕地、厚培土,到了秋天自然豐收。這也像是遭遇小偷,端坐著盯著他看,他自己就逃走了。世人不知道事物自然發展的規律,以為非要作為然後才能成功,非要執著才能保留,所以常常和禍患做徒勞的抗爭,為幸福增添毫無必要的累贅,導致禍患嚴重無法扭轉,幸福難以達成,都是因為這樣的道理啊。

聖人知有為之害,不以人助天,始終皆因其自然,故無不成者。世人心存於得喪,方事之微,猶有不知而聽其自然者;及見其幾成而重失之,則未有不以為敗之者矣。故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人皆徇其所欲以傷物,信其所學以害理,聖人非無欲也,欲而不欲,故雖欲而不傷於物。非無學也,學而不學,故雖學而不害於理。然後內外空明,廓然無為,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

聖人知道妄自作為的害處,不妄圖以人力去幫助天,始終因循自然規律,所以沒有做不成的事。世人的心思都在得失上面,一些事情的細節仍然有沒意識到而聽任其依規律自然發展的,等看到事情快要成功了,就害怕前功盡棄,事情卻常常因此失敗,所以說從頭至尾都和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失敗。

人們都執著於自己的欲望而對其他事物造成傷害,過分信賴他們學到的知識而曲解了真理,聖人不是沒有欲望,他的欲望就是沒有欲望,所以有欲望也不會對事物造成傷害。聖人不是不學習,他所學的東西就是什麼都不學,所以雖然學習也不會曲解真理。這樣之後就達到了內外空虛明淨的狀態,無所作為,只是輔助萬物依循規律自然發展,而等待它們自然完成。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謹小慎微,善始善終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遊安徽一定要知道的成語故事「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成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故事概況:亳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以「三朝古都」名揚海內外。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老子曾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這是一個管理藏書的官職,因學問日深,聲名日響,人們皆稱其為「老子」。孔子聽聞後,專門拜訪過老子求教學問,請教周朝的禮儀,在返程時,老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 《道德經》:從小的地方做起,千裡之行,也是始於足下
    《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所強調的做事的態度,應該是無為而治,用一種不幹預,不幹涉的心態去面對人和事。無論什麼樣的事情都能手到擒來,越做越簡單。老子所說的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意思就是說,很大的大樹,也是生於微小的根芽,九層的高臺,也是從一筐一筐的土壘起來的,千裡的遠行也是從腳下舉步開始的。
  • 雙語閱讀: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用英語怎麼說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直譯:A thousand mile trip begins with one step.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 《道德經》六十四章,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總共八十一章,人為分了很多,實際上每一章都在講一個東西,就是「道」。因為「道」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每一件事情都是道,我們看到最大的事情是道,最小的事物也是道。邏輯通順的文章是道,狗屁不通的文章也是道。當我們能夠明白這些概念的時候,還需要在執著於這些表面的文字了嗎?就比如這一章,老子再一次從正反兩個角度分析對待周邊事物的態度。
  • 深度好文: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大家好,我是幽幽帶你去閱讀,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喜歡的朋友們,別忘了點讚哦!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釋義】旅行千裡是從腳下第一步的跨出開始的。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會被老師或者家長問及:你長大了想當什麼?成為什麼?想從事哪類工作…同樣,每個孩子都會在童年夢想著自己長大了能夠成為白衣天使,祖國的園丁,科學家,記者,作家。
  • 每日一習話|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文章最後引用「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指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願同法方攜手再出發,以腳踏實地的精神,推動中法合作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nbsp&nbsp&nbsp&nbsp「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說,千裡遠的行程須從腳下開始。這句經典告訴我們,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要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步進行。
  •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做人就要接地氣
    我發現如今的人很容易忘本,用我家鄉話通俗地講就是不接地氣,「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一句話出自《道德經》第64章。《道德經》中這些話給我帶來很大啟迪幫助希望可以幫到每個人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書讀千遍,不如到鹿邑看一看
    經過老子的五千言的詮釋,使得資質一般的我們,也可以藉助於《道德經》這本書架起的橋,得以對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基本的認識,某些悟性強的人甚至還可以觸摸到道的身姿。我隱隱覺得,學習道德經,單是靠悟性高還是不行的,那些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人,可能更適合讀四書。
  • 《道德經》10句經典名言賞析,帶給您智慧人生!
    老子的思想體現在《老子》一書中,這本書又叫《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經》10句經典名言賞析,帶給您智慧人生!。1.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六十四章》行:路程。 始:開端,起始。 足:腳。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胡姐跟我說過一句讓我記憶深刻的話「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她說「」為什麼自己可以去到處旅遊,她也不是大富婆,關鍵在於執行力,想到的事就立馬去做,不會猶豫,並不是說一定要環遊全世界,最起碼自己生活的周圍什麼好風景可以去欣賞去感受一下。
  • 【新人心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六)
    【新人心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六) 2020-12-03 14: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自媒體一段時間後,對「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有了更深的理解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是《老子》第六十四章的一句。全文:「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開始走起來的,是一種比喻。「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很多時間,不是我們不理解,只是因為外在因素太多,影響了我們前行的方向和速度。按一個小學生都能理解的數學公式來看「S=V×t」,「S」表示距離,「V」表示速度,「t」表示時間。速度有時我們不能自己決定,但時間我們可以把握,因為魯迅先生教過我們怎麼去擠時間了。
  • 每日英語諺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英語諺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2013-01-28 16:19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我讀《道德經》: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話出自《道德經》第64章,它的原文是:【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第二十二章,《益謙》。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 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什麼又說「不出戶,知天下」
    2020年的這場戰疫,讓很多人很意外的經歷了一個以前都不敢想像的兩個月的春節,時間久了,想起老子曾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是不是該出去走走了,但同時又想起《道德經》裡的另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心想到底是出去還是不出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