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雖說道不遠人,我們卻不知道「道」距離你我還有多遠
大道至簡,距離道最近的人,是周朝藏室史、來自鹿邑的老聃,史稱老子。
經過老子的五千言的詮釋,使得資質一般的我們,也可以藉助於《道德經》這本書架起的橋,得以對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基本的認識,某些悟性強的人甚至還可以觸摸到道的身姿。
我隱隱覺得,學習道德經,單是靠悟性高還是不行的,那些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人,可能更適合讀四書。
畢竟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學以致用的實用主義國度裡,除了一些要靠教國學、教讀經混飯吃的書生,大多數人早已經不再相信單一的靠讀書就能至聖成賢的話語了。
02.雖說大道至簡,有些人卻不知道「道」在於行的淺顯道理
道德經描述的道,究竟說了些什麼呢?
無數人都想要知道這個答案,那些走到了橋邊,站到了橋上的人,心裡大多痒痒的,還會想要到橋那頭看個究竟,於是,無數人都會帶著朝聖般的情懷前往鹿邑,來到老子故裡。
大道至簡,早已經融化在中國人的骨子裡,比如在國人的生活習慣裡面,但凡要做點事的時候,總要標榜一下自己的地位或者想要將要達到的地位,倘若沒有清晰的標識,也沒有既定的使命宗旨,那也要標榜出自家的特點,特色或者品質,或者價值,或者工藝,是天下獨此一份——如果不是獨此一份,那至少也是我為正宗——其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就是——在這個方面或領域,老子天下第一。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正宗##燴麵,正宗##燒雞,正宗##火燒,正宗##小米。這種做法,在商品社會時代有個說法,叫做廣告語。把文化和品牌融匯在廣告語裡,是一種本事,比如彩雲之南,天下四川,好客山東,老家河南。
省一級的行政機構早已經意識到,宣傳的重要性,早已經意識到,經營一個省域既要靠大型項目做支撐,也要靠人民群眾奮發圖強持續接力,一張藍圖畫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幹,才能有所作為,徹底改變。所以大都比較從容,追求徐徐所圖,久久為功。
在這方面,縣市一級公共機構大多尚未涉及,他們對於運用資源方面總是顯得強差人意,不是找不到中心抓不住重點重點,就是口子太多顧此失彼,日日在流動資金上發愁,難於優勢資源上傾注心力。
在中原各地,這種情況更為普遍,粗略考量,無外乎是三個原因局限了地方上的想像力,一是因為作為傳統農業耕作區域是內向型經濟模式,容易受到局部著力的千年慣性遮蔽;二是因為上級賦予的工作重點是配合全國一盤棋,缺少從縣域經濟實際出發的主導性努力;三是因為長期學習西方發展模式,更看重外力幹涉,忽視內生動力。
比如周口這個名字。乍一聽「周口」這個名字,很難聯想到它竟然是一個地級市。就算是在周口文化人自己的考證中,這個名字也不過是出自一個周姓人家擺渡口而已。
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或者說我並不想這麼快認慫,我一直認為周口與北京山頂洞的周口店人在冥冥中大有聯繫。如若不然,這個地方怎麼能夠成長出老子和陳摶這樣的俊傑呢?
03.文旅融合之旅的看點和賣點,老子的道是什麼?鹿邑的鹿在哪裡?
實際上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裡,有「華夏先驅、九州聖跡」的美譽,被中華全國伏羲文化研究會譽為「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
即便擁有這樣優越的文化資源,卻很難為周口生態經濟貢獻多少價值。甚至周口和南陽分屬全省人口外流的前兩名,中華文化發祥重地人口外流,這不是一件普通的經濟現象,簡單的社會現象,這不是一件可有可無,可以忽略,可以無視的發展問題,這是本民族,本民族文化的濫觴,是驗證延續了中華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的成色的問題,是關乎優秀傳統文化能否在新時代的土壤裡紮根發芽的大事,是關乎中國文化,中國自信,中國價值到底在國人心中的分量幾何的問題。
相對於從宋國遷移到曲阜的社會活動家孔子而言,鹿邑的老子,是一個典型的哲人,他的哲學思想對我們或許會有更加深遠的影響。
那麼,如果尋找文旅融合之旅的看點和賣點,我們就要弄明白兩個問題:一是老子的道是什麼?二是鹿邑的鹿在哪裡?
第一個問題很容易回答,甚至我們前邊已經給出了答案——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就是老子所要闡述的道。
第二個問題也不難,大家來旅遊,不能因為看到一大片仿古建築,就能在心領神會,就能體悟大道,就能滿意而歸。至少也要建一座以鹿為主題的千畝公園什麼的,每天限300人進入,做自然體驗,聆聽日落月生、和風細雨、四季鹿鳴。
我覺得,這才是我們對待遊客的虔誠,也才是我們對待文化的虔誠,這也是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對老子這樣的人的該有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