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縣一家人34口人相聚一處30年 四世同堂不分家

2021-01-11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眉縣一家人34口人相聚一處30年 四世同堂不分家時間:2016-07-17 07:56:29來源:三秦網作者:楊立編輯:王瑜

    「女大出嫁,兒大分家」這是陝西關中農村自古形成的民間風俗,也是一個家族一個家庭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寶雞眉縣卻有一戶人家,從上世紀80年代,立下「兄弟不分家,貧富一起過」的約定,這個30多口人組成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吃在一口鍋裡,住在一個院子,和諧美滿,其樂融融,在當地傳為佳話。

    對此,西安民俗研究學者茅笛分析認為,一個農村家庭四世同堂不分家,和諧相處三十年,世間少見難能可貴,對於如今家庭成員相對冷淡的關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是一個良好的治家標本。

    兒孫歡聚一堂令八旬老人倍感欣慰

    到眉縣金渠鎮打聽詢問陳志平老人,知道的人並不多,可一問「四世同堂的老陳家在哪住?」幾乎人人皆知。在熱心村民的指引下,記者沒費多大工夫,就來到了眉縣範家寨村一組一戶獨家獨院。進門處是剛蓋不久的二層小洋樓,院子北邊一溜房屋是廚房,南邊種著芭蕉、竹子、四季青,綠意盎然,令人感到神清氣爽。

    走進小院,只見一位白髮老人微笑著迎了上來——他就是這個家的老壽星陳志平老人,他把客人讓到沙發上,又是切西瓜,又是倒茶水,還一個勁說,「這麼熱的天,為我家這點事辛苦你們啦,真覺得過意不去。」

    這時,陳家的長子陳倉寬聽到家裡來了客人,從樓上走了下來。據陳倉寬介紹,他父親陳志平今年84歲,母親高桂蘭今年80歲,是他們家的第一代;他們家的第二代弟兄三人,他今年61歲,在農村勞動,以種植獼猴桃為生。他大弟陳仁寬今年60歲,在西安工作,是國家公務員,即將退休;二弟陳軍寬今年57歲,以前是教師,現在眉縣環衛局工作。至於他們家的第三代:他家有兩女一男,女兒已經出嫁,兒子在漢中工作,是現役軍人。大弟家有一兒一女,都參加了工作。二弟家一兒一女,兒子退伍轉業在鄉鎮工作,女兒是教師。陳家第四代,有孫女孫子外孫子外孫女共7人,包括女婿侄女婿在內全家一共34人。

    令陳志平老人感到驕傲的是,在他們家中,有7名共產黨員,3名教師,3名營團級軍人,7名國家公職人員,「這些娃們家,不但工作幹得好,對我和我老伴孝順得很,我老漢這輩子知足啦!」

    隨後,陳家的長子陳倉寬帶著記者參觀了他們的住房和廚房,這棟樓是2015年剛剛蓋起的,面積達750多平方米,一層東邊住著兩位老人,西邊是老二的房屋;樓上東邊是老大家,西邊是老三家,每所房屋都是四室一廳,面積在150平方米左右,包括客廳、廚房和洗手間,房子主體造價48萬元,包括內部裝修共花費54萬元,是他們弟兄三個共同集資修建的,用陳倉寬的話說,「要不是我們弟兄三人齊心合力,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修建這麼漂亮的房子的。」在這四間住房中,唯獨沒有見到鍋碗瓢盆的影子,原來,這一大家子人,多年來一直沒有分家,住在一個屋簷下,在一口鍋裡吃飯,院內的大廚房和大鐵鍋一次就能夠供應近40人的用餐夥食。除了春節以外,每年的五一假期、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都是陳家的「團圓日」,一家大小圍在兩位老人身邊,吃飯喝酒,唱歌跳舞,打牌助興,快樂開心,其樂融融……

    妯娌情如姊妹婆媳如同母女

    一般在家庭關係中,最難處的就是婆媳關係和妯娌關係,但在陳志平老人家中卻是另外一種情形,陳家三個兒媳,對待婆婆高桂蘭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關愛有加。平時老二老三媳婦都在單位上班,大嫂陳玉花是一個農村婦女,沒有多少文化,但是為人善良忠厚,每天在地裡忙著給獼猴桃澆水、授粉、嫁接、套袋,回到家裡還要做飯洗衣,飯做好了端給老人,等一家人都吃上了飯,她才最後用餐。近年來,婆婆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陳玉花給老人餵水餵飯,端屎端尿,任勞任怨。

    上世紀90年代中旬,高桂蘭老人不幸得了出血熱,大兒媳陳玉花在農村老家照顧年老的父親,還要給丈夫做飯;二兒媳李素芹,遠在西安,只能臨時照顧老人,所以,三兒媳張花然白天在學校代課,一放學就到醫院照顧婆婆,還給婆婆擦身子洗尿布。後來,婆婆高桂蘭在西安看病期間,照顧老人的擔子又落在了二兒媳李素芹的身上,她對待婆婆和兩個妯娌一樣孝順。

    三個兒媳對待婆婆都非常孝順,那麼,她們之間又是怎麼相處的呢?三兒媳張花然回憶說,那會她在老家附近代課,掙工分,為了幫助大嫂減輕負擔,她把大嫂的兩個孩子帶在自己身邊,照看孩子上學放學。1994年到1995年之間,她患病在身,渾身無力,在西安看病期間,二嫂李素芹到醫院照顧她,給她做可口的飯菜,給她洗衣服。她剛開始暫住在她大姐家,二哥陳仁寬專門接她回家說:「你在你姐家是個客人,這兒才是你的家。」讓她聽了非常感動。回到眉縣老家養病期間,她大嫂陳玉花一有空就陪她說話,幫她洗澡搓背,給她按摩,「就是親姐妹也未必能做得這麼好。」說到這兒,張花然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說起弟兄三個的關係,老三陳軍寬說,「我大哥是個實在人,不愛說話,那會家裡條件不好,可是我大哥年年餵養三口豬,捨不得賣,過春節時殺了,給一家人改善生活。當時糧食緊張,每次回家走時,大哥就會讓我們帶上家裡的蒸饃、玉米糝和自家磨的麵粉。我和妻子都是民辦教師,考上寶雞教育學院後,每逢二哥從西安回來探親,總要給20或30元錢還有糧票,那會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才45元,這些錢都是二哥省吃儉用專門留給我們的。如果沒有我大哥在家照顧老人,我二哥鼎力相助,我和妻子恐怕難以完成學業,也不會成為一名國家公職人員。」陳軍寬深有感觸地說。

相關焦點

  • 宋朝時會稽一家人十九世同堂,一家人頂得上一個村,究竟怎麼做到
    南北朝時期,北魏時河北博陵李氏,一門七世同居不分家,一大家子有二十二個房頭,合計一百九十八口,在當時蔚為奇觀,以至於朝廷專門在李家掛了旌表孝行的詔令。不過,「大家族」的產生,除了朝廷引導之外,還有實打實的經濟考量。魏晉南北朝時徵稅靠編戶齊民制度,也就是說,戶籍上有名才會徵稅,否則便可逃避賦稅。
  • 百歲老人五世同堂,好家風代代相傳
    一起來看據悉,倪建惠98歲,妻子喻梅96歲,兩人相守78年,共育有四子兩女,如今已是五世同堂,全家95口人其樂融融,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大戶」。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五代同堂合影五世同堂,言傳身教兒孫孝順走進下墩自然村,土牆瓦房前的大樹下
  • (匾額背後的故事)三代行醫澤鄉裡 五世同堂好家風
    專家點評:這兩塊匾都是周邊鄉鄰贈送給清末偃師市府店鎮雙塔村宋博文及其家人的。「五世同堂」指其家風純樸,五代親睦同居;「三世仁術」指其三代行醫,澤被鄉裡。這對研究偃師近現代地方歷史、民俗風貌有重要意義。   剛得長孫即獲匾  1927年10月,偃師市府店鎮雙塔村宋天寶的大伯出生了,他是這個大家族的長房長孫,被起名為「五輩」。
  • 六世同堂 臺中張氏家族600人一起回娘家
    六世同堂 臺中張氏家族600人一起回娘家   昨天(6日)是大年初二,也是兩岸中國人傳統年俗中回娘家的日子。昨天,臺中的一戶張姓人家家裡格外熱鬧,因為他們是六代人一起回娘家,六世同堂齊聚歡度團圓節,人數多達600人,場面相當壯觀。
  • 一家45口人四世同堂逛廟會 免費照全家福(圖)
    京華時報記者張斌攝45口人的全家福。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昨天是立春,雖然天氣有些冷,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市民逛廟會的熱情。  有的市民早早地來到龍潭廟會,等著跟西洋棋大師謝軍過招;也有一家45口人相約圓明園,照上一張全家福。
  • 德育一線洪媽媽 四世同堂樂融融—記海口市「最美家庭」洪湧家庭
    特刊|德育一線「洪媽媽」 四世同堂樂融融——記海口市「最美家庭」洪湧家庭真情,能夠支撐一個家庭的幸福美滿,也能夠喚回無數孩子迷途知返。海口旅遊職業學校德育副校長洪湧,不但是家中孩子的媽媽,也是學生們的「洪媽媽」。她將每一個學生都視如己出,用母親般的慈愛和父親般的嚴厲,喚回那些瀕臨輟學,甚至將要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
  • 百歲老兩口大壽 五世同堂齊祝福
    中安在線訊 據江淮晨報報導,都說聚會、生日Party、紅酒是年輕人的代名詞,可是合肥市長豐縣雙墩鎮就有這麼一對即將年滿百歲的兩位老人,一個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子孫們為了給今年99歲的陸忠賢提前慶祝百歲來臨,五代人聚在一起,飯桌上把酒言歡、共賞節目,讓這個並不大的小村莊一時間熱鬧起來。
  • 兒女用藤椅抬九旬老父親爬泰山,幸福一家已五世同堂
    四兄弟穿上了之前買的統一服裝,老人穿上紅馬褂黑外套,從紅門停車場大橋出發,四兄弟用座椅抬著老人,穩穩噹噹,半小時時間一口氣就到了孔子登臨處。「椅子加上父親大概130多斤,對我們兄弟幾個來說,不算啥。」
  • 兄弟分家 為什麼長子多拿?
    邦旺、邦奇、邦珍三人俱各婚配,惟邦琳、邦富二人年屬幼小,未曾受室。吾也涼德,不能訓我兒效法張公九世同居,所以邀請族戚在場,將祖父遺下田地並自己所置田業一共三處,丈明搭均……一切穀米、家物、器皿、進出帳務等項,俱一照五股均分。敬告天地,稟命祖先,焚香秉燭,鬮拈為定……自分之後,汝弟兄各管各業,上承宗祧,下啟後裔,不得爭長競短。生傷同氣。比即請憑族戚立分關合約五張,俱系一樣。各執一張,永遠存照。」
  • 被4級考試翻譯笑到頭掉,四世同堂=Family4.0
    所謂四世同堂,就是「兒子、爹、爺爺,爺爺的爹」...嗯正好四個人,感覺沒毛病:還有這個「從我到我曾祖父都生活在一個房子裡」,名字有點像是日式小說了:也有抽象派:下面這個就是腦洞派了:「天線寶寶全家」。還有同學靈光乍現,四世同堂,不就是四個世界在一個課堂麼?
  • 英國王室四世同堂迎聖誕 喬治小王子沉迷攪布丁
    12月21日,英國白金漢宮公布王室「四世同堂」製作聖誕節布丁的照片。喬治小王子正在攪拌食材,父親威廉王子、爺爺查爾斯王子以及曾祖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旁微笑看著,充滿了節慶氣氛。英國王室在社交網站帳號上表示,他們是為了慈善組織「英國皇家軍團」的聖誕活動製作聖誕布丁,旨在為英國服役軍人、退伍士兵及其家人提供節日福利。英式聖誕布丁由果乾、堅果、白蘭地等製成,口感紮實類似蛋糕,是過節的必備食物。每年聖誕節,女王都會自掏腰包購買大約1500份聖誕布丁送給員工,每份聖誕布丁會附上來自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的問候卡片。
  • 靖江百歲夫妻相伴80載 五世同堂傳承好家風
    老兩口攜手過生日。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果誰家有位百歲老人,那就是兒孫們的福氣,要是有兩位百歲老人,還真是不多見。最近,馬橋鎮幸福村三圩埭的朱玉林老人迎來了自己99歲生日,更難能可貴的是,她與丈夫朱敬赤已經攜手走過了80多個年頭,如今五世同堂,好不熱鬧。
  • 90歲老人過大壽 四世同堂好家風
    老少同聚,共賀老人九十大壽「每年父親過生日,我們一大家子都會聚在一起為父親祝壽,今年九十大壽,我們兄弟姐妹商量著大辦一場,讓老爺子高興高興。」老人的兒子馬守三說,他們提前兩個月就開始籌辦了,孩子們有買蛋糕的,有送禮物的,孫女馬丹丹還請來了舞獅隊表演。一整天,一家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 春節家族團聚「六世同堂」,稱呼難倒眾人
    2月9日大年初五,在山東菏澤,生活在這裡的王氏家族舉行家庭年會,近百名王氏後人歡聚一堂,現場出現了「六世同堂」的場面,由於輩分拉的太大,晚輩遇見長輩時不知該如何稱呼了。據了解,目前這裡的王氏家族最小的輩分是三十五世的世字輩,世字輩的孩子已經1歲,最長輩的二十七世的老人還健在。由於特殊原因,家族中最小輩分的孩子和二十七世的老人沒有到場,儘管如此,現場還是出現了「六世同堂」。
  • 五世同堂130多名親屬來賀壽 拍全家福人都擠不下
    五世同堂130多名親屬來賀壽 拍全家福人都擠不下 2016年02月14日 08:52:01來源:溫州網金暉   浙江在線02月14日訊「母親過80大壽,130多名親戚來賀壽,五世同堂,拍全家福時,人都擠不下。」
  • 江西彭澤:八十八歲老人和睦傳家 三十九口五世同堂
    央廣網彭澤1月7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周驕 袁昕)1月6日,記者如約來到江西省彭澤縣芙蓉墩鎮長山村,柯匡吾老人正在和自己的兒子、孫女視頻聊天,正笑著談論家裡的趣事,讓人感覺到這個大家庭的熱情和淳樸。
  • 北京一四世同堂大家庭,十人同住,九人感染!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了一起四世同堂家庭聚集性疫情:北京一個四世同堂大家庭,一共七口人一起生活,1月中旬,三個親戚從外地途經武漢來京探親,導致1月23日家裡幾個人得病了。雖然這家人發病後很有公共衛生意識,沒有再接觸鄰居和同事,但是由於一家人十口生活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孩子又太小,不能採取完全隔離措施,導致九口人陸續出現症狀。資料圖:北京豐臺區北大地西區社區門口,市民在進入小區時測量體溫。
  • 知識點 | 「四世同堂」怎麼翻?四六級神翻譯又來啦!高中生也該學一學……
    14日,2019年下半年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結束,隨後,「四級答案」等多個和四六級有關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
  • 96歲退休教師每日讀報摘抄作後輩榜樣 四世同堂延續閱讀好家風
    雖然有時候確實很累,但一想到給學生們打好了語文基礎,將來會有很多便利,程淑美就有了動力。正是程淑美30年來孜孜不倦的育人態度,她的學生在各自的領域都發展得很好。「因為程老師經常給我們看報紙摘抄,我當時知道了不少國家大事,還學會了不少詞語的用法呢。」
  • 連雲港一家四口同日死亡,警方:賭博欠巨款服毒自殺,家屬不認可
    近日網絡上突然出現一則」連雲港一家四口同日死亡」的消息,在網上引起網友極大關注。2020年9月17日,江蘇連雲港贛榆區三興村,一個三世同堂的5口之家,發生了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朱文喬老人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在同一天死亡。目前這一個三世同堂的5口之家,只剩下老人朱文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