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縣一家人34口人相聚一處30年 四世同堂不分家時間:2016-07-17 07:56:29來源:三秦網作者:楊立編輯:王瑜
「女大出嫁,兒大分家」這是陝西關中農村自古形成的民間風俗,也是一個家族一個家庭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寶雞眉縣卻有一戶人家,從上世紀80年代,立下「兄弟不分家,貧富一起過」的約定,這個30多口人組成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吃在一口鍋裡,住在一個院子,和諧美滿,其樂融融,在當地傳為佳話。
對此,西安民俗研究學者茅笛分析認為,一個農村家庭四世同堂不分家,和諧相處三十年,世間少見難能可貴,對於如今家庭成員相對冷淡的關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是一個良好的治家標本。
兒孫歡聚一堂令八旬老人倍感欣慰
到眉縣金渠鎮打聽詢問陳志平老人,知道的人並不多,可一問「四世同堂的老陳家在哪住?」幾乎人人皆知。在熱心村民的指引下,記者沒費多大工夫,就來到了眉縣範家寨村一組一戶獨家獨院。進門處是剛蓋不久的二層小洋樓,院子北邊一溜房屋是廚房,南邊種著芭蕉、竹子、四季青,綠意盎然,令人感到神清氣爽。
走進小院,只見一位白髮老人微笑著迎了上來——他就是這個家的老壽星陳志平老人,他把客人讓到沙發上,又是切西瓜,又是倒茶水,還一個勁說,「這麼熱的天,為我家這點事辛苦你們啦,真覺得過意不去。」
這時,陳家的長子陳倉寬聽到家裡來了客人,從樓上走了下來。據陳倉寬介紹,他父親陳志平今年84歲,母親高桂蘭今年80歲,是他們家的第一代;他們家的第二代弟兄三人,他今年61歲,在農村勞動,以種植獼猴桃為生。他大弟陳仁寬今年60歲,在西安工作,是國家公務員,即將退休;二弟陳軍寬今年57歲,以前是教師,現在眉縣環衛局工作。至於他們家的第三代:他家有兩女一男,女兒已經出嫁,兒子在漢中工作,是現役軍人。大弟家有一兒一女,都參加了工作。二弟家一兒一女,兒子退伍轉業在鄉鎮工作,女兒是教師。陳家第四代,有孫女孫子外孫子外孫女共7人,包括女婿侄女婿在內全家一共34人。
令陳志平老人感到驕傲的是,在他們家中,有7名共產黨員,3名教師,3名營團級軍人,7名國家公職人員,「這些娃們家,不但工作幹得好,對我和我老伴孝順得很,我老漢這輩子知足啦!」
隨後,陳家的長子陳倉寬帶著記者參觀了他們的住房和廚房,這棟樓是2015年剛剛蓋起的,面積達750多平方米,一層東邊住著兩位老人,西邊是老二的房屋;樓上東邊是老大家,西邊是老三家,每所房屋都是四室一廳,面積在150平方米左右,包括客廳、廚房和洗手間,房子主體造價48萬元,包括內部裝修共花費54萬元,是他們弟兄三個共同集資修建的,用陳倉寬的話說,「要不是我們弟兄三人齊心合力,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修建這麼漂亮的房子的。」在這四間住房中,唯獨沒有見到鍋碗瓢盆的影子,原來,這一大家子人,多年來一直沒有分家,住在一個屋簷下,在一口鍋裡吃飯,院內的大廚房和大鐵鍋一次就能夠供應近40人的用餐夥食。除了春節以外,每年的五一假期、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都是陳家的「團圓日」,一家大小圍在兩位老人身邊,吃飯喝酒,唱歌跳舞,打牌助興,快樂開心,其樂融融……
妯娌情如姊妹婆媳如同母女
一般在家庭關係中,最難處的就是婆媳關係和妯娌關係,但在陳志平老人家中卻是另外一種情形,陳家三個兒媳,對待婆婆高桂蘭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關愛有加。平時老二老三媳婦都在單位上班,大嫂陳玉花是一個農村婦女,沒有多少文化,但是為人善良忠厚,每天在地裡忙著給獼猴桃澆水、授粉、嫁接、套袋,回到家裡還要做飯洗衣,飯做好了端給老人,等一家人都吃上了飯,她才最後用餐。近年來,婆婆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陳玉花給老人餵水餵飯,端屎端尿,任勞任怨。
上世紀90年代中旬,高桂蘭老人不幸得了出血熱,大兒媳陳玉花在農村老家照顧年老的父親,還要給丈夫做飯;二兒媳李素芹,遠在西安,只能臨時照顧老人,所以,三兒媳張花然白天在學校代課,一放學就到醫院照顧婆婆,還給婆婆擦身子洗尿布。後來,婆婆高桂蘭在西安看病期間,照顧老人的擔子又落在了二兒媳李素芹的身上,她對待婆婆和兩個妯娌一樣孝順。
三個兒媳對待婆婆都非常孝順,那麼,她們之間又是怎麼相處的呢?三兒媳張花然回憶說,那會她在老家附近代課,掙工分,為了幫助大嫂減輕負擔,她把大嫂的兩個孩子帶在自己身邊,照看孩子上學放學。1994年到1995年之間,她患病在身,渾身無力,在西安看病期間,二嫂李素芹到醫院照顧她,給她做可口的飯菜,給她洗衣服。她剛開始暫住在她大姐家,二哥陳仁寬專門接她回家說:「你在你姐家是個客人,這兒才是你的家。」讓她聽了非常感動。回到眉縣老家養病期間,她大嫂陳玉花一有空就陪她說話,幫她洗澡搓背,給她按摩,「就是親姐妹也未必能做得這麼好。」說到這兒,張花然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說起弟兄三個的關係,老三陳軍寬說,「我大哥是個實在人,不愛說話,那會家裡條件不好,可是我大哥年年餵養三口豬,捨不得賣,過春節時殺了,給一家人改善生活。當時糧食緊張,每次回家走時,大哥就會讓我們帶上家裡的蒸饃、玉米糝和自家磨的麵粉。我和妻子都是民辦教師,考上寶雞教育學院後,每逢二哥從西安回來探親,總要給20或30元錢還有糧票,那會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才45元,這些錢都是二哥省吃儉用專門留給我們的。如果沒有我大哥在家照顧老人,我二哥鼎力相助,我和妻子恐怕難以完成學業,也不會成為一名國家公職人員。」陳軍寬深有感觸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