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可見不管古今,學好數學對一個人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但在數學啟蒙上,家長們都存在一個誤區:孩子2、3歲就能從1數到100,肯定是天才。卻很少有家長考慮過,孩子是否真正會運用數字。
而數學是一門不能靠死記硬背,需要孩子靈活思考的學科。
這就導致現在孩子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
能從1數到100,但拿出4個蘋果問他:「這是幾個?」,孩子答不出來是多少,只能靠猜。猜不出來就順著數字一直往下數。
絕大多數孩子,都只是機械地背數字,並不理解數字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說,教孩子數123的數學啟蒙方法,並不科學。
為什麼教孩子數「123」不科學?
提到數學啟蒙,不得不提「數感」一詞。
數感指的是,孩子能理解數字是一種計數工具,並用多種方式來表示數字。比如在實際生活中,用不同的物品對應數字。
經實驗證實,6歲前孩子以具象思維為主,很難理解抽象的數字。
簡單來說,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數字對孩子來說只是一堆符號,並沒有實際意義。
這是因為6歲前,孩子判斷多少主要取決於視覺。
曾有研究人員為了測試孩子的數感,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先是將6個瓶子和6個罐子擺在一起,然後問孩子哪個多?孩子回答「一樣多」。
緊接著,研究人員將罐子之間的距離拉大,而數量並未改變,再問同樣的問題,大多數孩子則回答「罐子多」。
也就是說,孩子對數字的感覺來自於視覺,無法從本質上分清多少的概念。這就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思維特徵進行數學啟蒙。
幼兒數學啟蒙家長該怎麼做?
1、幫孩子建立數的概念
孩子能數數,不代表孩子理解了數字的順序、概念以及含義。
檢查孩子是否真的懂了數字的含義,家長可以從實際生活中檢驗。比如分別拿出3個橘子、3個蘋果,先讓孩子分別數數;然後把橘子和蘋果混在一起讓孩子數;最後,將橘子和蘋果的順序反覆打亂,讓孩子數。
這樣做可以避免孩子將數字定義到某一個物品上,而是真正理解數字的實際數量。
2、建立序數的概念
根據孩子掌握數字的程度,準備不同難度的數字軸,比如20數字軸、50數字軸等等。
這樣可以讓孩子直觀的感受到數字的前後順序,然後讓孩子反覆順數、倒數,或者每隔兩個、三個數字數數。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讓孩子用數字表示次序,比如第一個人、第二個人等等。
3、數學與遊戲結合
數學學習是非常容易感到枯燥的,為了激發孩子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數學啟蒙時,完全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到遊戲中。而且,孩子6歲前認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遊戲,這樣的學習方式對孩子來說更容易。
在孩子剛接觸數學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樂趣。
比如孩子拍球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一邊拍球,一邊數數;如果中途球掉了,讓孩子接著數或者重新數都是可以的。當孩子對所掌握的數字相對熟悉時,就讓孩子接著往下數數,每次以10為單位,循序漸進地增加數字。
同樣的數字遊戲有很多,家長們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