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活一場的:跟三毛旅行墨西哥

2020-12-23 番外farwhere

剛去墨西哥時,三毛借住在朋友約根的家中。約根的同胞來家裡拜訪,手中捧著整整齊齊的十幾本書和打字資料,仔細而又友愛的交給三毛——全是墨西哥的歷史和地理,還有藝術。他們談了快三小時關於上古和馬雅的文化。三毛內心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了禮貌,我一直忍耐著聽了又聽——那些將死的東西啊! 他們不講有生命的活人,不談墨西哥的衣食住行,不說街頭巷尾,只有書籍上訴說的史料和文化。而我的距離和他們是那麼的遙遠,這些東西,不是我此行的目的——我是來活一場的。」她就這樣直白地將內心攤開給讀者,甚至直接甩鍋給助理「實在對不起,米夏是我的助理,這些書籍請他慢慢看。經過二十多小時的飛行,我想休息了!」現在讀來,煞是可愛。

對於探索城市的期許,

她有時是迫不及待到煩躁的。

從約根和她的對話可以看出——

「是這樣的,此地計程車可以坐,公共車對你太擠。一般的水不可以喝,街上剝好的水果絕對不要買,低於消費額五十美金的餐館吃了可能壞肚子,路上不要隨便跟男人講話。低級的地區不要去,照相機藏在皮包裡最好,當心人家搶劫━━」

「城太大了,我想坐地下車。」我說。

「不行——」約根叫了起來∶「他們強暴女性,就在車廂裡。」

「白天?一千七百萬人的大城裡?」

「報上說的。」

「好,你說說,我來墨西哥是做什麼的?」

「可以去看看博物館呀!今天早晨給自己去買雙高跟鞋,這星期陪我參加宴會,六張請帖在桌上,有你的名字——」

我忍住脾氣,慢慢塗一塊吐司麵包,不說一句傷人的話。

那份蟲噬的空茫,又一次細細碎碎地爬上了心頭。

但有時,

她又是另一幅淡定面孔——

為著臺北一份譯稿尚未做完,雖然開始了旅程,下午仍是專習的在做帶來的功課。

半生旅行漂泊,對於新的環境已經學會了安靜的去適應和觀察,並不急切於新鮮和燦爛,更不刻意去尋找寫作的材料。

這對我來說,已是自然,對於米夏,便是不同了。

「快悶死了,每天下午你都在看譯稿,然後晚上跟約根去應酬,留下我一個人在此地做什麼?」米夏苦惱地說。

「不要急躁,孩子,旅行才開始呢,先念念西班牙文,不然自己出去玩嘛!」

我慢慢的看稿,頭也不抬。

「我在籠子裡,每天下午就在籠子裡關著。」

「明天,譯稿弄完了,寄出去,就整天出去看新鮮事情了,帶你去水道坐花船,坐公車去南部小村落,太陽神廟、月神廟都去跑跑,好嗎?」

「你也不只是為了我,你不去,寫得出東西來嗎?」米夏火起來了。

我笑看著這個名為助理的人,這長長的旅程,他耐得住幾天?人生又有多少場華麗在等著?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歲月罷了。米夏,我能教給你什麼?如果期待得太多,那就不好了啊!

哈哈,「女人是多變的」這句話放在她身上也不算冤枉啊。她告別生活方式極端不同的朋友家,悄悄搬進一家中級旅館, 旅館就在市中心林蔭大道上,老式的西班牙殖民式建築,白牆黑窗,樸素而不豪華,清潔實惠。旅館的夜裡,她感受到這樣城市——「有生以來沒有在一個一千七百萬人的大城市內住過,每天夜晚躺在黑暗裡,總聽見警車或救護車激昂而快速的哀鳴劃破寂靜的長夜。這種不間斷的聲音,帶給人只有一個大都會才有的巨大的壓迫感,正是我所喜歡的。」

如果說,歷史是一座城市最厚實、最深沉的土壤,那麼風土人情就是在這土壤上生長繁衍出來的最動人的風景。三毛筆下的世界,是充滿人情味的世界。她不喜奢華宴會,卻獨愛大街小巷。異國他鄉的人民,用他們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觸動了三毛心底最深的一根弦。如果讓三毛為他們畫一幅畫,她一定會用上最溫暖的色彩,就像冬日的日光,在寒冷中更顯珍貴——

大部分我所見的墨西哥人,便如上帝捏出來的粗泥娃娃沒有用刀子再細雕,也沒有上釉,做好了,只等太陽曬曬乾便放到世上來了——當然,那是地下車中最最平民的樣子。

這兒的人類學博物館中有些故事,述說吹時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他們喜歡將小孩子的前額和後腦夾起好幾年,然後放開,那些小孩子的頭髮成扁平的,臉孔當然也顯得寬大些,在他們的審美眼光中,那便是美麗。

而今的墨西哥人,仍然有著那樣的臉譜,扁臉、濃眉、大眼寬鼻、厚唇,不算太清潔,衣著鮮豔如彩虹,表情木然而本分。而他們身體中除了墨西哥本地的血液之外,當然滲雜了西班牙人的成份,可是看上去他們仍是不近歐洲而更近印地安人的。

她又跳出自我,審判自我,

清醒悲憫地寫到——

人,有時候是殘酷的,在地下車中,看見的大半是貧窮的人,而我,卻叫這種不同的亦不算太文明裝扮的男女老幼為「藝術為美」,想起來是多麼大的諷刺。

墨西哥城內每天大約有五百到二千個鄉下人,湧進這個大都市來找生活。失業的人茫茫然的坐在公園和街頭,他們的表情灸一個旁觀者看來,張張深刻,而這些對於飢餓的肚子,又有什麼關聯?

要做到卸下塵世中的慾念,瀟灑去愛,愛自己,愛世界,愛眾人,多少人還差了千萬個日日夜夜的修煉。總是放不下,這些牽掛和困惑,所以跟著三毛走這一遭,也算是用最低的成本窺探體驗了一把另一種恣意的生活方式吧。無論在80年代,還是現在,她一直都是最自由前衛的靈魂,用盡全力去愛,認知這個世界,認知自己,悲憫眾生 。

編者按語:

今天這篇推送是番外編輯部《一人一城》系列的第一篇。川端康成和日本,海明威和巴黎,張愛玲和上海,白先勇和臺北,老舍和北京,亦舒和香港,狄更斯和倫敦,卡夫卡和布拉格,喬伊斯和都柏林……有些時候,似乎一提到某位作家,你就會想起他/她筆下的一座城市;亦或是一提到某座城市,你就會想起這座城在那位作家筆下的氣質與靈魂,而這其中帶來的思考與遐想正是我們欄目所希望帶給大家的,願您們喜歡……

相關焦點

  • 三毛:一個把旅行過成詩和遠方的人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1943年3月的一天,在美麗的魔都--重慶,作家三毛出生。這位一直灑脫自由的傳奇女子,用盡半生在流浪和旅行,更用一生在追求詩和遠方。百度百科上對三毛是這樣定義的:三毛,臺灣女作家、旅行家。
  • 三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你們還記得嗎?
    =三毛,為人熟知的是她在那個時代,就有勇氣」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還不是簡單的到達其他城市,去欣賞奇花異草,而是選擇了遙遠的沙漠。穿越沙漠在那個各種設備都並不發達的社會裡,本身已經是對人性的一種挑戰。
  • 三毛: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來一回說走就走的旅行
    電影《滾滾紅塵》上演未久,三毛的名字家喻戶曉。作為一名奇女子,她巾幗不讓鬚眉,不畏生死,敢愛敢恨,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穿越時空,無可阻擋。三毛短短的一生,都在流浪。她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而流浪,對她而言,就是尋尋覓覓,目標就是愛的方向。尋找愛,其實是尋找另一種真情,和靈魂碰撞!
  • 「三毛」是三毛嗎?
    三毛通過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等小說技法來塑造「三毛」形象。「我有許多好看的衣服,但是平日很少穿。我伸頭去看了一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藍的襯衫,大鬍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藍色的。我找了一件淡藍細麻布的長衣服。雖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種樸實優雅的風味。
  • 三毛與荷西的故事:我們沒有另一半,我是完整的!
    我們想抽出一段時間去旅行,可是我們總覺得,再等一段時間,等我這陣子忙好,等忙好了,又覺得下次吧,還是先休息一下,然後就無限循環。其實有時候不是沒有時間,是自己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活在當下,旅行是在一個在新環境下,發現新的自我的過程,旅行中,突發的、意外的都要應付著,拋去生活中繁瑣,在旅行中去釋放,人們常說,如果你愛她、他,就跟他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因為在旅行中,會考驗你們是否真的適合在一起?同時面對新的環境,兩個人的不同反應,是否能克服困難?如果在經歷一場旅行後,你們的感情還依然如初?甚至更堅固!
  • 三毛的人生,因旅行而有意義,因文字而成就自己
    文/芨芨草 在所有的女性旅行作家中,我是最喜歡三毛的。讀書的時候,因為一部《撒哈拉的故事》而讓我心馳神往。 之後,我追著看了三毛的所有旅行作品,並從此為她深深著迷。其實那時,除了她迷人的文字,還有她孤身一人走天涯的勇氣。
  • 秋高氣爽,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三毛把目光瞄準了郊野公園|三毛穿越...
    秋高氣爽,何不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三毛的目光瞄準了上海的郊野公園。「這就是傳說中的城堡嗎?」三毛脫口而出:「就像一個鮮花大披薩!」水聲叮嚀、鳥鳴蟲叫、花氣陣陣、果香四溢,三毛眼中的郊野公園可愛之極。三毛打聽後才知道,上海自2012年底啟動郊野公園建設,目前已經建成7座郊野公園。這7座公園各具特色,讓市民望得見田,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成為市民周末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 三毛逝世30年,親侄女寫下22篇散文串起《我的姑姑三毛》
    三十年來,這位傳奇女子用她的文字持續地感動著這個世界,《撒哈拉的故事》等眾多著作依然廣為流傳。一個遊走世界寫下美好文字的作家,一個自由的靈魂,總能穿越時光,永遠閃閃發光。近日,三毛一手帶大的侄女陳天慈新書《我的姑姑三毛》出版,不同於此前各種版本的三毛傳記,在《我的姑姑三毛》中,陳天慈用22篇回憶散文,回顧了自己幼年與姑姑一起生活的日子,「讀者感受到她的存在,又不敢相信她的真實。
  • 三毛很經典的語錄,道出了旅行真正的目的,讓人雙十一也想去旅遊
    旅行真正的目的,是快樂嗎?是放鬆自己嗎?還是邂逅一場美麗的風景,還是什麼?相信很多人在沒有讀三毛的語錄前,都能說出自己旅行真正的目的。比如有些單身的人他旅遊,就像在這次旅遊途中認識一兩個異性,最好能交朋友,然後談戀愛,這樣是最好不過了,在異地他鄉相遇、相知、相交,意義非凡。
  • 說走就走的旅行,奮不顧身的愛情,三毛一生美麗不凡卻結局悲涼
    她的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足跡遍布50多個國家;她的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愛到極致瘋了痴了。這個人生充滿浪漫傳奇色彩的美麗女子,在有限的生命中痛快地活著,而且活成了一個傳奇。生於戰爭時期的三毛,童年顛沛,三歲從重慶隨家人遷至臺灣,從此便遠離了故土。回不去的故鄉,只能去遠方。孤僻又敏感的她,從小就夢想著做拾荒者,因為可以流浪。21歲的三毛,與初戀分手後,前往馬德裡求學,開始了在異鄉流浪的四年生活。4年後回臺北,心愛之人的驟然離世讓她傷心欲絕,再一次踏上漫長的流浪。
  • 旅行,也可以是一場修行,關於愛情,或者生命
    有人說,愛情其實是一場修行,我卻想說,旅行,也是一場修行,一場關於愛情的修行。因為,希臘的旅行人生,是從一場失望的愛情開始的。 愛情,於一個女子來說,總是刻骨銘心的,總是投入全部身心的。但是一旦遭受辜負,就會無所適從,甚至徹底崩潰。 愛情,是女子的生命,是她的全部。
  • 超全整理:三毛11部膾炙人口的作品,每一本都是高分佳作!
    三毛,這個因講述撒哈拉的故事而聞名的一代才女,是當之無愧的風一樣的女子。她的一生很短暫,但卻活成了千千萬萬人眼中的傳奇。她讀過許多書,走過許多地方,一個人走遍萬水千山,歷經人世紅塵滾滾,她的精神世界豐富而充實,所以她對物質沒有太多的需求,對身邊人和事也充滿了善意和包容。
  • 流浪一生的三毛 最令她留戀的旅行地居然是這裡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1943年的今天,作家三毛出生在重慶。這位一直灑脫自由的傳奇女子,用半生流浪,更用一生追求詩和遠方。讀三毛記述旅途的文字,人們為之動容,因為其間也承載著我們對於旅行、愛情甚至於生活的某種嚮往。今天,就跟著鳳凰網旅遊一同緬懷,追隨三毛的足跡去看世界各地的風景。
  • 親愛的三毛,生日快樂
    今天是三毛的生日。對無數曾經渴望過遠方的人來說,三毛就是他們永遠的青春偶像。她是文青鼻祖,是流浪作家,是旅行達人,是傳奇才女。但始終不變的,是她給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留下的夢:有書,有愛,有遠方。馬德裡、加納利、墨西哥、宏都拉斯、巴拿馬……流浪了半生,走遍了萬水千山,只為尋她內心的自由。被文明捆綁的人,被世俗所累的人,大概都難以想像,生命還有如此波瀾壯闊的呈現。所以楊照說她寫的是「不折不扣的傳奇故事」,是「真實的夢幻幸福」。賈平凹說:「年輕的堅強而又孤獨的三毛對於大陸年輕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像來估價都是不過分的」。
  • 《我的姑姑三毛》:三毛身邊人的回憶錄,真實而又平凡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她的《撒哈利的故事》,關於我一無所知的沙漠,還有她和荷西的愛情,那些生活中的點滴,讓我一直相信那寫她所描述的故事都是真的,那是她的生活,有一種讓人信服的感覺。三毛去世,到現在已快30年,很多人追隨她的腳步,很多人也受她的思想也影響,也有自發的發揚三毛文化的,她的侄女陳天慈就是她的粉絲,也是她的推崇者,最近陳天慈出了一本《我的姑姑三毛》,關於三毛在家庭裡的小事,還原她真實的生活,另一部分描述了作者是如何追思與追隨三毛的腳步。
  • 《我的姑姑三毛》① | 每個人都有終點站,三毛提早下了車
    今晚開始,我們將為您帶來《我的姑姑三毛》。作者陳天慈是三毛的侄女,也是三毛筆下那個「特別的天使」。親人的角度、孩童的眼光,賦予陳天慈書寫三毛的優越條件。 賈平凹讀過這本書後,給予評價:「由衷地說,這是我讀過寫三毛最好的一本書。」接下來,我們就通過這本書,認識一個別樣的三毛。
  • 才女三毛與張愛玲: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活,便活得月滿西樓;愛,便愛得海枯石爛。似乎不這樣的肆意決絕,便是服了人間旅程。張愛玲說:「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三毛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所以,她渴求萬水千山走遍。兩個驚才豔豔的女子,兩個孤寂的靈魂。她們在塵世間,歷經風雨,化繭成蝶。
  • 那個叫三毛的女人 | 三毛逝世27周年
    那時荷西剛去世,三毛父母從臺灣來陪她。在山坡的路上三毛看見年邁的父母拿著一束黃花緩緩走向墓園。他們固執地一定要步行,不讓三毛用車子送。三毛就那麼怔怔地看著他們的背影——「哀傷,那麼明顯地壓垮了他們的兩肩,那麼沉重地拖住了他們的步伐。」她的心瞬時充滿一種憂傷痛心的震撼。父母為子女的操心竟是一輩子的,這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止。這篇文章看得我熱淚盈眶。
  • 三毛:一個在幽冥之間孤獨流浪的小女孩
    文:常鳴簫「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是的,我覺得這句歌詞,就是對三毛一生的高度概括。「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三毛的一生,總是一個孤獨的、陌生化的背影。由於對亡夫過度思念,三毛陷入極端的虛無,努力尋找任何有形或無形的管道,想去跟荷西的亡靈連上線,一訴衷腸。可以說三毛之前的邪門經歷都是偶然碰到的,但從荷西死後,三毛的靈異經歷可以說都是自找的。
  • 那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三毛
    我們的名字,都來自父母,有算出來的,有隨機的,有寄託著父母期望的,但就是跟我們自己沒什麼關係。會寫文章的人,可以自己取一個筆名,代表著自己的喜好。這是有個人特徵的第一個事物,我們能自己決定的,自己的代號。魯迅的筆名由來是,母親姓魯;周魯是同姓之國;取愚魯而迅速的意思。曹禺取自本姓萬的繁體「萬」,拆開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取曹,故名曹禺。冰心小時候就接觸中國古典文字,特別喜歡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