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輾轉反側,腰疼得睡不著?拿點東西就疼得捂腰,站著捂腰,坐著捂腰,最後還是「癱瘓在床」?這是大多數腰突患者的真實寫照。
據統計,腰突佔腰腿痛門診的15%-20%而且男性多發於女性
可能有些朋友誤以為只有老人才會腰突,其實腰突多發於20-50歲的體力勞動者以及一些長期伏案工作者如IT程式設計師,老師,司機等。專家表示:腰突的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千萬不能拖到病情嚴重來多受罪。
小知識:腰突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1.腰痛
這是最常見、最容易被察覺到的臨床表現。多數表現為腰部持續性鈍痛、牽扯樣痛,久坐、久站時發作,平臥時減輕;另一種為突發的腰部痙攣樣劇痛,難以忍受,需臥床休息,此症多是椎間盤纖維破裂。有些人腰痛,覺得沒什麼,只是臥床休幾天就好了,可是幾天後老毛病又犯了。腰痛反反覆覆,千萬不要忽視,是身體在發出警告!
2.下肢放射痛
和腰痛一樣,多數病人會有這個症狀。疼痛一般從臀部沿著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可涉及大腿、小腿甚至足部。發作時像過電一般,時間短暫。當腰部受力或者不良姿勢時,疼痛明顯。輕者表現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後側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達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則表現為由腰至足部的電擊樣劇痛,且多伴有麻木感。
3.肢體麻木
此症狀多伴隨於下肢放射痛,且只有少數人會有這種感受。這些症狀多出現在慢性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身上
4.步行困難
患者行走困難,不願邁步,少數患者步行較久後,感覺腿部麻、脹、痛難忍,需坐下或蹲下休息,發生與椎管狹窄症一樣的神經性間歇性破行。
5.馬尾症候群
6.功能受限
患者除步行困難外,為了減少對神經根的壓迫,再加上因疼痛產生的保護性痙攣,常保持一個特定的姿勢。站立時,身體傾向一側,患側骨盆上升,髖膝關節微屈,足掌著地,體重主要落在一側。下蹲動作困難,不能自己繫鞋帶,喜側臥,髖膝半屈曲。從椅子上或從床上起來時,需用雙手託腰緩慢起來。
學會預防
01
保持良好坐姿
對於經常坐辦公室的人群來說,保持正確坐姿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起身休息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久坐之後,應該及時起身放鬆一下身體,舒展一下身體,從而緩解腰背的不適。
02
正確站姿
站立應挺直腰背,並保持脊柱的自然彎曲。下蹲時,儘量屈膝,減少彎腰。抬物品時要貼近身體,舉物莫高過胸部。對於輕微腰間盤突出患者,應該採取及早的治療措施,儘量減少彎腰動作,保持直立姿態,挺胸抬頭走路,從而保持身體的正常形態。
03
注意休息
在一定時間內減少活動,能使人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鬆弛,消除或減輕疲勞。每坐二十分鐘左右,最好起來活動活動。長久站立時最好墊高一腳,並時不時換換腳。人在躺臥時,腰椎壓力最小,但要注意床墊軟硬適中,太硬或太軟都會傷害腰椎。
04
適當鍛鍊
要想保證腰椎的持續健康,增強腰部的承重性和韌性是關鍵。因此,有必要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腰部功能鍛鍊,如「腰椎操」等。這裡給大家介紹拱橋式鍛鍊法:
拱橋式:
什麼是拱橋式鍛鍊?什麼是五點支撐法,五點支撐法怎麼做?
仰臥床上,雙腿屈曲,以雙足、雙肘和後頭部為支點(五點支撐)用力將臀部抬高,如拱橋狀,故名「拱橋式」。每次持續3~5秒,然後緩慢放下,休息3~5秒,為一個周期。此即為拱橋式鍛鍊五點支撐法。
隨著鍛鍊的進展,在五點支撐法的基礎上將雙臂放於胸前,僅以雙足和頭後部為支點進行練習。此為拱橋式鍛鍊三點支撐法。
或僅以雙手、雙足部為支點,使整個身體成拱橋狀。此為拱橋式鍛鍊四點支撐法。
拱橋式鍛鍊的次數和強度要因人而異,一般一次鍛鍊20~40次, 約5分鐘左右。鍛鍊宜循序漸進,每天逐漸增加鍛鍊量。如鍛鍊後感到腰部疼痛不適、發僵等,應適當地減量或停止鍛鍊,以免加重症狀。
拱橋式(從上到下依次為:五點支撐、三點支撐、四點支撐)
拱橋式鍛鍊(五點支撐法)的作用原理:增強腰背肌和腹部肌肉的力量,維持脊柱的穩定,預防腰部損傷的發生。
小編在這裡提醒大家:做拱橋式鍛鍊一定要在症狀緩解期,避開急性疼痛期。如出現腰部疼痛不適,應立即停止鍛鍊並休息,必要時到醫院就診。腰椎結核、腰椎腫瘤、腰椎滑脫、強直性脊柱炎、椎管狹窄、腎結石或其他臟器病變引起的腰痛禁止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