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及以前蒙古族 的社會物質 生產方式

2020-12-23 百家號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狩獵和採集經濟是原始社會前期人們主要的生存方式(即經濟活動形式)。一個族群的發展,文化的演變,也受其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據《舊唐書》、《新唐書》記載,蒙古族的先民蒙兀室韋部居於額爾古納河下遊以東,大興安嶺北端。室韋中的大室韋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中下遊地區。這是歷史上關於蒙古名稱及所居住地區的最早的記載。《蒙古秘史》中,也有資料表明,約在公元5世紀以前,蒙古先民生活於大河、森林之畔,這樣的自然環境養育了他們。這時的蒙古人處於原始社會時期。

由於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是森林、河流,《蒙古秘史》上記載,成吉思合罕之根源:其人祖是由李兒帖赤那(蒼色狼)與豁埃馬闌勒(慘白色的鹿)相配①。這個傳說與蒙古族先民的狩獵經濟生活有一定聯繫。據史籍記載,公元5世紀以前的蒙古人先民—即蒙兀室韋及烏洛侯人,已基本上脫離了原始社會早期的謀取生活資料階段而發展到依靠集體勞動,並利用簡單的石制工具採集天然植物和捕捉動物為食的初步的生產經濟的歷史階段。

蒙兀室韋和烏洛侯部在進人生產經濟之前,是以漁獵經濟為主(採集經濟為輔)。在公元5一6世紀以前,他們就開始了從漁獵經濟向畜牧業經濟的過渡。這個過渡是歷史的必然,因為自然環境中氣候、降雨量的多少等會影響漁獵、採集生產的進行,影響到所獲取的生活資料的多少,使生活發生困難。為了謀求生存,他們逐步向畜牧業生產過渡,這是個進步。但這個過渡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直到公元8世紀初,蒙古部落的畜牧業經濟還很不發達①。

約在公元9~11世紀,蒙兀室韋中的一部分逐漸向西遷徙到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三河之源一帶。從此,蒙古各部陸續遷到西起三河之源,東至興安嶺一帶遼闊的草原上,開始了由漁獵經濟向畜牧業經濟的過渡。

經過漫長的歲月,蒙古人各部落逐漸從森林、大河向著大摸南北廣闊的大草原推進,陸續由不能獲得穩定的生活資料的漁獵經濟向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生活資料的畜牧業經濟過渡。西遷前,蒙古人「無羊少馬」,而從西遷後的9世紀起,一些人已成了「伯顏」(富有者),有了較多的牲畜。而且畜牧業生產技能提高很快,馬、羊、牛、駝等已分群放牧。對倒換草場、合理放牧、牲畜疫病的防治等知識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對畜產品及皮毛的利用範圍廣了,已有制氈、製革匠人。9一12世紀,蒙古人的手工業已發展起來,有大量鐵、木匠及其他手工業工匠。當畜產品有剩餘後,與中原人民進行「互市」,由畜產品換來絲織品、茶、煙及日用品等②,與鄰近的遼、西夏、金、畏兀兒等都有貿易交往。

由於居住於蒙古高原諸部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經濟發展亦不平衡。按所從事的經濟文化活動的不同可分為「草原遊牧民」和「林木中的狩獵民」、「遊牧部落中的農業民」三種部落類型。「草原遊牧民」部落依次主要居住在東起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的這一片地勢較平緩遼闊的草原地區。「林木中的狩獵民」部落居住在東起貝加爾湖以東,西至額爾齊斯河這片森林地帶。他們主要從事狩獵(也養馴鹿,但不養牛羊),以捕魚、採集作為補充。他們較之「草原遊牧民」人數較少,經濟文化生活較落後,其社會發展水平低於「草原遊牧民」。這一類型部落的經濟文化構架也隨著發展產生了變化,逐步向遊牧經濟過渡①。

蒙古「遊牧部落中的農業民」的農業經濟始於新石器時期,歷史悠久。在西拉木倫河一帶早已有農業耕作的痕跡。這些原始的農業文化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到11~12世紀末,已發展為有一定規模的農業文化。在靠近漢族地區的汪古部、翁吉刺部的遊牧經濟中有部分農業民存在。但由於這些部落未能徹底完成農業化,仍屬於遊牧農業經濟。這些部落的經濟仍以遊牧經濟為主,兼農業、手工業及交易業等多樣化經濟,社會經濟有一定的發展。

從公元11世紀末至12世紀,蒙古高原各部由於生產方式的演變,生產力的發展,遊牧民中開始有剩餘產品用於交換,氏族公有制逐步被打破。一部分人的私有財產日愈增多,使早在公元9~10世紀時已產生的「伯顏」(富人)與「牙當吉古溫」(窮人)之間貧富懸殊產生很大的差異,氏族社會成員之間的平等關係逐漸被階級關系所替代。最後導致氏族社會的瓦解,奴隸制社會的形成①。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對於促進蒙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之後,蒙古汗國數次出徵滅西夏等國,並於西徵後建立四大汗國,連年用兵,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被消耗,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忽必烈汗建立元朝,於公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元時,在雲南置行省、建立土官制度、興修水利、尊孔孟辦儒學、建立屯田制度、推進工礦商業的發展等,對社會經濟、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之後,由於連年對鄰國作戰、政治腐敗、賦斂繁重,引起社會動亂。元末時,國庫空虛、人民起義、皇室內部鬥爭激烈,數種矛盾導致了元朝的滅亡。總之,元朝建立後,社會經濟、生產力水平等經歷了恢復、發展的階段,之後又走向衰落這樣一個起落曲折的歷程。

相關焦點

  • 元代的蒙古族教育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元代不少蒙古族皇帝,學學習態度是積極的,他們會主動地邀請經筵官,或者在馬背上或者在皇宮裡與他們共同探討經傳史鑑或軍國大事,這對於元代帝王學習和積累統治經驗,提高統治者的政治、文化素質,大有神益。
  • 【蒙古歷史】元代的蒙古族教育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元代不少蒙古族皇帝,學學習態度是積極的,他們會主動地邀請經筵官,或者在馬背上或者在皇宮裡與他們共同探討經傳史鑑或軍國大事,這對於元代帝王學習和積累統治經驗,提高統治者的政治、文化素質,大有神益。
  • 看看別具一格的元代蒙古族男子髮式
    元代蒙古族男子的髮式也是別具一格,南宋趙珙《蒙韃備錄》載元人髮式:『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國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在囟門者稍長則剪之,兩下者總小角,垂於肩上。』《長春真人西遊記》載:蒙古『男子結髮垂兩耳』。宋鄭思肖《心史·大義略敘》云:『韃主剃三搭,辮髮。
  • 蒙古族
    元代以來,蒙古族在祖國許多科學文化領域做出了貢獻。早在13世紀初,蒙古族就創製了自己的文字,促進了蒙古族文化的發展,陸續出現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13世紀中葉寫成的《蒙古秘史》(漢譯名《元朝秘史》)是蒙古族的一部重要的歷史﹑文學名著,它是蒙古族對祖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大貢獻,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
  • 元代文學:散曲與雜劇
    元代文學的光輝代表是元曲。元曲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品種,也是元代社會一面忠實的鏡子,是元代文學的靈魂。包括兩部分:即散曲與雜劇,散曲是元代盛行的一種新體詩,它既可以抒情,也可以敘事,但一般為敘述體。而雜劇則是元代成長起來的新型歌,是一種代言體。
  • 「三種社會形態論」與「四種生產方式論」再研究
    第二種社會形態簡稱為「物的依賴性社會」,即「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所謂「物的依賴性」是指個人對異己的物化關係(交換關係和生產關係)的依賴和從屬。所謂「人的獨立性」是指,個人由於普遍發展的物化關係而從人身依附關係中解放出來而獲得的相對「獨立性」。
  • 不同文化的融合:元代青花瓷器大賞
    元代是蒙古族的一統江山,北方少數民族具有與中原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觀念。青花瓷器的一些特徵與蒙古族的社會風尚息息相關,在使用功能方面體現出遊牧文化因素。元代藏傳佛教的盛行可謂空前絕後,有些青花瓷器的造型與裝飾明顯受此影響。元代廣闊的疆域,對外交流的廣泛,不同文化的融合薈萃,使此時的青花瓷業登峰造極。
  • 誰說蒙古族不過中秋節?
    關於蒙古族不過中秋節這個傳說,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八月十五殺韃子! 過去,漢人稱蒙古人為「韃子」。在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每十戶為一甲,每甲設甲長一人,由韃子擔任。每甲配一把菜刀,平時由韃子掌握,誰家要用了,就要找韃子去借,用後要及時歸還。元朝末期,朱元璋聯合各路反元力量準備起義,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的紙條藏在月餅裡面,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地。當時的月餅做的很大,要吃就得用到菜刀切開。
  • 以人為本的社會語言學:蒙古族語言生活調查研究
    社會語言學誕生以後,作為「社會人」的語言使用者開始成為重要的研究對象;語言與社會的關係成為重要的研究內容。而且,社會語言學的開山人物拉波夫本人多年來一直反對使用「社會語言學」一詞(W.Labov,1972),他說,不可想像除了聯繫社會的語言研究之外還有什麼樣的更有效的語言研究;所以,「社會語言學」中的「社會」這個定語實際上是多餘的,帶上它反而容易使人誤解語言研究可以不聯繫社會。
  • 重思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質的規定性問題
    從社會橫向發展層面看,需要釐清這個生產方式所涉及的兩個界限,一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形形色色現象或其他生產方式,一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等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各地的具體運行模式,歷史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歐美模式曾經造成諸多負效應;從社會縱向發展層面看,就要認識到這個生產方式作為「現代生產方式」仍有其歷史的生命力,我國新發展理念主動駕馭其積極成果與風險性而使之為社會主義服務。
  • 《飲膳正要》成書於元代的飲食營養學專著
    忽思慧(回回人,一說為蒙古族),生卒年不詳,元仁宗延祜年間(1314-1320年)充任飲膳太醫,主管宮廷飲食、藥物補益事宜。他對元文宗以前歷朝宮廷的食療經驗加以總結與整理,繼承前代著名本草著作與名醫經驗中的食療學成就,並注意汲取當時民間日常生活中的食療經驗,編撰成營養學名著《飲膳正要》一書。
  • 形式關聯語境中的元青花——兼論元青花裝飾與蒙古族圖案
    不過,藝術史仿佛總是能夠修正或彌補自身的缺憾,青花瓷在元代的異軍突起,短期內(元代國祚短暫)進入巔峰狀態,無形之中就成了歷史「矯枉」的一個印證。儘管在民窯器中不乏受帝後親貴的青睞,獲「貢瓷」殊榮的品類,但它尚不足以代表精英階層,抑或主流社會的形式理想。中國的文人士大夫,自古就有文房清玩,陶冶性情的傳統(賞玩、吟詠陶瓷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而元代的文人士大夫也不例外。不過,「被他們讚賞的還是前朝的典範,如建窯器、龍泉窯,特別是汝窯器 ⑨。」
  • 全國唯一一支蒙古族管弦樂團合奏,這麼多樂器您認識多少?
    馬頭琴,是蒙古族傳統拉弦樂器,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間藝人和牧民們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 馬克思:物質資料生產的兩個方面:勞動過程和社會過程
    79變是永恆的真理人類的生產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的。物質資料生產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勞動過程,反映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是社會過程,反映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勞動過程是人們通過勞動,有目的地使用勞動資料,改變勞動對象,獲取物質資料的過程,它是人類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是人類生活的永恆條件。勞動過程有三個要素: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 培養90名碩士43名博士的蒙古族教授
    斯欽巴圖,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蒙古族文學研究室主任有《蒙古神話傳說新探》、《蒙古族神話傳說的文化研究》、《文化視野中的蒙古族文學》、《多視野中的蒙古族文化研究》、《蒙古族神話傳說的文化研究》等專著。
  • 蒙古文化:蒙古族傳統帽子大全
    蒙古族久居高原地帶,常年在野外遊牧。冬季風雪嚴寒,夏天烈日炎炎,因此蒙古牧人無論春夏秋冬都戴帽子,以抵禦自然的侵害。男子們都戴帽子,婦女們有時戴帽子,有時扎頭巾。蒙古族著帽的**俗古已有之,在宋人所繪的《射獵圖》中,就畫有戴皮帽,著貉袖的北方騎士。在元代已經出現卷簷、圓頂或尖頂的帽子,當時,其帽簷甚窄,帽子的頂部覆以朱英,帽子前面綴有銀佛,用氈子或是皮子製成。
  • 古代葉門奴隸社會的生產方式
    古代葉門奴隸社會的生產方式,並不具有為歐洲希臘、羅馬人所熟悉的奴隸社會的特徵。因為土地(包括土地上的人)所有制並不是私有制,同樣,從事生產的基本階級也不是由奴隸構成的。這並非否認古代社會中「奴隸」階級的存在,同時也不否認具有歐洲所熟悉的那種方式。
  • 元代社會的「孝」被賦予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
    種種原因致使元代盛行孝親敬老之風,孝子人數增多,《元史·孝友傳》中有言:「元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 對待忠孝關係問題上,元代基本承襲宋代,他們言孝必言忠,且都把忠置於孝前。《元史·列傳第五十二》中記載了管如德的事跡:如德被敵軍俘虜之際,萬分思念父親,於是趁著敵軍放鬆警惕之時,打死敵軍數十人,突破敵軍包圍逃走了,後來經過長途跋涉終於見到了思念已久的父親。
  • 蒙古族--民族服務
    作家文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青海蒙古族廣大群眾生活極其艱苦,很少有人上學讀書,識字的人不多,因此沒有形成自己民族的作家文學,很少有書面文學作品。  傳統醫藥  在蒙古族悠久的文化歷史中,蒙醫蒙藥的技術和應用是一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的醫學科學。它的產生和發展與蒙古社會生活和氣候地理特點有關,是蒙古族人民長期同大自然,特別是同疾病鬥爭的經驗總結。
  • 跨省盜掘遼金及元代古遺址案7名涉案人被判刑
    跨遼寧、吉林、河北三省盜掘遼金時期及元代古遺址案近日在阜新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法院認定以姚國忱為首的團夥成員5人構成盜掘古文化遺址罪、2人構成倒賣文物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11年至緩刑不等的刑罰,並各處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