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社會形態論」與「四種生產方式論」再研究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一、從生產關係視角重新理解「三種社會形態論」

  對於「三種社會形態論」,目前學界主要關注的是《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表述。這一理論是以集中的、顯性的表述形式出現的,可以稱之為「顯性的三種社會形態論」。其特徵是,以貨幣交換關係、物化關係的歷史發展為基本視角看待人類社會及其主體(即現實的人)的發展史,以個人與社會關係、人的社會結合方式以及人的發展程度為標準劃分「三種社會形態」。具體來看,《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貨幣」章先從貨幣交換關係的普遍發展引出物化關係的普遍發展,並將此標明為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不同於前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關鍵特徵。所謂物化,就是指人與人的社會聯繫顛倒地表現為物與物的社會關係(貨幣與商品的關係、交換價值),由此,個人間互相的全面依賴就表現為毫不相干、利益衝突的獨立個人。而後,「貨幣」章才集中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三種形式、三個階段。第一種社會形態通常簡稱為「人的依賴關係社會」,即「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所謂「人的依賴關係」具體是指自然發生的或歷史發生的個人相互之間的統治從屬關係(血緣的、地緣的、家長制的、古代的或是封建的)。第二種社會形態簡稱為「物的依賴性社會」,即「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所謂「物的依賴性」是指個人對異己的物化關係(交換關係和生產關係)的依賴和從屬。所謂「人的獨立性」是指,個人由於普遍發展的物化關係而從人身依附關係中解放出來而獲得的相對「獨立性」。第三種社會形態簡稱為「自由個性社會」,即「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馬克思還特別指出了三種形態之間的關係:「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因此,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同步發展起來。」①顯然,劃分三種社會形態的主要線索是人的發展方式與發展程度,而劃分的歷史基礎則是交換價值、貨幣關係的發展程度。進一步看,三種社會形態中還貫穿著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關係的發展:第一形態是個人勞動直接隸屬於地緣共同體無法全面社會化的階段,第二形態是個人勞動通過普遍商品交換的中介而間接社會化的階段,而第三形態是揚棄了勞動時間價值化這一中介機制,使得個人勞動可以直接社會化的階段。由此,三種社會形態就可以理解為,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產品經濟(或時間經濟)三種經濟形態的發展階段。然而,也有論者認為,「三種社會形態論」是依據貨幣交換關係區分的,沒有達到生產關係的深度,因而沒有建立在生產關係分析基礎上的「五種社會形態論」深刻。那麼,「三種社會形態論」真的只是局限於交換關係層面麼?

  實際上,《資本論》已經從生產關係層面提出了一種新的「三種社會形態論」表述。只是這一表述僅僅作為服從於論述主題的歷史背景而存在,並非集中系統的表述,因而是一種「隱性的三種社會形態論」。雖然是隱性的,但卻構成了馬克思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中把握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特性的基本歷史視野。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三種社會形態論」,就要闡發《資本論》中的「三種社會形態論」表述,從而把該理論從交換關係層面深化為生產關係層面②。具體說來,此處的生產關係具體表現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所有制形式、剩餘勞動佔有方式以及勞動控制方式等方面。

  首先,馬克思從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角度區分了三種社會形態。由此,三種社會形態的特徵就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勞動的客觀條件)結合的三種方式: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天然統一、歷史分離和更高的統一。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是任何一種社會的生產方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因而也就構成了劃分不同社會經濟形態的重要標誌。馬克思明確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的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它們就必須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③《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在分析「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和《資本論》第1卷分析「原始積累」問題時,都強調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方式的歷史更替,及其對資本主義形成、發展和消滅的標誌意義。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統一,是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社會形式的基本特徵,相當於三種社會形態中第一形態「人的依賴關係社會」。其中,勞動者通過人身依附關係而隸屬於某個共同體從而成為生產資料的直接佔有者,或者勞動者本身作為生產資料的一部分而隸屬於共同體或剝削者(如在奴隸制中)。從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統一向二者分離的過程,就是所謂資本原始積累。由此形成第二形態「物的依賴性社會」。通過原始積累過程,一方面,分離出來的勞動者被轉化為自由到一無所有、只能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工人,另一方面,分離出來的生產資料被貨幣化並轉化為資本。這分離的二者通過勞動力商品的買賣在生產過程中再度結合,然而這是一種非直接的、以資本為中介的結合,並始終伴隨著對抗性矛盾。只有揚棄資本統治,才能揚棄勞動與生產資料的這種對抗性關係,使之在更高基礎上實現歷史的統一,由此形成第三形態「自由個性社會」。

  其次,馬克思從所有制形式角度區分了三種社會形態。由此,三種社會形態的特徵就是三種所有制形式: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社會所有制。《資本論》第1卷分析「原始積累」後,宏觀把握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並揭示出三種所有制形式,即「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或「社會所有制」,三種所有制呈現為「否定之否定」的歷史演進關係④。顯然,其中的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可以泛化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勞動客觀條件)的統一,就可以對應於三種社會形態中的人的依賴關係社會。資本主義私有制對應於物的依賴性社會,而社會所有制對應於自由個性社會。

  再次,馬克思還從剩餘勞動佔有(剝削)方式的角度區分了三種社會形態。三種社會形態的特徵表現為剩餘勞動佔有的三種方式:剩餘勞動的直接佔有、剩餘勞動以剩餘勞動方式的佔有和剩餘勞動轉化為自由活動、自由時間。在人的依賴關係社會中,居於主導地位的剩餘勞動佔有剝削方式是以直接勞動或勞動產品形態佔有剩餘勞動,例如原始共同體中的勞動產品共同佔有,奴隸制下的奴隸勞動,農奴制下的徭役,地主制下的實物地租等。而只有在物的依賴性社會中,剩餘勞動才以普遍的價值化方式被佔有:「把剩餘價值看作只是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餘勞動,這對於認識剩餘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使各種經濟的社會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和僱傭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餘勞動的形式。」⑤而揚棄了資本統治,就揚棄了剩餘勞動價值化這一佔有和剝削方式。在社會的調節下,剩餘勞動就能夠轉化為自由時間和自由的創造性活動,服務於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

  最後,馬克思從「勞動控制方式」的角度區分了三種社會形態。由此,三種社會形態的特徵表現為勞動控制的三種方式:「超經濟力量」的勞動控制、經濟力量的勞動控制和社會調節下的自由勞動。在人的依賴關係社會中,統治階級主要通過人身依附關係中的超經濟力量(政治的、軍事的、宗教倫理的、血緣宗族的力量)來控制勞動者人身,進而間接地支配勞動過程。在原始積累階段,統治階級則通過國家暴力等超經濟力量作為保障手段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的形成。而在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確立之後,各種超經濟力量就退居次要補充地位,而作為經濟權力的資本就實現了對生產過程的直接支配,即通過監督、指揮和紀律(規訓)等方式直接控制僱傭勞動者的勞動過程:「經濟關係的無聲的強制保證資本家對工人的統治。超經濟的直接的暴力固然還在使用,但只是例外地使用。」⑥這也體現了現代社會與前現代社會的結構性變化,從政治經濟未分化的混沌總體發展到政治與經濟的領域分化結構。

  將《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與《資本論》中的「三種社會形態論」綜合起來就會發現,社會發展規律本身既是生產方式的發展規律,又是現實的人的活動規律,是歷史主體的活動方式發展演變的內在聯繫。歷史作為現實的個人的能動的生活歷程,至少包含如下幾個關鍵層面:一是人的生產方式、生產關係的發展演變,二是人的交往方式、交換關係的發展演變,三是人的本性與社會化方式的發展演變。要言之,「三種社會形態論」本身就是蘊含著歷史規律性與主體能動性的有機統一。更進一步地,我們也應該從這種總體性視野出發去理解「四種生產方式論」。

相關焦點

  • 關於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認知測繪
    此說最早來自於「塔克-伍德命題」,由於主要從法權和意識形態角度闡述正義問題,指認馬克思堅持符合一種社會形態之生產方式的合法行為是正義的,因為其合法且符合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這種看法似乎難以為人們所接受,因為它不同於人們對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通常理解,至少多數人難以認同符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居然是「正義」的。
  • 《漢字形態論》:書法文字學研究的新突破
    在長期教學研究實踐的基礎上,他對書法文字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思考,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撰成《漢字形態論》一書,從書法文字學的立場出發,不僅對漢字形態作了分門別類的研究,也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漢字之所以呈現為目前這種樣態的原因和途徑,還從書法藝術的自覺探索入手,強調漢字書寫要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並對如何解決當前書法創作只談個性而忽視共性規律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回答,堪稱書法文字學研究的新突破。
  • 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和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
    ,所以我們主要通過論述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的特點及其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說明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與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的區別,並從而讓讀者對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有較具體的了解。第一,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是以生產關係的性質為標準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五種不同的社會形態,而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則是以勞動者和勞動的客觀條件的關係為標準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三種不同的社會形態。⑩本文擬不專門講技術社會形態概念和技術社會形態劃分法,只是為了說明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和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所劃分開來的社會形態都屬於經濟的社會形態,才提及技術社會形態概念和技術社會形態劃分法。
  • 宋磊|後發優勢論的隱形結構及其中國意義
    本文藉助工業化研究領域三位代表性學者的論述,將後發優勢論首倡者格申克龍被忽視的洞見抽象為三個層層遞進的命題,揭示後發優勢論的隱形結構。後發優勢論的隱形結構表明:成功發揮本土因素的正面影響的後進國家可能在與生產活動有關的企業組織形態領域實現重要創新。後發優勢論的隱形結構指明了改進中國故事講述方式的方向,提示了中國實踐之中初步具有範式變遷性質的企業組織形態創新可能存在的領域。
  • 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
    「人們總是先把社會整體中的這些個別方面孤立起來,把它們製作成一些抽象,然後再來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譬如研究法律對『經濟因素』的依賴性。這種思維方式把人類社會活動產物變成一些自主力量,它們獲得了高於人的至上性。因此,對這些形上學抽象的任何綜合,都只能是一種外在的綜合;這些抽象因素之間的任何相互聯繫,都只能是形式上的和機械的因果關係。」
  • 「事實—價值」的辯證法與馬克思的正義論
    學界從上述兩種視角出發展開的爭鳴跨越半個世紀,實際反映了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雙重要素及其應有的邏輯關係,呈現出「事實—價值」的辯證法。  歷史科學與道德哲學的統一  「事實—價值」的辯證法是馬克思正義論研究應當秉持的重要思維方法。從交易的正義性角度看,任何時代的正義觀念都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
  • 鄒兵建:論相當因果關係說的三種形態 | 法寶推薦
    對此,理論上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的聚訟。客觀說認為,應當以行為時所存在的一切情況以及一般人所能預見的行為後發生的介入情況作為判斷基礎;主觀說認為,應當以行為時行為人所認識到的或者可能預見到的情況作為判斷基礎;折衷說認為,應當以行為時社會一般人所能認識到的或預見到的情況以及行為人特別知道的情況作為判斷基礎。在德國,折衷說佔據著絕對支配地位。在日本,折衷說處於通說地位,但客觀說也被有力地主張著。
  • 如何實事求是運用「四種形態」
    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強調,實事求是運用「四種形態」,精準把握政策策略,嚴格規範工作程序,依規依紀依法行使職權,實現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四種形態」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方針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和創新發展,是管黨治黨的重要手段和政策策略。
  • 懷疑論研究中的兩個教條——源於古希臘懷疑論的批判
    對應於這種否定的基本立場,是在懷疑論的研究中, 人們總是把認識論作為懷疑論研究自覺或不自覺的思維前提,即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本質上把懷疑論作為一個認識論的問題,並在認識論的視野中來進行關於懷疑論的一切研究,包括對懷疑論的存在合理性研究。
  • 戴維·麥克萊倫主講"馬克思論亞細亞社會"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論壇」第16期 戴維·麥克萊倫主講"馬克思論亞細亞社會" 2017年10月26日 15: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薛睿 字號
  • 社會人類學的認識論傳統及其啟示
    三、化約論、非化約論與互構論是社會結構形塑了觀念,還是觀念形塑了社會結構,對於這一問題,廣義社會科學研究形成以下三種不同的觀點在馬克思的視野裡,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精神、信仰、觀念等無疑都是在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結構中生發、形成的。人類學「政治經濟學派」也將外部世界更廣泛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對於社區內儀式、觀念的影響乃至重構,作了精彩的呈現。
  • 從「重寫」到「本體論」
    儘管狩獵採集社會內部提倡分享勞動成果,但實際上沒有人會在食物或資源問題上依附於別人,這也導致了社會群體組合的靈活性。即時回報的生產方式也成為抑制狩獵採集社會內部貧富分化的重要機制。相比而言,延遲回報體系以食物資源的剩餘積累為基礎,是一種等級性的生產方式。
  •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術史研究方法論的四個維度
    從理論創新的角度看,盧卡奇不僅提出了諸如「合理化」「異化」論題,成為後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西方哲學家分析和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理論工具,而且盧卡奇在批判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解釋、經濟決定論的解釋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實踐為基礎,以人類與自然關係為研究對象,以探討人的自由與解放的現代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功能和理論形態等重大理論問題的探討;從理論的矛盾與缺陷看
  • 沈江平: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
    因此,馬克思重點關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及它們之間的矛盾如何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至於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並非重點。恩格斯後來對此總結指出,早期他和馬克思都把注意力放在經濟決定論的作用上,以便反對歷史唯心主義,對其他社會因素的作用沒有予以全面論述,這是時代任務產生的必然局限性。
  • 女人旺夫克夫論:邏輯荒謬、哲學荒誕、人生荒唐
    因而,婦女作為社會角色,長時間只能是面對的是父親、丈夫、兒子。而婦女的活動場所,也局限在家庭之內。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文化。在冷兵器戰爭及農耕生產方式為主的古代,決定了古代評判婦女道德品質的標準,是以男子(丈夫)為核心標準的。於是,古代社會就對女人(妻子)做出了以"旺夫"、"克夫"的一系列文章說辭。
  • 論社會科學的獨立化和特殊性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楊耕內容提要:社會「科學」在相當長的時期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只是伴隨著現代工業革命、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社會科學才從道德哲學中分化出來並獲得了自身的獨立形態。
  • 社會建構論視角的生涯觀
    那麼,我們要規劃、發展的生涯就從一個實存的對象,轉化為一個帶著社會的原始建構,再建構的過程。我們所帶的「原始建構」,就是主流的語言定位。當我們說「成功」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在附和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傳統上,心理學一直沉淪於主觀—客觀;內源論—外源論的兩分法的泥潭中。社會建構論則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一個脫離話語而獨立存在的「心理實體」,心理現象是人在社會生活的人際互動中的話語建構物,在人的內部,並沒有什麼情緒、動機、人格,促動行為產生的,不是什麼內部的動機,而是話語的操作特性。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再到最近我們正在經受著的後現代主義;從最早的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皮浪、阿爾克西勞、卡爾內亞德和塞克斯都,到近代的蒙田、笛卡爾、休謨和康德,再到最近而影響巨大的維根斯坦、德希達、羅蒂和利奧塔等等。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研究懷疑論的視野似乎並無多大差異,人們如此堅信懷疑論的認識論本質,以致於認識論成了人們研究懷疑論最無需懷疑的堅固閾限,這樣在認識論的視野內,懷疑論在實際上就被作為「科學方法的懷疑」來研究,作為人類認識辯證法的構成來研究,認為懷疑「作為哲學概念,則是指一切皆須從懷疑開始的研究途徑和方法。」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這一觀念把文化哲學作為一種自然意義上的科學,按照經驗直觀或者實證科學的方法,通過研究不同類型文化的發生、運動、消亡,研究各種文化的要素、結構、構成和功能等,旨在發現人類文化發展變化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這裡的文化通常說來,主要表現為已經積累沉澱成為歷史客觀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價值信仰、行為規範、社會模式等。「自然主義」的文化哲學觀念本質上應該屬於文化學的範疇。
  • 博弈論雜談:研究範式
    繼續博弈論這一話題,今天我們來討論博弈論的研究範式。儘管博弈論在一些自然科學領域也有應用,但它基本上還是屬於社會科學範疇,畢竟它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以,也與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博弈論的研究也大致有兩種範式,這就是實然性研究與應然性研究。所謂的實然性研究,就是想知道現實社會是什麼樣的,而應然性研究則是要探索理想社會應該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