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大學生就業有多難?6月仍有近三成應屆生沒工作

2020-12-20 網易財經

「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卓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李帆、楊修娜、李瑩(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李強、王一新、周培、李小麗(智聯招聘)

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大學生應屆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基於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將6月份仍在求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從學歷、性別、地域、院校、專業等角度對這類群體進行畫像,透過供需錯配的視角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原因,並提出了應對今明年兩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

核心發現:

6月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

大學生就業市場整體供需增速的差距較為明顯,需求下降7.1%,求職上升35.2%

國企崗位需求近期逆勢增長,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

大型企業崗位需求穩定增長,但中小微企業崗位需求降幅較大

就業重點地區的崗位需求增長疲弱

重點行業和主打職業的崗位需求明顯下降

大專學歷就業最為困難

女大學生就業難度高於男大學生

就業困難大學生以戶籍地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為主

就業困難大學生主要來自於非重點大學和一般學院

低層次的熱門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

就業困難大學生扎堆東部地區,中部成吸引大學生窪地

理工專業大學生人才緊缺,經管類過剩

民企提供六成多崗位需求,僅收到不足三成就業困難大學生投遞

就業困難大學生偏好穩定性強、市場壓力小行業

就業困難大學生對勞動強度大、流動性強職業熱情低

一、大學生就業有多難

2020年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874萬,但這並非需要就業大學生的準確規模。教育部已安排研究生擴招18.9萬、專升本擴招32.2萬,預計2020年研究生入學規模將達111.4萬,專升本人數約64萬。根據歷史數據預測,今年將有44萬大學生出國深造,並有50萬留學生歸國就業。考慮到升學、出國以及留學生歸國因素,共有705萬大學生需要就業。根據最新政策和招錄計劃,中央和地方公務員、大學生村官、特崗教師、「三支一扶」、大學生入伍等公共崗位可吸納90萬人就業。同時,智聯招聘近期的問卷調查表明,有2.8%的大學畢業生(約24萬)希望創業。綜上,今年約有590萬大學生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

大學生就業市場整體供需增速的差距較為明顯。過去一年(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智聯招聘平臺上針對應屆大學生發布的崗位數同比下降7.1%,而投遞簡歷的大學生同比上升35.2%。新冠疫情爆發後的2~6月,智聯招聘平臺新發布大學生崗位數同比下降15.5%,而在智聯招聘平臺投遞簡歷的應屆大學生同比上升62.7%,供需對比更加明顯。雖然隨著國內新冠疫情得到控制,新增大學生崗位需求數在3~5月的同比降幅收窄,但崗位需求增速仍然明顯低於因「考研失敗效應」而提高的大學生求職者增速,供需增速的差距從2月份開始急劇擴大,直到近兩月份才有所收窄(見圖1)。

圖1 智聯招聘平臺新發布崗位數與投簡歷大學生數對比

6月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我們將6月份仍在智聯招聘平臺上投簡歷的2020屆應屆大學生視為「有就業意願但未就業的大學生」,將過去一年間在智聯招聘平臺上投簡歷的2020屆應屆大學生視為「有就業意願的大學生」,前者佔後者的比重為26.3%,比去年同期高4.4個百分點。

國企崗位需求近期逆勢增長,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在智聯招聘平臺針對大學應屆生的崗位需求中,約三分之二(64.6%)來自民營企業(不包含股份制企業和上市公司)。但2020年2至6月,民企發布的崗位需求同比下滑了10.7%。同期,外資企業崗位需求同比下降幅度最大(36.0%),國企崗位需求下降幅度也達20.0%。雖然國企5月和6月的崗位需求同比增長出現反彈,但由於其比重較小,未能使二季度崗位需求同比增長轉負為正。

大型企業崗位需求穩定增長,但中小微企業崗位需求降幅較大。2020年2至6月,員工規模1萬人以上的大企業崗位需求同比增多20.5%,在各類企業的需求比重為19.9%,較去年同期提高6個百分點,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起到積極作用。但抗經濟波動能力較弱的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同期崗位需求同比降幅很大,且呈現出「規模越小則降幅越大」的特徵(見圖2),其中員工規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同比下降28.4%和34.1%。

圖2 2020年2~6月各類企業應屆生崗位需求同比增速

就業重點地區的崗位需求增長疲弱。今年2~6月,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崗位需求同比下降19.0%,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崗位需求分別同比下降27.3%、26.0%;人口較為密集的中部地區崗位需求同比下降26.3%;就業機會比較密集的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崗位需求同比降幅較大,分別下降了25.0%和20.8%,遠高於二線城市(+1.6%)、三線城市(-8.6%)和四五線城市(-5.1%)。

圖3 2020年2-6月各地區應屆生崗位需求同比增速

圖4 2020年2-6月各城市等級應屆生崗位需求同比增速

重點行業和主打職業的崗位需求明顯下降。服務業招聘需求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今年2~6月,快速消費品銷售(-47.0%)、中介服務(-43.8%)、軟體信息服務(-38.5%)、金融(-35.9%)、網際網路/電子商務(-26.8%)是崗位需求同比下降最大的五個行業。同時,疫情加快了「機器替人」的步伐,物流倉儲類(-72.7%)、技工/操作工(-33.5%)、行政/後勤/文秘(-34.1%)等勞動密集型職業的招聘需求降幅明顯,客服/售前/售後技術支持(-37.2%)、銷售業務(-29.6%)等需要與人接觸的職業也呈現出被新商業模式替代的趨勢。

二、哪類大學生就業難

我們將6月份仍在智聯招聘平臺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並從學歷、性別、地域、院校、專業等角度對這類群體進行畫像分析。

大專學歷就業最為困難。在6月份就業困難的應屆大學生群體中,本科生的比重最高(65.6%),大專生次之(26.2%),碩士和博士的比重分別為8.0%和0.14%。我們用「某類學歷6月份仍在求職的人數/該類學歷過去一年求職的人數」來計算不同學歷的就業難度係數(下文各維度就業難度係數與之類似)。大專學歷就業難度係數最高(30.0%),本科學歷就業難度係數次之(27.9%),前兩者就業難度約為碩士(15.9%)和博士(11.2%)學歷的兩倍。

女大學生就業難度高於男大學生。6月份仍在智聯招聘平臺求職的應屆大學生中,女大學生的比重(58.5%)比男大學生(41.5%)高出17個百分點。截止到6月份,過去一年在智聯招聘投遞過簡歷的應屆大學生中,仍有27.7%的女大學生處於求職狀態,其就業難度係數要比男大學生(25.5%)高出2.2個百分點。雖然學歷越高的女大學生就業難度係數會更小,但女碩士的就業難度係數(18.9%)比男碩士(12.2%)高出6.7個百分點,在各類學歷中表現出最大的性別差異(見圖5)。

圖5 不同學歷下就業難度係數及性別差異

就業困難大學生以戶籍地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為主。在6月份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戶籍地在三線城市(29.2%)和四五線城市(41.5%)的大學生比重超過了七成,構成了仍在求職的大學生的主體。從高校所在地來看,區域難度差異不太明顯,中部和東部高校分別仍有29.2%和27.6%的大學生未就業,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6.3%),東北(25.5%)和西部(25.1%)高校未就業大學生比重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多方支持下,湖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並未高於其他地區,6月份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率為24.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就業競爭最為激烈的三大城市群來看,珠三角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就業難度最大,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率達到30.1%,高於京津冀(26.9%)和長三角(26.3%)地區。

圖6 各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係數

圖7 主要城市群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係數

就業困難大學生主要來自於非重點大學和一般學院。我們將大學名稱中僅有「學院」而無「大學」的高校歸為「一般學院」,將沒有入圍雙一流、985或211但名稱中有「大學」的高校歸為「非重點大學」,將入圍雙一流、985或211的高校歸為「重點大學」。在6月份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一般學院(52.1%)和非重點大學(39.4%)的合計比重超過九成。從就業難度係數看,即使是重點大學,也有14.7%的學生仍在求職,而非重點大學(26.2%)和一般學院(30.9%)的就業難度約為前者的兩倍。

圖8 各類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係數

低層次的熱門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從6月份就業困難大學生的專業分布來看,會計專業仍在求職的大學生規模最大,佔比達到11.8%,其次是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8.1%)、計算機科學(7.0%)專業,法律專業的佔比也達到了1.7%。這些專業本屬於「熱門」專業,但大專學歷和一般院校背景的畢業生佔這四個專業就業困難群體的近六成,其在專業質量上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標準。對於專科應屆生,仍在求職規模最大的專業是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對於一般院校的畢業生,仍在求職規模最大的專業為法律;對於非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仍在求職規模最大的專業是會計。再從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重看,烹飪(41.8%)、會展管理(40.7%)、休閒體育(37.7%)和旅遊酒店管理(34.8%)等是受疫情衝擊最大的專業。

表1 仍在求職大學生規模最大的15個專業情況

三、大學生就業難在哪

除了因疫情衝擊導致的總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和大學生的能力與期望之間的結構性錯配,也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區域機會和流動意向錯配。當前東部地區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51.3%的就業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學生往東部地區投遞簡歷的比重達到57.0%,後者比前者高出5.7個百分點,「孔雀欲往東南飛」的趨勢依然突出,東部地區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相對而言,雖然中部地區提供了22.6%的大學生就業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18.0%的大學生簡歷投遞到中部地區,而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崗位需求和求職者意願基本保持平衡。從城市維度觀察,新一線城市和四五線城市分別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學生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學生簡歷比重只為35.9%和9.8%,是吸收大學畢業生的窪地。值得一提的是,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城市為大學生提供了21.4%的工作崗位,但擁有這四個城市戶口的大學生比重僅佔3.5%,特別是前往北京和上海的大學畢業生將面臨嚴峻的落戶難問題。

圖9 各地應屆生供需結構對比

圖10 各城市等級應屆生供需結構對比

學歷要求與學歷結構錯配。相比於秋招和春招,當前是企業校園招聘的淡季,6月份的有效崗位需求以中低端學歷為主,大專(31.9%)和「學歷不限」(32.0%)的崗位比重接近三分之二。相應地,目前就業市場上明確提出至少需要大學本科學歷的崗位需求比重為34.6%,這一比重遠遠低於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的比重(65.6%);而明確提出需要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崗位比重為1.4%,也明顯低於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在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的比重(8.1%)。由於崗位的學歷要求和職業薪酬掛鈎,當前大多數就業崗位對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的吸引力不足,增加了高學歷者的就業難度。

能力要求與專業背景錯配。從6月份在線崗位的專業需求來看,企業最需要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其崗位比重達43.1%。但從仍在找工作的大學生專業結構看,理工科畢業生比重只有38.7%。尤其是土木工程與建築類專業,企業崗位需求比重高達9.6%,比6月份該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的比重(2.4%)高7.2個百分點。與之相對,企業對經管類專業崗位需求比重(33.8%)比經管類畢業生的比重(36.5%)低了2.7個百分點。其中,財務與會計專業的崗位需求比重(2.7%)比大學生求職者比重(12.1%)低9.4個百分點。6月份仍在求職的教育類專業大學畢業生比重為3.2%,比企業崗位需求比重(1.3%)高近2個百分點,在疫情對市場化教育機構衝擊較大的背景下,公共教育機構吸納教育類畢業生顯得尤為必要。此外,文史哲法、醫學、藝術、農學專業的供需比重大致相當。

圖11 各專業大學應屆畢業生供需結構對比

企業性質與就業偏好錯配。當前民營企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65.8%的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學生簡歷投遞到民營企業。相反,國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別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學生崗位需求,但投遞到這三類企業的大學生簡歷比重分別達到13.8%、16.3%和11.3%。不可否認,大學畢業生對不同性質企業有如此大的就業偏好差異,是大學生就業市場上最大的一類供需錯配。

圖12 各類企業應屆生供需結構對比

行業需求與求職熱度錯配。我們用「大學生投簡歷到某行業的比重/該行業崗位佔所有行業大學生崗位比重」,來衡量某個行業的供需偏離度。該值越大於1,表明某行業的求職熱度越高;該值越小於1,意味著某行業的崗位求職熱度越低。就業困難大學生更傾向於進入收入高、保障好、市場壓力小的行業,求職熱度較高的政府/公共事業/非盈利機構(8.1)、交通/運輸(5.0)、能源/礦產(4.6)等行業的供需偏離度都遠高於1的均衡值。相反,就業困難大學生不熱衷於進入市場化程度較高、職業起步階段不穩定的行業,如中介服務業(0.15)、教育/培訓(0.26)、娛樂/體育/休閒(0.31)等行業的供需偏離度都遠小於1的均衡值。

崗位缺口和職業選擇錯配。我們用「大學生投簡歷到某職業的比重/該職業崗位佔所有職業大學生崗位比重」,來衡量某種職業的供需偏離度,其含義類似於行業的供需偏離度。就業困難大學生更期望從事體面穩定的高級白領類職業,如廣告/會展(6.4)、財務/審計/稅務(5.5)、項目管理/項目協調(5.3)等職業的供需偏離度都遠高於1的均衡值,這些職業表現出供不應求的特徵。與此相對,就業困難大學生對那些勞動強度大、平臺低、流動性強的職業熱情較低,如崗位發布佔比高達23.1%的銷售類職位,其供需偏離度僅為0.26,房地產經紀與中介(0.18)以及技工/操作工(0.22)則是供需偏離度最低的兩個職業。

四、如何緩解大學生就業難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既有外部衝擊下的周期性因素,也有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因素,還存在著疫情導致的摩擦性因素。2020屆畢業季已過,2021屆秋招又將至,大學生就業即將面臨「雙屆疊加」的更嚴峻局面,必須以超常規的政策「組合拳」,對衝周期性因素,緩解結構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

以大規模人力資本密集型公共崗位對衝周期性因素。根據上文計算,今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生有705萬,遠高於2019年農民工241萬的增量,大學生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首次就業群體。相較於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針對農民工的傳統反周期就業政策,應結合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的目標,為今明兩年應屆大學生提供「大規模人力資本密集型公共崗位」。 具體如:在社區、醫院、高校、科研機構等基層機構,設置流行病調查員、社群健康助理員、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評估師等公共崗位,並通過持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智慧醫療、社區管理、康養產業等領域,從而形成可持續的就業機制。

以新經濟導向的「大學生後教育體系」緩解結構性因素。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對穩定我國就業市場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著力點。高校可探索以新經濟為導向的「大學生後教育體系」,聯合各領域的頭部企業,在專升本教育、第二學士學位教育以及未就業畢業生後續教育中,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指導。

以提高「雲端招聘」的質量和滲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新一屆大學生就業的秋招和春招即將到來,傳統大型現場招聘能否順利舉辦仍將面臨新冠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高滲透率和高質量的「雲端招聘」平臺愈發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市場運行的關鍵因素。通過發揮這類平臺的功能和優勢,企業可更多開展「雲端雙選會」、「雲端宣講會」、「空中筆試」和「空中面試」等活動,藉助視頻、語音、文字乃至VR場景模擬等方式,對大學生求職者進行多維度評價,提高線上招聘的滲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

本文來源:網易研究局 責任編輯:劉炎_NBJS10607

相關焦點

  • 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出爐 6月仍有26.3%應屆生在求職
    面對疫情,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如何?近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智聯招聘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6月仍有26.3%的應屆生在求職;大學生就業市場整體供需增速的差距較明顯,需求下降7.1%,求職上升35.2%。好消息是,目前大型企業的崗位需求在穩步增長。
  • 實習僧《2020大學生就業力報告》發布:僅三成應屆生月薪超過五千元
    (原標題:實習僧《2020大學生就業力報告》發布:僅三成應屆生月薪超過五千元)
  • 就業報告出爐:6月仍有超1/4應屆生求職,此常態下,如何破局
    「即便沒有發生疫情,史上最大規模的874萬畢業生,也將迎來最難就業季。」畢業生就業困難將是中國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今年因為疫情黑天鵝,大學生就業問題備受關注,被同學們稱為「地獄畢業季」。8月1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智聯招聘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
  • 2020大學生就業力報告:僅三成畢業生月薪超過五千元
    期望和現實存在偏差,僅三成畢業生月薪超過五千元報告稱,當前大學生就業對薪酬要求普遍較高,但實際薪資與期望薪資相差較大。數據顯示,在校招階段,畢業生期望的薪酬主要集中在 5000元—8000元 /月和8000元—10000元 /月兩個區間,超五成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第一份工作薪資高於 5000元。
  • 今年應屆生就業形勢如何?智聯招聘:6月仍有26.3%的應屆生在平臺求職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副部長卓賢等專家聯合智聯招聘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報告顯示,6月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學歷、專業等成為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原因;大專學歷就業最困難;企業最需要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
  • 今年應屆生就業形勢如何?智聯招聘:6月仍有26.3%的應屆生在平臺求職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副部長卓賢等專家聯合智聯招聘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報告顯示,6月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學歷、專業等成為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原因;大專學歷就業最困難;企業最需要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
  • 2021應屆生破900萬!就業到底有多難?
    對比近十年應屆畢業人數,趨勢圖2017年應屆高校畢業人數還是795萬,五年內增長了100萬人。十年應屆生人數變化隨著高校畢業生總量的增大,勢必會增加就業的難度。再加上特殊情況的影響,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巨大衝擊。
  • 2020大學生就業力報告:僅三成畢業生月薪超過五千元,多數缺乏經驗...
    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我國市場經濟造成嚴重影響,超八成大學生感知今年就業環境較為嚴峻,並且對自身求職帶來負面影響。期望和現實存在偏差,僅三成畢業生月薪超過五千元報告稱,當前大學生就業對薪酬要求普遍較高,但實際薪資與期望薪資相差較大。
  • 智聯招聘: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
    智聯招聘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其中稱,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大學應屆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報告將6月份仍在求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並指出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下降7.1%,求職上升35.2%
  • ...招聘:6月份平臺上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 大專學歷就業...
    原標題:智聯招聘:6月份平臺上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 大專學歷就業最為困難   8月13日,智聯招聘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將6月份仍在智聯招聘平臺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視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
  • 2020年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過3成企業已開啟秋招
    來源:中國網科技不確定性叢生的2020年,對每一個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來說都註定不易。智聯招聘《2020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仍有26.3%的2020屆畢業生未解決就業問題。
  • 《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出爐
    8月13日,智聯招聘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將6月份仍在智聯招聘平臺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視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報告顯示,考慮到升學等因素,今年約有590萬大學生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智聯數據顯示,6月份平臺上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
  • 近8成大學生畢業起薪不足5k?點擊查看這份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這屆大學生到底在追求什麼樣的工作?為了研究今年求職的難題,真正搞懂「史上最難校招季」的就業形勢,實習僧發起2020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問卷覆蓋20萬在校大學生。我們摘取了《實習僧2020大學生就業力報告》中部分內容和你一起分享,來一起看清秋招真相。今年874萬的畢業生數量著實嚇人一跳,和畢業人數一起上漲的,是大學生們的求職熱情。
  • 2020年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清華大學畢業生月薪達17682元/月
    今年秋季招聘期間,70.2%的企業表示會提供部分崗位的實習機會,12.3%的企業中全部崗位都有實習機會,15.8%受訪企業不會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4. 單位就業為畢業生首選,其中超9成已正式開始求職 本次調研數據顯示,2020屆目前尚未解決工作問題的畢業生心態已顯「佛系」。
  • 智聯招聘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
    (2020年8月27日,/智聯招聘/)近日,智聯招聘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大學應屆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
  • 《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出爐 大專學歷就業最困難
    8月13日,智聯招聘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將6月份仍在智聯招聘平臺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視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報告顯示,考慮到升學等因素,今年約有590萬大學生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智聯數據顯示,6月份平臺上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
  • 《2020年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發布:超過3成企業已開始秋招 工學...
    工人日報客戶端9月15日電 今日,智聯招聘發布《2020年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7-2019年不同專業背景的畢業生,職業與專業的匹配度整體較高,專業對口仍是市場供需匹配的主旋律。報告顯示,2019年不同專業畢業生收入水平中,機械工程以6851元/月成為高薪之首。
  • 《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發布 大專學歷就業最難
    日,智聯招聘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將6月份仍在智聯招聘平臺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視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報告顯示,考慮到升學等因素,今年約有590萬大學生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智聯數據顯示,6月份平臺上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在大學生就業市場整體供需上,數據顯示,過去一年(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智聯招聘平臺上針對應屆大學生發布的崗位數同比下降7.1%,而投遞簡歷的大學生同比上升35.2%。
  • 報告發現:六大結構性錯配導致大學生就業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聰聰)哪些大學生就業難?近日發布的《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顯示,6月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在這部分學生中,大專學歷就業最為困難,低層次的熱門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除了因疫情衝擊導致的總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和大學生的能力與期望之間的結構性錯配,也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 大學生就業報告!本科起薪5102元!經管類成企業偏愛專業!
    — 距離高考還有 151DAY 不久前,智聯招聘發布《2020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 對參與2020年秋季校園招聘的 大學生與企業分別進行了調研 結合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進行綜合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