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巴黎的「先賢祠」裡,有一塊石碑這樣介紹伏爾泰:「伏爾泰——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其實作為歐洲啟蒙運動的先驅,伏爾泰還有另外幾個頭銜:「法蘭西思想之王」、「歐洲的孔子」、「歐洲的良心」,有一個頭銜是伏爾泰給自己加的——「孔門弟子」。
孔子啟蒙了伏爾泰,伏爾泰啟蒙了西方
1544年,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將以《論語》翻譯成了拉丁文,並開始流傳到歐洲大地。到了清代,英、法、德等國不少學者也逐漸開始用多種文字翻譯《論語》,並在歐美各國廣為傳播,使得眾多歐美學者、政治家,了解到了孔子和儒學,促進了歐洲的啟蒙和理性的興起。
法國人說18世紀是屬於伏爾泰的世紀。的確,發生在歐洲大地上的這場啟蒙運動中,思想家伏爾泰(FrancoisMarieVoltaire,1694—1778)走在這場運動的前沿,導引著運動的前進方向,因而被稱之為啟蒙運動的先驅。
伏爾泰不僅在思想上有卓越成就,也是位傑出的作家,作品包括詩、小說、戲劇、論文、歷史及科學著作,影響後來的法國的大革命。伏爾泰提倡自然神論,批判天主教會。伏爾泰相當崇敬中國的孔子,他熱愛中國的儒家思想,因為孔子是用道德的感染力來影響別人,而不是用宗教的非理性信奉,他認為孔子道德是超越基督教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
智者孔子身為一個立法者,從未試圖欺瞞他人。創世來豈有比這更美好的行為準則?承認吧,沒有立法者對人類的貢獻比他要更大了。——伏爾泰《論孔子》
啟蒙思想先驅的伏爾泰可說是一手「點亮」了黑暗的歐洲中世紀,因為他打破了宗教的統治枷鎖,開啟了理性大門,不過那句其實不是他自己講的格言,他也並沒有留下太多具體的理論。這可不是因為伏爾泰過譽了,而是因為他就是啟蒙精神,所以他的思想現在看來毫無新意。有句話很好地形容了這個現象,「伏爾泰的偉大在於他贏得太徹底,使人們看不見他的偉大。」
由於伏爾泰、狄羅德等一大批法國思想家的推動,1793年,羅伯斯庇爾起草的憲法付文《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第六條這樣寫道「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格言分別來定義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義務的原則。
將一位外國先哲的格言載入憲法,這是很少見的。在「漢學西傳」的18世紀,中國文化在法國的影響力今天的中國人或許很難想像。有著「近世紀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的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曾經說:「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傳到歐洲後,受到許多著名學者的讚揚,推動了歐洲的啟蒙運動。」
美國最高法院的孔子雕像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的華人及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美國最高法院東門頂端的一排雕像群裡,中間的三人之一便是孔子。另外兩人為摩西和梭倫。中間的摩西代表法律,左邊孔子代表道德,右邊梭倫代表政治。其象徵意義是在他們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推動和改進文明社會法律憲章等方面所做的貢獻。
孔子的言論成為中國社會數千年歷史裡的道德標尺,所以他是道德創始者。摩西的十誡被認為是基督教舊世界一千多年法律的基石,所以他是最早的立法者。梭倫是古希臘政治家,曾經在古希臘創建了最早的陪審制度,所以他是司法制度創始者。
摩西和梭倫雕像的出現,由於他們與法律與制度的相關性很大,所以出現在這樣的場合一般比較容易理解,但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是孔子的雕像為何也會出現在這樣的場合,其實這個也不難理解。眾所周知,因為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而法律則是道德的底線。因為道德很多時候是法律的理論基礎,並為其遇到的問題提供實踐性的經驗。在法律的運作和實施上,都必須建立在道德的這一重要基礎之上。法律最終是通過程序將道德觀念制度化、規範化,並通過強制力保證其實施。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雖然因為朝代輪替而導致成文的律法頻繁更換,但是中國社會有一套孔子提出的延續千年且未曾中斷的世俗道德體系。
當代著名漢學家,孔子研究專家,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哲學教授顧立雅(Greel)博士的名著《歐美人士看孔子》中指出:「從啟蒙運動那時起,孔子已經是歐洲的名人。有很多哲學家,思想家包括萊布尼茨、伏爾泰、沃爾夫等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來推行他的主張……在歐洲,以法國為背景的進步理想發展中,孔子哲學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他又指出,孔子的影響,超過了基督。
雖然孔子在世界都富有盛名,但是在國內卻不太能客觀看到孔子及儒家文化,五四時儒家思想被認為是封建意識的形態。我們對自己文化所懷疑的,試圖摒棄的,恰恰是他國所崇尚的,所尊重的。不是說他國的尊崇就一定就好,可是我們是不是應該想一下為什麼我們就這麼容易丟掉傳統,反而會被別人發揚光大。
今天有我們很多視作理所當然,司空見慣的理念、價值和道德都有濃重的儒家色彩。而大部分的人其實反對的僅是儒家演化出的教條,而不是思想。即使在兩千年後的現在,其格言仍揭示著人生不變的本質,儒家的理想也仍高貴的值得追求。其中有些雖然不合時宜,我們當然也不能全盤接受,但我們仍能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開明態度對待我們這座的充滿智慧的千年文化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