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王星平 每經編輯:王麗娜
圖片來源:攝圖網
過去的幾個月,餐飲行業一度處於煎熬之中,但在這場疫情危機下,變革似乎也正在行業內發生。
持續數月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餐飲行業線下市場受到不小的衝擊。行業收入呈斷崖式下跌、大量餐企倒閉、門店結業,「門店轉讓」貼滿了一條街……然而,在商業世界裡,既不能輕言放棄,更沒有中場休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疫情倒逼下,餐飲行業藉助轉戰線上新渠道、新模式,按下重啟鍵。同時,新的餐飲業態升級前景,也開始普遍凸顯。
而數位化則成為了餐飲企業自救或是尋找新增長的一大利器,越來越多的餐企加入了「數位化轉型」的陣營。不過,6月23日,在主題為「數字餐飲私域增長」的高峰論壇上,多位行業人士也對記者表示,大多數餐企在數位化升級過程中並不順暢。那麼掣肘餐飲企業數位化升級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關鍵在於對私域流量的體系化運營。」微盟智慧餐飲總裁白昱對記者如是說。
外賣佔全國餐飲總收入比例預計升至15%
如果說數位化以前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是吸引客流、增加營收的錦上添花之舉,那麼在當下,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開始重新審視這一變革的作用。
作為受疫情影響的重災區之一,餐飲行業今年的「慘狀」無需多言便可感知,倒閉、虧損等現象屢見不鮮。此前有數據顯示,僅2020年1-2月,餐飲業註銷企業已達1.3萬家。據中國飯店協會調查數據,50%以上的餐飲企業將關閉20%-80%的門店,3%的餐飲企業將完全退出行業。
但在這個過程中,記者也注意到餐飲行業正在加速數位化變革。其中,餐飲企業加速向線上轉移現象愈發明顯。
為了緩解經營壓力,自3月以來,包括西貝、眉州東坡等在內的越來越多的線下餐飲企業開始嘗試通過外賣自救。當然,這一轉變也在很大程度上救了這些企業。例如,眉州東坡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便表示,疫情期間日常經營中,8成左右的收入是外賣貢獻的。又如旗下擁有「探魚」「撒椒」等四大主力品牌、在全國開設260餘家餐廳的甘棠明善創始人王力加在2月份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恢復營業的數十家門店中,外賣訂單的營收佔比已經約為45%。
傳統餐飲品牌開始向線上發力這一做法也得到了行業人士的認同。「今天的餐飲品牌如果只是局限於經營好自己的門店業務,未來可能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白昱說。
而隨著消費者對外賣場景需求的逐步深化,外賣在整個餐飲經營額度的佔比越來越高。根據白昱介紹的數據,2019年,外賣佔全國餐飲總收入的比例達到12.92%。而記者也注意到,這一數字在2015年僅為1.42%。「我們認為將來這一數據很有可能會達到15%的水準。」白昱說。
此外,記者也注意到,除了外賣,眉州東坡、海底撈、西貝等餐企還開啟了直播帶貨,推出各種促銷活動、售賣半成品;很多中小餐企也都開始利用大眾平臺、社交媒體進行宣傳,只為「截流」一些客源,關注到它們,到店或通過外賣進行消費。
餐飲行業進入「三店一體」時代
當然,在分析人士看來,數位化並不是單一的戰術動作,而是一套數位化連接的體系。從餐飲行業來看,餐飲數位化的關鍵在於生態的構建,通過二維碼等埠連接,將流量、觸點、場景相互打通,並將數位化行為轉化為品牌資產的一部分,以不斷完善數位化生態。
而這一核心在白昱看來,就是對於會員的運營,尤其是私域流量的運營。
事實上,「私域流量」一詞在近幾年十分火熱,餐飲行業更是有餐企早在幾年前就提出這一概念。那麼,為何至今「私域流量」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且依然令很多人捉摸不定?
對此,白昱對記者表示,很大原因其實是沒有足夠的會員體系,而背後原因,則是大多數餐飲企業將會員分散化了。
「不同供應商把流量和數據割裂,堂食、外賣、商城沒有一體化的會員數據,就無法形成完整的私域流量系統。」白昱說。
白昱認為餐飲行業做私域流量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將簡訊作為媒介,強調強觸達的餐飲1.0會員體系;第二個階段是以微信、電子卡等媒介為載體實現流量裂變的2.0階段;當下餐飲行業私域流量運營已經進入「三店一體」時代。
據白昱介紹,「三店一體」的核心是「堂食+外賣+電商」應用場景的會員一體化,以及業務、數據、運營、系統的一體化,將有效解決目前餐企數據分散、多系統獨立運營無法形成合力等問題。
據了解,作為「三店一體」模式的首批實踐者,豐茂烤串在疫情期間掃碼點餐率從40%提升至70%。豐茂烤串創始人尹龍哲表示:「通過這一模式,強化品牌私域流量池,實現了堂食、外賣、商城會員的互相引流和運營。豐茂烤串至今累計會員突破100萬人,儲值金額超億元。」
「未來餐飲經營將進入門店+線上並重的模式。」白昱表示,未來,在「三店一體」模式的助力下,餐企將形成堂食、零售、外賣多核驅動,依靠零售、外賣帶動營收實現翻倍增長的理想收入結構,在增強企業內生動力的同時,使行業生態更加均衡。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