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長輩對孩子的愛,不僅僅體現在行動上,甚至看孩子的眼神都流淌出抑制不住的愛。
這種愛像是一種補償,補償因為工作繁忙對自己孩子的疏忽,補償以前對自己孩子嚴厲。這種愛慢慢的變成溺愛,變得對孩子有求必應,家中的小霸王就是這樣誕生的。
不管什麼樣原因,把孩子放在家庭中心的做法,對孩子都是百害無一利的。
很早之前看過一個故事。讓人記憶很深刻。
一個奶奶帶著孫子,在一個經常去的麵館吃牛肉麵。奶奶在去端面的時候,把牛肉挑給了孫子碗裡。面端上桌子,孫子皺著眉頭說:「奶奶你今天怎麼沒有把你的牛肉給我呢?」邊說邊在奶奶碗裡翻著,面撒在了桌子上。孫子很生氣:「奶奶你是不是把牛肉藏起來了?」奶奶說:「我已經把牛肉挑給你了。」孫子不相信,竟然把整碗面翻在了桌子上。麵店老闆看見了搖著頭,嘆了口氣。孫子還是不依不饒的說著:「那肯定是被你偷吃了!你怎麼能這樣?我不吃了,不吃了……」奶奶嘆了一口氣,「不吃會餓肚子的,那我再買一碗吧!」正要開口,店老闆冷冷地說:「不好意思,我的面不賣給你們了!」奶奶無奈地坐回去,「我的牛肉已經給你了,我真的沒偷吃!」這時生氣的孩子憤怒得連脖子上的青筋都露了出來,一伸手,竟將桌面上兩碗面都打掉,氣呼呼地走了,奶奶灰溜溜地跟在後面。周圍的人投去譴責的目光。
相信這個孩子在家裡也是個小霸王,但孩子不可能從出生開始就這麼蠻不講理,這都是家長一點點引導出來的。
家裡事事都以孩子為中心,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一定會盡力滿足。甚至孩子還沒說出來,家長就心領神會的幫忙做了。孩子一個眼神,水就到來了;孩子一聲哼唧,家長就伸手把事情幫著做了。自以為把孩子帶的多好,多了解孩子,多愛孩子,其實這是在剝奪成長的權利,當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後,孩子自以為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小霸王就此誕生。
這樣的後果孩子,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如果哪天家長不在有求必應,孩子還會心生怨恨。
孩子也是家裡的一份子,生活在這個家裡就需要幫忙分擔力所能及的事,從掃地、扔垃圾、盛飯、到洗碗、洗衣服、刷鞋子。讓孩子分擔一些家務事,會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責任感。有的人會說孩子又搞不乾淨,還耽誤學習時間。誰也不是什麼事一開始都能做好的,多做幾次總會越來越好。分擔家務活不會耽誤多少時間的,相反還會增加親子相處時間。
孩子吃飯時,雞蛋都是剝好的;吃個水果,都要餵到嘴邊。家長的一手包辦,孩子完全不需要自己思考,也不需要自己動手。慢慢過於依賴他人,生活不能自理。一旦離開家什麼都不會了,最終只能成為「巨嬰」。
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即使孩子發出請求,也鼓勵他自己嘗試去做,家長負責引導。千萬不要代勞,不要代勞。
一次一次的有求必應,孩子不懂得節制,當孩子欲望值增加,超出父母的底線,家長會措手不及,孩子則會失去耐心,崩潰發火。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等待。這個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鍛鍊,鍛鍊孩子的耐心,並教會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我們家通常是每五個願望只滿足一個(家長心裡數著五個願望),慢慢的孩子學會了等待,即使沒有滿足也不會很失望,相對應滿足了他的那個願望會變得十分開心。
記得郭德綱的一段話:「我把他教育夠了,遠比他出去之後讓外人教育他,我心裡好受。我在家裡把他管好了,遠比他出去人五人六的,讓別人抽大嘴巴打完回來,我心疼。我該管的都有管了,我兒子什麼都懂,他出去不會吃虧啊,有的時候孩子在家寵的沒人樣了,我心說,等著吧,倒黴日子在後頭呢。」
郭德綱對郭麒麟的家教是嚴格的,值得我們去借鑑學習。
想讓孩子獨立、懂得感恩、不自私、有耐心、有責任心,從家長改掉「有求必應」開始吧。
關注我
我是豆媽
一個在育兒路上不斷摸索前進的寶媽
希望成為優秀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