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8日,現金流強勁一直以來是教育培訓行業的優勢,但是最近兩年隨著競爭激烈,機構現金流斷裂已經屢見不鮮。當去年至善教育、易思教育出現人去樓空的情況時,業內就層預言"這不是第一起,也不會是最後一起!"
搜狐教育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英特少兒董事長攜款跑路
昨日凌晨,英特國際少兒英語的學員家長收到教務老師的簡訊,稱英特國際少兒英語董事長曲威攜款逃跑了。老師初步估計,18個校區涉及金額近1億,下圖為家長收到信息:
教育培訓機構的現金流陷阱
教育培訓行業的收費方式都是預收,也就是家長先交學費後上課,並且是要一次性繳納未來一段時間的費用。這個"一段時間"在班組模式下一般是學期,在1對1和少兒培訓領域則多以年為單位繳納,動輒上萬,有的家長為了"多優惠,怕漲價",甚至一次性繳納6年學費。
機構收到家長預付費,本應分期確認收入和利潤並。但是由於教育機構初期進入門檻過低,大多機構沒有嚴格的財務分析、風險內控流程,老闆在拿到巨額現金後,盲目投入到校區擴張和市場宣傳上,以獲得更多生源及預付費,將自己和機構都陷入美麗的"現金流陷阱"中。
這種"用未來成本支付今天費用"的方式,如果恰逢行業高增長、高利潤期則不會顯現危害,但是隨著培訓機構競爭殘酷化,場地、人力成本日益飛漲,一旦後面的預付金不足以支付當期成本,現金流就會頃刻斷裂。甚至有的機構出現問題的原因是由於管理層挪用資金,投資不利等造成。
易思教育董事長徐國明在機構人去樓空後就坦誠:由於管理不善集團確實面臨嚴重的資金問題,如果全部退下來需要1000萬甚至更多,現金流資金已經斷掉了,房子已經做了兩次抵押,我現在一無所有。
危機倒逼改革 幾條路徑可選
至善、易思、英特......隨著市場競爭激烈,成本日益飛漲,招生效果打折,資金鍊斷裂、捲款跑路極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正。正如業內人士的評價"這不是第一起,也不會是最後一起!"
機構出現惡性事件,對家長的傷害無疑是最大的,但是業內悲觀又無可置疑,因為教育培訓機構大量問題的源頭都是"預收款"的模式,極端情況是捲款跑路,常見糾紛時退費困難。從好的方面想想,這種危機是否有可能倒逼教育培訓市場的規範和改革?以下是幾種參考思路:
A:儲備金
在上海易思教育問題曝光後,上海自貿區(ps.首次嘗試規範盈利性教育機構註冊地區)曾經給出參考建議就是培訓機構需要將營業額流水的30%繳納至政府監管部門的指定帳戶。帳戶內資金僅可用於支付教師工資等基本保障運營性支出,一旦出現惡性事件,監管部門可以用這部分資金給予家長補償。
優點:政府出面,以強制力保障徵收和監管
缺點:大額現金限制使用在低利潤率背景下增加機構壓力;一旦出現問題,儲備金不足以全額賠付
B:預授權/支付寶
事件發生後有業內人士提出學費繳納可以借鑑信用卡的"預授權制",一般消費者在繳納租車押金、酒店押金的時候採用,有些類似於支付寶,等於由一個第三方對款項進行監管。
優點:為分期確認提供可能,消費者利益能夠得到保障
缺點:教育培訓機構的現金流優勢不再,機構往往不接受,且糾紛仲裁權難以界定
C:月付費
此前搜狐教育在採訪韓國Magestudy時候,負責人曾表示韓國早年就實施月付費制度,並且政府要求機構要做到隨時退款,所以企業在最初搭建系統時候首要的考慮就是"退費是否方便"
優點:杜絕退費和跑路風向,消費者把控選擇權對機構變相施加壓力,韓國能夠出現大量優秀的"食肉"老師也跟這種制度分不開,因為講不好下月沒飯吃。
缺點:改變行業長期慣性需要政府、消費者和行業人士多方配合。
最後,目前對於惡性事件的處理一般是會有地方其他機構接受,接受機構除了考慮社會責任外,畢竟也是變相獲取生源方式。此次英特事件據悉已經有多家機構表示願意接手,有接手不意味著家長不受損失,新東方在接收易思學員的條件是憑有效票據參加小班學習,但這些家庭大多報的是1對1。
教育培訓一直是大家熟知的"低門檻",原因就是其支付方式下企業經營甚至教學質量的風險承擔著都是消費者本身,這是嚴重的不對等。長期以來,培訓機構為了吸引消費者大多將學校開在黃金地段,並投入重金豪華裝修,為了能夠留住好師資,工資就得水漲船高,運營成本不斷攀升,資金鍊吃緊,在行業競爭加劇,發展趨向平緩時,問題就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