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6日,天安派出所正式成立,轄區總面積6.8平方公裡,有樓宇169棟、公司6450家,常住人口約4.4萬,流動人口超16萬,交通便利,高樓林立,經濟活躍。「這裡上班族多,還比較集中,我在社區送快遞時常看到民警,他們還定期給我們宣傳反詐騙、禁毒這些。」在天安轄區從事快遞行業的吳先生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天安派出所結合「總部經濟區」、「潮汐式人流」等轄區特點,通過探索警務運作高效化、執法管理規範化,不斷提升派出所規範化建設、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升級執法管理模式,轄區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推進派出所規範化建設, 「零距離」服務更親民
天安派出所近期剛完成基礎設施改造,灰白色調、線條利落的建築外觀現代大氣又不失嚴肅,正對派出所門口的「人民公安」恢弘莊嚴。
走進敞亮的接處警大廳,電子屏滾動播放互動式反詐騙等普法內容;斜坡式的接警臺前,民警正與群眾面對面「零距離」溝通;自助服務區,還有全國首個上線的集出入境、戶政、車管業務於一體的自助辦理機,24小時不打烊。
6月27日,前來派出所辦理身份證業務的市民李女士說道:「以前辦證要先跟公司請假,現在周六也能自己來辦理了,能節省很多時間,真的是『走進一個廳、業務全辦清』。」按照自助辦理機指引,李女士花了幾分鐘就辦好了業務。
「大廳的電腦顯示屏是斜面的,能雙向實時顯示,我們與民警溝通方便了許多,效率也提高了,改進後的服務比以前更貼心了。」 這是市民林女士對接處警大廳細節的看法。
記者實地走訪看到,天安派出所的接處警大廳分為群眾接待區、等候區、辦公區、辦案區和自助服務區,增加了接報案室、接訪室、民調室、值班探組辦公室,這裡能夠一站式完成報警、製作筆錄、民事調解等工作,群眾接訪室還配備了沙發、茶水設備,每周三是群眾接訪日,當天值班所領導在這裡辦公,同時兼顧大廳工作。
完善全流程閉環管理,讓執法在陽光下進行
為加強派出所執法規範化建設,2019年,天安派出所先行先試打造全市派出所首個執法管理中心。據悉,執法管理中心有「管理、監督、服務」三大職能,將案卷管理、涉案財務管理、卷宗電子化管理、執法巡查、案件檢查、執法培訓等內容融合閉環管理。天安派出所副所長和樹魁介紹:「我們把所有執法行為都納入中心進行集約式管理,通過一站式服務、智能化管理、全流程監督,形成閉環管理監督鏈。」
「以前的執法管理,通常都在執法完結後進行。執法管理中心建成以後,群眾一報警,執法管理就開始了,並且覆蓋執法全流程。」執法管理中心民警楊瑩介紹,民警必須及時將案件相關信息如實錄入到系統,所有辦案審批、反饋等流程也都在系統上完成。比如執法過程中,民警有沒有準確判斷案件類型、辦案程序是否規範合法、對群眾是否履行告知義務,分局法制科會實時監督,一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據了解,民警24小時內要把涉案財物、卷宗等資料移交執法管理中心。移交前,要在系統錄入相關信息;移交時,管理員會仔細核對清單與物品內容是否一致、遺漏,扣留財物是否合規合法,電子掃描每件卷宗財物,存放智能案件櫃,並對每道程序拍照記錄。楊瑩談起以前的一宗拐賣兒童案:「10年前報的案,近期通過信息比對終於找到了被拐賣的兒童,但是紙質卷宗找尋報警人、證人、現場勘查筆錄等案件材料費時費力,還可能存在丟失風險。以前案卷都是民警自己保管,容易丟失,現在我們上班領卷,下班交卷,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執法管理中心實現了「無紙化」辦公,民警出差辦案不用帶案卷,只帶警務雲終端手機即可。「更重要的是,這樣堵塞了執法管理漏洞,所有第一手資料信息化留存。有人想找民警換證據、改筆錄,不可能!這也是對民警的一種監督和保護。」楊瑩表示。
民警鄧汝騰在天安派出所工作四年多,談及感受時介紹:「整個執法過程,有43類137個執法風險管理點,系統會及時推送提示簡訊到我們手機上,告知案件到了哪一階段,下一步應呈批什麼手續。民警不跟進,就會推送到分管領導;領導沒解決,會推送分局法制科,從源頭上杜絕案件超期的執法風險隱患。」此外,警方受理案件後,案件進展會推送通知給事主,解決過去因執法信息不透明引發群眾對「警方不作為」的誤解,給群眾看得見的公平正義。
優化社區警務運作機制,讓矛盾風險化解在基層
警力跟著警情走,天安派出所立足轄區治安特點和社區管控現狀,不斷推進社區警務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今年將巡邏警力充實到社區,提高見警率管事率,更好地服務群眾。「對應街道社區工作站,我們劃分了3個社區警務室,下設9個警格,每個警格由1名民警擔任警格長,社區民警由原來11人增加到現在的25人,增強了我們治安防控、執法規範和基層化解矛盾風險隱患的能力。」天安派出所副所長張立鋒介紹。
根據「人流潮汐式」特點,天安派出所動態布警,探索「錯時上班」制度,確保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民警第一時間到場處置。白天,寫字樓、園區人員密集,社區民警到寫字樓開展防範金融風險、反詐騙等工作;晚上,十畝地商業區繁華熱鬧,社區民警到娛樂場所進行治安巡控。
天安社區泰然物業工作人員黃強回憶今年的一起詐騙案:「園區一家公司對外公布招聘信息,但每個面試者都要交400塊報名費,一天進出好幾十人,發現情況不對後,我們立即向社區民警反饋情況,民警迅速調查,發現該公司以招聘名義來詐騙,嫌疑人被警方成功抓獲。」
「平日裡,社區民警和我們社區工作站的網格員,還有銀行工作人員聯動,網格員負責聯繫組織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民警和銀行工作人員分別負責培訓反詐騙和錢財轉帳防範知識,各司其職做好反詐騙工作,網格員也會走訪企業排查隱患,一旦發現可疑情況,與民警快速聯動。」天安社區工作站站長韋登國介紹。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P2P爆雷」多發成了天安轄區最大的風險隱患因素之一,會做群眾工作,做好群眾工作,顯得特別重要。
今年1月,轄區某金融公司發布清退公告後,部分投資人在該公司樓下聚集。港大社區民警陳金輝趕往現場處置的同時,第一時間和街道辦、區金融局溝通情況。民警在現場穩住投資人情緒,並勸導至社區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街道辦及區金融局工作人員協調律師等法律人士,與投資人溝通做好登記。經過多方共同努力,投資人最終相信政府和公安機關已固定該金融公司的資金流向、帳戶信息等證據,情緒緩和下來。「針對金融類案件,我們都與街道辦、區金融局組成工作專班,第一時間聯動處置,共同做好防控風險隱患。」陳金輝表示。
沙頭街道辦黨工委書記李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派出所和街道辦都是基層單位,社會基層基礎治理需要多方加強合作。接下來,沙頭街道辦將創新工作方法,探索「警務室力量+社區黨委」的模式,和天安派出所形成更大合力,共同做好社區綜合治理、社區黨建、平安建設、矛盾風險化解等工作,更好滿足社區群眾的多元化服務需求。」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