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英國的歷史起源是在不列顛島,而島上最早居住的人是從伊比利亞半島遷移過來的伊比利亞人,後來凱爾特人趕走了,據說在凱爾特人中,有一支族群名叫不列顛人,因此這個島嶼後來也被叫做不列顛島,在這一時期正是羅馬人不斷發展壯大的時期,在徵服高盧地區的凱爾特人以後,羅馬人將目光注意到了不列顛島上,歷經一番徵戰,不列顛島成為了羅馬的一個行省。
而羅馬文化也就此在不列顛島上生根發芽,直至公元5世紀以後,羅馬人結束了在不列顛島上的統治,不列顛島又被盎格魯-撒克遜人佔據,凱爾特人雖然歷經奮戰但很無奈還是沒能保住自己的家園,公元七世紀左右,在不列顛島上,慢慢形成了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的七個國家,這也是英國歷史上早期國家的雛形。這幾個國家之間不斷展開競爭。
直到公元9世紀左右,崛起後的威塞克斯王國基本上形成了對其他幾個小國的統治地位,隨著陸續的用兵不斷徵討,威塞克斯王國一統六國,也因此從這一時期,在不列顛島上,正式誕生了英格蘭王國。雖然新生的英格蘭王國抵擋住了維京人的進攻,但最終卻沒能擋住維京人的後代諾曼人,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徵服了英格蘭並稱為了國王,給英格蘭王國帶來的巨大的變革。
徵服者威廉一世與諾曼第公國
翻開歷史來看,公元8世紀至11世紀之間,對西歐影響最大的,可能要數維京人的進攻,他們不斷的侵略法國(西法蘭克王國)、英格蘭王國(威塞克斯王國時期),其中威塞克斯王國在一度劣勢的情況下,最終擊敗了維京人的入侵,公元9世紀威塞克斯王國國王阿爾弗雷德數次擊敗維京人,維護了自己國家的統治。
不過相鄰的法國就沒有那麼幸運,法蘭克王國在加洛林王朝時期國家一分為三,當時位於西面的西法蘭克王國時常遭到諾曼人(維京人的後裔)的襲擊,由於禿頭查理本身並不是一個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因此不得已之下對諾曼人做出妥協,公元911年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將沿海的諾曼第半島割讓一般給了諾曼人,諾曼人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諾曼第公國。
因此諾曼人享有了世襲諾曼第公爵的稱號,雖然諾曼人徵服了法國(西法蘭克王國),但在政治上還是比較依靠法國,而且在雙方逐漸的趨於穩定以後,原本繼承自維京人兇悍武力風格的諾曼人,也漸漸地開始吸收法國文化,逐步的邁入到文明社會的進程當中,諾曼第公國前幾代君主也都很有作為,特別是在軍事上吸收了法國的特點,展開了一系列的擴張。
威廉一世應該要算是諾曼第公國第七代君主,不過很顯然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王者,並不只是站在父祖的肩膀上就可以,因為首先威廉一世在繼承諾曼第公爵之位的時候,年齡只有7歲,雖然諾曼人已經接受法國人的文明影響,有了較為穩固的政治體系,但骨子裡兇悍仍然未完全褪去,誰的拳頭大誰就能成為國王。
很顯然威廉一世的拳頭不夠大,小時候由於被父親指定為繼承人的威廉甚至還遭到過刺殺,所幸刺客當時殺錯了人,威廉倖免於難,但他的敵人從來沒有停止攻擊過他,除了暗中殺害,甚至還有意無意地散布威廉一世的壞話,因為他是私生子所以也被人叫做「雜種威廉」,甚至於在繼位以後,父親為他留下的三個監護人也都被殺害。但威廉幼年時候就在這樣混亂的環境中長大,並最終平定了叛亂,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力量就是法國,說起來諾曼第公國相對於法國其他公國而言十分獨立。
但二者在表面上還維繫著宗藩關係,不過在西歐基本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與諾曼第公國較量,所以大家都想在諾曼第公國的政治鬥爭中參與一把,以便取得自己想要的好處。法國國王亨利一世支持威廉收回權力,但卻絲毫沒有想到,自己其實是養了一頭狼,雖然這頭狼並沒有返回頭去咬他,但威廉一世成長起來以後,法國再也沒有辦法從諾曼第公國裡面得到任何好處,而威廉一世不斷壯大以後,擴大了諾曼第公國在整個歐洲的影響力,所以後來他把目光對準了孤懸海外的不列顛島。
威廉一世與哈羅德二世的恩怨情仇
公元1066年威廉一世徵服英格蘭王國之前,不列顛島上的歷史沿革已經歷經幾個重要的時期,除了早年維京人的侵略外,還有就是北歐強國丹麥王國的入侵的時期,由於丹麥本身繼承了維京人的強悍,盎格魯-撒克遜人完全不是對手,甚至於英格蘭王國全境都在1016年佔據,直至1042年懺悔者愛德華一世崛起以後,才陸續恢復了英格蘭王國。
懺悔者愛德華之所以能復位成功,一個很大的關鍵因素是得到了諾曼第公爵的支持(當時還不是威廉一世在位),在丹麥佔領英格蘭以後,愛德華和母親被送到諾曼第公國,當時丹麥國王君臨英格蘭以後,為了防止盎格魯-撒克遜人回來,一度和諾曼第公國聯姻,並承諾所生子女將來可以繼承英格蘭國王的權力。但丹麥國王最終並未實現這一承諾,愛德華父親(英格蘭國王)被後來繼位的哈羅德一世殺害後,愛德華不得不跟隨母親繼續逃離。
隨著哈羅德一世的去世,丹麥在英格蘭的統治最終也告一段落,愛德華這時候才回到英格蘭繼任國王,也因為曾得到諾曼人的支持,愛德華本人對諾曼人極為親近。不過愛德華繼位以後內部基本上很不太平,因為以丹麥人為主的勢力仍然非常強大,特別是以哥德文伯爵父子為首的勢力,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大,並最終公開化,愛德華與哥德文伯爵父子雙方(還有挪威王國從旁輔助)的軍隊展開激戰,戰爭結果是愛德華妥協讓權,哥德文伯爵病逝,其子哈羅德二世繼承了父親的權力。
哈羅德二世是一個十分有野心的人,愛德華在位期間,哈羅德二世只能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並不斷的對抗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但在表面上他卻不得不向威廉一世妥協,而為了得到英格蘭王國的權力,威廉一世也將女兒嫁給他,但哈羅德二世本身對諾曼人懷有深深的敵意,所謂示弱不過只是韜光養晦,一旦時機成熟,哈羅德將直接反戈一擊。
愛德華一世去世以後,沒有留下子嗣,哈羅德二世等到這一天以後,立刻宣布自立為英格蘭國王,遭到了競爭英格蘭王國的威廉一世與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的不滿,雙方爆發戰爭,雖然在斯坦福橋戰役中,哈羅德二世擊敗了挪威,但是自身也元氣大傷,被隨後趕來的威廉一世擊敗,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陰謀家,哈羅德二世也在戰爭中陣亡。
徵服者威廉對英格蘭國王的影響
英國作為一個遠離地中海文明起源的地方,其文化傳統來自於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早期伊比利亞人,但伊比利亞人並未留下成型的文字記錄;第二個就是凱爾特人,在文明形成中,凱爾特人對英國早期歷史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第三個就是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的日耳曼人,如果加上羅馬人對不列顛島的徵服時期。
由此可見在威廉一世徵服英格蘭之前,英國始終是不斷地被各個民族徵服階段,他們的文明生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非常不穩定,但是隨著諾曼人的到來,英格蘭王國的歷史就此改變了,諾曼人骨子裡桀驁不馴、驍勇善戰的性格使得英格蘭從11世紀以後由被侵略轉化為侵略國家,甚至在後來地理大發現時代取代了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帝國,這其中威廉一世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威廉一世改變了此前日耳曼人治理英格蘭時候分裂的狀態,實行封建制度下的君主專制,其中封建制度是從法國學習而來的,不同於中世紀時期分裂的歐洲,威廉一世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使得英格蘭王國始終保持高昂的戰鬥力,英語在這一時期也充分吸收了法語的特點(在歷史上法語對英語的發展起到相當重要的比重,這一變化起源於威廉一世時期),使得英國逐漸的由化外之地走向了文明社會。
值得一提的是諾曼第公國,雖然威廉一世成為了英格蘭國王,但仍然保留了諾曼第公爵的爵位,並且向法國效忠(雖然法國自己不承認),隨著法國不斷的強大,他們雖然收回了諾曼第公國陸地地區,但仍然保留了部分島嶼,諾曼第公爵的爵位始終在英國王室之間繼承,只是其外交權限由聯合王國代管,而徵服者威廉帶來的影響遠不止如此,英國從此以後開始捲入到歐洲大陸的紛爭之中,成為佔有世界發展舉足輕重的強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