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被眾多網友轉發。
文章作者是一位母親,兒子斌斌剛滿十歲,就讀於北京某小學四年級,最近遭受校園欺凌,心靈受到嚴重創傷並引發急性應激反應。而涉事學生家長和校方對事件的處理態度令其失望。
文章受到網友的熱烈響應,隨著文章的熱傳,「校園霸凌」這一話題被送上風口浪尖。
● ● ●
「校園霸凌」不等同於「校園暴力」
在中國,對「校園霸凌」的討論長期局限於很小的範圍,而且很多家長常常把它等同於 「校園暴力」,這可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
暴力意指較極端的故意傷人行為,對個人或群體進行威脅或實際造成身心物權嚴重損傷的攻擊行為。
霸凌則是對無法自我防衛的個體施行重複的故意攻擊行為,來達成統治或支配他人的目標,隱含著力量失衡的權力關係。
● ● ●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霸凌?
這些孩子容易遭受校園霸凌:
那些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孩子。
那些受到了傷害無法積極尋求解決辦法的孩子。
那些看上去更加與眾不同的孩子:超重或者過瘦,戴眼鏡,轉校生等等。
不受歡迎,沒有朋友。與讓人交流不暢快,普遍溝通卻被認為是挑釁和對抗等。
以及,Parren和Hornung(2015)針對1107個7-9年級的瑞士學生的調查發現,男性霸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關係中,被保護過度;而女性受害者,則更多來自情感被虐的家庭。
● ● ●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遭遇校園霸凌?
如果您的孩子回到家後,出現了一下這些現象,您可能要格外留心了:
突然表現得不願上學
原本並不排斥學校,成績也不錯的孩子,如果突然表現出不遠上學的傾向,可能並不是孩子厭學了,很可能因為學校裡出現了一些令他煩惱頭疼,不願面對和處理的事情。請您留意,或許正是孩子在學校挨欺負了!
無端情緒變化
孩子放學回家經常悶悶不樂,有厭學的念頭,原本活潑開朗的小朋友突然間變得陰晴不定,很可能是學校有什麼事情影響著他。
抱怨有同學針對他
這是您的孩子向您尋求幫助的信號了,您可以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他試著緩解這種情況,並在一定時間內加以詢問,或者把同學請到家裡來玩,不經意的聊聊天,如果長期針對您可得多加注意了。
身上出現傷痕卻不願告知家長
有些孩子放學回家全身髒兮兮,身上還有傷痕,明眼人一看就是打鬥造成的,可孩子還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傷到的,雖然青春期的孩子偶有出現倒也正常,但也不能忽視。
性情變化 行為異常
這個階段就比較嚴重了,如果您的孩子情緒突然特別的不穩定,一點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應,特別的粘人,失眠愛驚醒,拒絕去學校,變得非常膽小怕人,您就該去學校了解了解情況了。
● ● ●
如果孩子遭遇校園霸凌,家長該怎麼辦
家長不能24小時陪在孩子身邊,有哪些做法是您現在就該教給孩子,防止校園霸凌的?如果您的孩子真的遭遇了校園霸凌,哪些事兒是您一定要做的呢?
教會孩子自尊自愛和自我保護
校園霸凌尤其容易發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負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
所謂「人都喜歡找軟柿子捏」,如果有同學欺負自己,而自己不去反抗,只是一味地自我懷疑,那麼就會加重被欺負的可能性。很多情況是,有些家長在加重打壓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順從,這樣是十分危險的,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中,很有可能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相反的例子是,有很多男孩回憶自己遭受其他男生挑釁的經歷,他們的做法是鼓起勇氣揍回去,讓男生不敢欺負自己。這種做法雖然不提倡,但簡單粗暴地表達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我不是好欺負的,欺負我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種信號往往保護孩子免受進一步的欺凌。此外,如果事態已超出孩子的應對能力,如文中的案例,那家長就該在孩子被欺負時親自出馬,採取行動,要求學校和老師有所作為,不能聽之任之。
用有益人際關係對抗人際孤立和霸凌
容易遭受校園霸凌的還有那些孤僻、不合群、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
在一些人際孤立的案例中,也許確實有學生有能量鼓勵和影響一大幫同學孤立和排擠某一個人,但也會有學生對被欺負的一方報以同情和善意。
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際關係的能力。這對校園霸凌的影響能產生很大的緩衝作用。
如果千防萬防,孩子還是真的遭遇了校園霸凌並且身心受到了傷害,您也不能慌,下面這幾點將會幫到您:
冷靜,最重要的是孩子
當孩子願意給你講述霸凌發生的情形時,請保持冷靜,不要慌張。
他們談論受害時可能是平靜的也可能是可怕的,但無論是哪種情況,作為一個能夠幫助他們的成年人,你都應該很好地傾聽並作出回應,讓孩子知道這個情況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父母都會站在他這一邊,支持他。你堅定的反應可以幫助孩子形成他的態度,這意味著你們將開始一起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共情,先別追問過多細節
不要一味地安慰孩子不要和同學計較,因為這有可能讓孩子誤以為霸凌事件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讓孩子陷入更深的痛苦與自責。對孩子表達共情是很有幫助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向這個孩子傳遞出這樣的信號,他們所描述的事情並不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態」,你對於他們一直以來所遭受的殘酷對待感到非常痛心。
接納,父母絕不拋棄你
孩子在遭受霸凌後很容易出現極端的情緒,比如對於人際關係異常抗拒,不願意上學等,這個時候家長要寬容對待,因為孩子很可能正處於應激狀態,不要對他產生二度傷害。
安撫,先平復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極度沒有安全感的時候,更看重別人的關心和關愛,這是要在第一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的,越早的把情緒處理好,對孩子的傷害和日後的影響才能越小,這比起解決事情本身更重要。另外,讓孩子看到你處理這件事的態度和方法,對他來說也是學習應對問題的機會。
感謝,你肯將事情講出來,很勇敢
告訴孩子你很感謝他可以有勇氣告訴你這件事。勇氣對於克服恐懼、尷尬和自我懷疑是一個很重要的肯定。同時也肯定他:只有你願意談到這個事情時,家長才有機會可以幫助他,這也是很了不起的。比較有效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氣告訴我這些,儘管這麼艱難,你卻依然願意告訴我,謝謝你的信任。」
● ● ●
千萬不要放縱施暴者
對一個孩子來說,遭受霸凌之後,如果得不到周圍人的支持和幫助,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他將受到嚴重的二次傷害。有時候,他會爆發,把自己也變成暴力的實施者。
先給大家看一個反轉的小視頻,結尾非常出人意料
上面的這個公益短片,片子放第一遍的時候,所有人都只看到一對青年男女在校園裡浪漫邂逅、相戀的故事,直到片尾,大門轟然打開,一個暴徒端著槍突然衝進男女主人公所在的圖書館,周圍響起一片尖叫聲……
之後,短片重放,我們終於發現,在男主和女主愛情故事的背景裡,被我們所有人所忽略的,是一個槍手的完整成長史——在學校裡被凌虐,被推倒在更衣柜上,被嘲笑,沒朋友,獨自一人看暴力書籍,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恐怖宣言……
公益片想告訴我們的是:每一個暴力實施者,都是慢慢成長起來的,一開始,他往往是暴力的受害者,如果我們始終忽視他,不幫他,不對傷害他的惡行進行早期幹預,終有一天,他可能會走上一條極端的路。
放縱作惡者的另外一個後遺症,是讓惡者嘗到了甜頭,因而變得更惡,最後終於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比如,新聞裡的那兩個施暴的孩子,他們在這件事上獲得的經驗就是——把屎尿扣在同學頭上,並不會承受任何懲罰。
那麼下一次,他們就肯定還會對其他同學做出更過分的事情。
老師給他找的藉口也是「開玩笑」,殊不知玩笑開大了,也可能會把施虐者送進監獄。
如此看來,縱容施暴的孩子,看似對他的一種保護,最後卻終於也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