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是什麼?
校園霸凌是指發生在孩子之前的欺凌與壓迫。
很多家長覺得校園霸凌離我們很遠,實際上,它有可能就發生在你孩子的學校裡,發生在你孩子的生活裡。
很多家長認為不存在什麼校園霸凌,只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過一會就好了。根本不會引起重視。
甚至孩子被欺負了,家長也會認為是孩子調皮,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可以好好相處。
如果家長還是這樣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校園霸凌並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種常態。
今天,我們跟著胡金丹老師學習——如何正確的面對校園霸凌。
霸凌不是偶然,是常態
2003年全球學生健康調查小組對9015名13-15歲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其中29%學生在受訪前的30天內,受到一次或多次的欺凌。
2016年聯合國合同基金會發布了校園霸凌報告,其中收集了18個國家,數十萬年輕人的數據。顯示全球有25%的人曾經受到過霸凌。
被霸凌的原因有很多,有人因為外形,有人因為性別及性取向,最普遍的是給霸凌的人取外號,譏諷、戲弄、排擠以及語言暴力,身體暴力。
沒有經歷過霸凌的人永遠不知道對他的傷害有多大,校園霸凌絕對不是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它不僅會對孩子當下造成影響,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研究發現受到了霸凌的人在成年之後依然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得到合理的疏導以及解決,會讓孩子覺得從小到大都不被在乎,甚至潛意識裡培養討好人格和低自尊。
我們也在網絡上看到各式各樣的校園霸凌新聞,但曝出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更多的是孩子遇到校園霸凌的時候選擇沉默。
值得慶幸的是國家越來越關注校園霸凌事件,已有部分的霸凌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也有更多的校園霸凌素材出現在電影中——《少年的你》、《悲傷逆流成河》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少關於校園霸凌的關注和討論。
小時候根本就不懂什麼是校園霸凌,現在只模糊的記得小時候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在頭髮上粘口香糖,莫名其妙的被打,被孤立。
但還是願意跟他們玩,被取笑還很開心,最起碼大家有看到我的時候。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霸凌。
校園霸凌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現在在職場特別害怕同事不理我,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好累。
從小好像就沒有人告訴過我什麼是校園霸凌,有幾次被同學無緣無故的惡作劇,跟家長和老師反饋都沒有作用。爸媽只是告訴我,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不然為什麼別人就欺負你呢?慢慢的我變得越來越沉默。
如果那個時候爸媽站在我這邊,告訴我這不是我的錯,我的人生一定是另外的樣子。
如果我當初在學校受欺負的時候,也有一個人站在我身邊幫我就好了。
怎樣正確面對校園霸凌
在我的工作中常常有家長跟我反饋,孩子不願意去上學或者突然得了抑鬱症。這裡面,有一些情況是因為校園霸凌導致的。
所有,我們做這一期的節目,也是旨在提醒家長平時要多注意、多關注自己的孩子。
首先,多與孩子溝通,細心觀察孩子的異常行為。家長要養成和孩子溝通的習慣,讓孩子習慣自我表達,當孩子在講述學校發生的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都要認真耐心的傾聽。
一旦發現了疑似霸凌的事件,家長要堅定的告訴孩子,我們會一直站在孩子那邊支持他。
你的堅定反應,會幫孩子建立他的態度,這就意味著他不是一個人,你們將一起面對這個問題。並且肯定孩子主動告知的勇敢行為,讓孩子明白,只要他勇敢面對,家長就會陪他一起解決問題。
在孩子受到校園霸凌的時候,可能有一些極端的行為,比如:不願意去上學,抗拒和人交流等。這個時候家長要去寬容對待孩子,避免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面對孩子的極端行為,要做的就是安撫自己的孩子,平復他的情緒,越早處理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越小。
一般人際交往較差,孤僻、不合群的孩子容易受到霸凌,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基本交往能力,學會跟同學友善交往。這對校園霸凌的現象,可以起到很大的緩衝作用。
作為普通家長,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友善的對待同學,同時,遭到霸凌時可以勇敢的尋求幫助,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完善的成長環境。
願我們都遠離霸凌,杜絕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