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屢見不鮮,屢禁不止。本該是最天真、最青春的年紀,在書香滿園的校園,學習,積極向上。可是當一件件觸目驚心的霸凌事件被暴出時,我們甚至都不敢相信,這些未曾被殘酷社會浸染過的天真面孔,怎會做出如此惡劣行徑? 不是說人之初,性本善嗎?
我們常見的霸凌事件,大多發生在初高中,青春叛逆期。可是近期一個小學的二年級學生,盡然也成了惡劣的班霸,一度上了熱搜。
1、每個熊孩子後面都有一個蠻橫的家長
近日,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實現小學就出現了一名班霸。該班霸名為劉某某,因為長期欺辱班上同學,被班上42名學生的家長聯名舉報了。
劉某某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平常欺辱同學是家常便飯,打同學巴掌、剪同學頭髮等等行為司空見慣,多名受傷同學的家長曾在校方的協調下,與劉某某父親(在象山交警中隊工作)談話,然而劉某某父親卻表現出明顯的縱容和偏袒態度,甚至對老師說: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會教導,不需要老師教誨。
2019年10月28日,孫同學不小心碰到了班霸劉某某的工具箱,遭到劉某某連扇2巴掌的報復。事後劉某某當面跟孫同學道歉,但其父卻當著大家的面說以後不許兒子給任何人道歉。
於是孫媽媽質問劉父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劉父卻說:「你想怎麼樣?要麼外面去幹一架!」孫媽媽本來身體就不好,因此被氣得生病住院多日。
僅2020年5月期間,班霸劉某某就多次欺辱同學,行徑不可謂不惡劣。
在廁所故意把小便解到張同學身上,將龍同學按在地上打,無緣無故扇賀同學巴掌等等。
班霸劉某某的行徑,令班上的孩子們對上學都產生了恐懼感。
事情被發貼曝光到網上,出於壓力, 5月26日,疑似劉某某父親的網友在網上發表了道歉信。
大致意思是:自己平時工作太忙,疏於管教,自己教育方式不恰當,孩子年幼無知。
2、對他人的無故欺凌,等待你的是法律的制裁
2017年2月28日下午3點到晚上10點之間,北京某職業學院女學生朱某因心情不爽,夥同另外4名女被告人在宿舍樓內隨意找到兩個被欺凌對象進行毆打、辱罵。其間,5名女被告人還脫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學的衣服,讓其「叫爸爸」,並用手機拍攝了羞辱、毆打視頻,事後還在自己的微信群內進行了小範圍傳播;其中一名被害人,當天先後被毆打了3次。
結果朱某等5名未成年女孩在宿舍樓內無故毆打、辱罵兩名女生,造成兩人輕微傷,其中一人無法正常生活、學習。
最終,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朱某犯尋釁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趙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尋釁滋事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個月。
3、惡人總有狠人磨,終將付出生命的代價
2019年5月10日,在江西上饒第五小學內發生了一起刺殺案。據調查,行兇者是學生家長王某,當時直接衝進教室,打斷了正在上課的老師和學生,持水果刀刺傷了10歲的男孩,後經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探尋原因,原來是王某的女兒曾多次被死者長期霸凌,因此王某一直希望能夠和死者家長溝通,而學校老師已經著手在解決這件事了,並且10號早上邀請雙方父母來學校面談解決此事,但死者家長並未來到學校,這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說句實在話,我真的希望壞人死絕」這是發生在江西上饒的刺殺案件後,一個媽媽關於校園霸凌的心裡話。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表面看是孩子的性格缺陷,或是青春叛逆期的不良行為。但深究原因,每一個施害者後面都有一個不負責任,不合格的父母。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蠟筆小新》裡,小新曾說過一句話:「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成長的。
從心理學上說0-6歲是一個孩子性格,人格成長的關鍵期。而這個階段,孩子們沒有明辯是非的能力,他對一切事物好壞的認知和行為方式,都是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學來的。
一種情況是:父母本身就是一個情緒不平穩,或者暴力者,動不動就發火,打砸東西,對妻兒施暴,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要麼膽小,懦弱成為被欺凌者;要麼為了彌補受傷的心,尋找比他更弱小者,去發洩情緒成為施暴者。
另一種情況是:這個時候父母疏於對孩子的管理,或者是無原則,無底線的溺愛,養成孩子自以為是、驕橫跋扈的性格,在他走出家庭這個範圍,融入一個陌生的群體時,沒有學會與別人相處的技巧,當別人稍有不順他意,或者自己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習慣性的用暴力去解決,成為霸凌者。
總之,當出現一個問題孩子時,就說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錯誤。發生的惡劣事件,只是教養結果的成現而已。
霸凌者的影響:
任何行為都是相互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傷人者人恆傷之,辱人者人必辱之。一些父母存在狹隘的思想誤區,覺得欺負別人,總比被別人欺負好。
對於自己的孩子的霸凌行為很不在乎,甚至有拎不清的糊塗家長,認為孩子這樣強勢,必成大器。就像上面的劉父,孩子道謙後,反道制止孩子不許向任何人道謙。這樣是非不分的家長,能教育出好的孩子嗎?
當孩子第一次霸凌了別人,得到了表面的快感、滿足,而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後,他將會繼續延續這個惡行,並且霸凌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加強。
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總有不妥協者。就像上饒案件的父親,最終被逼無奈,衝動下直接殺死霸凌者。又或者像5少女,最終受到法律的公正制裁。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
這就是霸凌者面臨的後果,要麼付出生命,要麼付出青春!
受害者的影響:
霸凌對受害人造成的後遺症相當多:包括逃家、逃學、出現慢性疾病、自殺和飲食不正常等,並且會造成自尊降低、時常焦慮不安、悲觀思維與高度渴求關懷心理。
身體上的傷害顯而易見,治癒的時間較短;而精神上的傷害更隱秘些,治癒的時間更久,甚至伴隨終身。
就像電影《悲傷逆流成河》裡的易遙,長期被霸凌,導致她的自尊和精神嚴重受傷,自己無法消化這些負面情緒,最終難以承受而選擇自殺。
1、 做為家長,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言行一致,以身作則
出了問題,不要把責任全推脫到孩子身上。立刻進行自我反思,是自己的哪些言行導致他有這種行為?與孩子一起勇敢面對,對於被傷害的孩子和家長,真誠道歉,承擔後果。
這樣孩子才能深切體會到事情的嚴重後果,長記性,避免以後做出更惡劣的事件。
2、 被霸凌家長一定要冷靜,尋找最佳解決方案,避免原始腦的以暴制暴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被霸凌,家長的心痛、憤怒可以想像。但是也要冷靜下來,與學校、老師共同商議,理智解決。學校如不能解決,就報警讓警方處理。
以暴治暴,看似解了一時的心頭之恨,但是毀了別人的同時,也毀了自己的家庭,更是讓孩子受傷的心靈,再一次被傷害。
「你這一輩子,有沒有為一個人拼過命?」我想大多數的父母,都願意為了孩子去拼命。但是如果真的愛他,就拼命的陪伴他,給他更多的愛,而不是一時的拼命、衝動,讓他終身自責、愧疚,惶惶不可終日沒有安全感。
3、 平時多關注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的肯定和無條件的愛,必要時尋求心理輔導
家是每個人的港灣,也是每個人愛的源泉。只有父母足夠相信孩子,孩子才願意打開心扉把所見所遇告訴父母。
有的父母在孩子一說到他被同學笑話了,或是和同學發生衝突了,家長不問清原因,就直接下定義:肯定是你哪做的不好,人家才會這樣說的;你要不招惹別人,別人能打你嗎?你就不能離那些壞孩子遠點嗎?等等。
這樣孩子會覺得沒人理解說了也白說,還不如壓在心裡自己消化。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消極,抑鬱。所以父母們一定不要堵上孩子自願輸出的心門。
如果霸凌對孩子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一定要及時的尋求心理輔導,心理救治。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能更短時間,更徹底的治癒創傷性傷害。
4、 讓孩子多運動,適當學習防身術,增強身體的力量感和抗壓感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一定要讓孩子多運動,讓孩子有一個強健的體魄」。這樣孩子自身有力量感,就會很自信,就算別人來惹他,他也不會逆來順受,任人欺凌。就算別人欺凌第一次,知道不好惹就不會出現第二次了。
她還說普通的運動 ,一定要讓孩子練習跑步和遊泳。因為跑步可以鍛鍊速度,遊泳可以鍛鍊人的膽識。這樣遇到危險時,能保持鎮靜,再不行也能伺機而逃,遠離傷害。有時間和機會,特別對於女孩子還是學一些基本的防身術最好。
結語:[俄]謝德林,曾說:我所以對兒童問題感到憂慮,是因這這個問題解決的好壞,與國家的興亡有密切關係。
而我想說,孩子的品行,人格問題,不僅關乎到他以後的人生,也關係到所有父母的後半生。只是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績,而忽略孩子品德的培養,就算再優秀也是曇花一現的短暫。父母們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學習,如果自身正,言傳身教,孩子也不會壞到哪裡去。
同時,學校、社會也要完善青少年欺凌事件管理懲罰制度和法律,以及合理高效的管制措施。對施暴者既要嚴厲處罰,也要積極教育改造。要共同努力,多方位配合、管理,讓霸凌事件儘可能的減少,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