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經濟學概念,咱們懂一點會計或者市場都知道成本這個東西,基本上我們可以這麼認為:價值-成本=利潤。
後來又有人提出了心理成本這個概念。心理成本(psychology cost)也是西方經濟學概念。指為了購買到滿意的商品,在精神方面的耗費與支出。
更指出心理成本包括風險成本、轉換成本和情境成本等三個方面。
1、風險成本是指顧客可能由於決策錯失誤而引致的成本損失。如顧客可能因聽信銷售者的勸說而購買了假冒偽劣產品、自己不需要的產品或者不適合自己的產品。這類的風險成本普遍存在,一旦顧客發生了風險成本,即購買的產品對其無有用性,則很可能所有的價值都會大打折扣,甚至出現嚴重的「不幸感」。
2、轉換成本是指顧客買了一件產品後要換成另外一件產品或轉售時的難度和成本。這主要表現在價格昂貴的耐用消費品上。如一位消費者傾其所有買了一輛小轎車,可是開了兩年之後,他又迷上了越野車,但是如果賣掉小轎車,則貶值至少50%,即使賣掉也買不起越野車,這就是轉換成本,可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3、情境成本是指顧客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由於受到不可預知的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損失或不適。如某大型社區本來環境優美、房價適中,很多人購買,但在入住兩年後,緊挨社區的地方修建一條高速公路,並說是早有規劃。由此直接影響了住戶的生活和睡眠、社區的房價也下降,直接導致居民的資產貶值。
這個概念小編試著往身邊的事情上套一套,去掉金錢這個價值衡量標準,發現很多事情都會更好理解,比如:
小a和男朋友戀愛五年,兩人吵架了,小a猶豫要不要分手。——風險成本和轉換成本
小c為了編制放棄薪酬比較高的企業選擇進入薪酬水平較低的事業單位,過了一年,單位轉制為企業單位。——風險成本和情境成本
小e公司計劃在b城市開闢市場,安排小e去工作,如果順利小e以後可以直接負責b城市的全局工作,不順利的話小e回到原崗位,但可能失去領導的信任——風險成本、轉換成本、情境成本都存在。
然後會發現我們的每一個決定和選擇都有心理成本存在,因為我們做不到無欲無求、無得失心、無為而無不為的聖人境界,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成本是一個客觀事實,我們做任何決定和選擇都不得不面對這些潛在的風險。
那是不是說我們因為心理成本的存在就應加倍的小心翼翼呢?又或者降低投入,輕易選擇或者決定呢?小編覺得加倍的小心翼翼實際上是增加心理成本的,因為風險總是存在,我們再小心翼翼也不能完全避免,但加倍的小心翼翼意味著我們更多的精神消耗和支出;而輕易選擇或者決定無疑會增加現實風險發生的可能,現實風險增加意味著風險成本的提升,也意味著糟糕的心理體驗,這當然也不是我們期待的。所以也許在選擇和決定的時候,如果擔心後果多投入一點,如果嫌麻煩少投入一點,都沒什麼不可以,還是「差不多就好」,既不耽于謹慎也不失於莽撞。
這樣看起來,心理成本是我們放不下、繞不開的,是不是說那我們就不能對它做些什麼了呢?
似乎又不盡然,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同樣的事情發生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並不相同,也就是說面對同樣的決定和選擇的時候,每個人的情緒感受並不相同,而不同的情緒感受帶來不同的心理成本。也就是說改變我們的情緒感受就能改變心理成本,而且還可能帶來不同的處理方式。
心理學abc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而情緒和行為會進一步觸發事件的發生,這樣就形成循環因果關係。
信念當中包含我們對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激發事件產生,我們會有信念對其加工,如果我們以較為負面的不合理的信念進行加工一般就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和行為,如果我們以較為正面的理性信念進行加工通常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如圖。
比如小a,事件是和男朋友吵架,如果小a的信念是「他從來不理解我的感受,他也從來不想理解我。」那麼小a的情緒就會更糟糕,也許忿忿而分手,或者忍下去成為以後關係中存在的隱患。如果小a的信念是「我都三十多了,要是現在分手我這輩子就完了」,那麼小a就被恐懼佔領,最後的行為可能就是妥協。其實,這兩種都是不合理的信念。如果小a的信念相對合理,比如「那天大家的情緒都有點激動,以我對他的了解,那應該不是他真正的想法」,又或者「我們的價值觀有些差異,畢竟成長環境不同」,那麼小a的情緒可能就會好多了,也許會決定分手,也許能促進新的協商,新的協商的結果也不一定,但是小a的個人體驗會好得多,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認為小a在這個選擇中的心理成本降低了呢?
小編覺得自我成長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當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看看我們內在在發生什麼,和在如何處理。那麼也許我們可以自己檢查下,我們的信念中是否有不合理的信念。因為信念對於事件的處理經常是在我們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完成的,我們可以做的是面對事件的時候,停止自動化反應,看看我們的信念是什麼?是否包括這樣的一些字眼:「一定」「必須」「就是」「總是」「從來」「全部」「所有」「一無是處「」完了「再也沒有」……,如果有這些,或者類似的字眼,那麼就要小心啦,可能我們就站在不合理信念的陷阱邊上了。一般來說不合理信念包括這樣的特徵:
1.絕對化的要求。「我必須考第一」「在所有方面我都應該是最好的」……
2.過分概括的評價。「他總是做錯事」「我從來都是人群裡最不起眼的一個」……
3.糟糕至極的結果。「要是現在分手我這輩子就完了」「要是這個事不能完成,領導就再也不會信任我了」……
如果我們發現信念中有這樣的部分不妨嘗試著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不是這樣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信念其實有很多漏洞——我(他)也有做好事情的時候、我也曾經被喜歡、我未來還有很多的可能性、我也不是完美的……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做一點轉換,比如:「人無完人,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的某些方面比我強」,「這次做錯了,下回我會在這個地方注意」,「要是實在不能完成,我可以和領導解釋下,也許領導會理解的,就算不理解,我也會更努力,重新讓領導信任我的。」
心隨念轉,轉念之間我們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會更自由。如果我們看到無法調整也沒有關係,保持覺知,也許智慧自然會升起。
(照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