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年間的中藥鋪,很有市井氣息。
《幼幼新書》曾是全球最完備的兒科經典。
陳正復所著的《幼幼集成》曾多次再版。
看了這個題目,不知讀者會不會覺得有些奇怪,「老道」和「育兒百科」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怎麼會扯在一起了呢?老道難道不是遠離塵囂的嗎?他又不生孩子,為什麼要跨界去寫育兒百科呢?何況,育兒百科不是現在才流行起來的新事物嘛,而且新手媽媽們最推崇的,不是松田稻熊,就是西爾斯,反正都是外國人,你說咱們這兒居然幾百年前就有了大部頭的育兒百科,不是故弄玄虛吧?親愛的讀者,歡迎你帶著一些困惑與好奇,和我一起認識那一個為嶺南兒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跨界老道以及他的同行們,透過塵封的史料,你一定會發現一個以前從未知曉的「美麗新世界」。
序曲
最早育兒書
八百年前問世
其實,若要追溯嶺南醫生寫作育兒百科的傳統,題中所言的「三百年」還真是短了點,其實最早的育兒百科問世已有八百多年了。此書名為《幼幼新書》,是醫學史界公認的嶺南兒科巨著。說實話,以我現在的文言文水平,要讀懂厚厚40卷的《幼幼新書》,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不說別的,單是看看「形初保育」、「初生有病」、「稟受諸疾」、「驚風急慢」、「傷寒變動」、「諸疳異證」這些目錄,我已經頭暈眼花了。不過,「讀不懂」一點也不影響我對作者如滔滔江水一般的敬意,要知道,這部《幼幼新書》是當時全球最為完備的兒科巨著,可惜當時不是「地球村」,否則這位名叫劉昉的南宋名家或許也可以像今天的「西爾斯醫生」或「松田道雄」一樣,成為備受熱捧的明星。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可劉昉偏偏「做了良相,又做良醫」,他出生於廣東海陽(今潮州),曾輾轉在廣東多地當官,後來還一度官至龍圖閣大學士,所以人稱「劉龍圖」。說起來,這位「劉龍圖」大人的愛好還真有點「非主流」,別人當官之餘,最多就是喝個酒,填個詞什麼的打發時間,他最喜歡的卻是翻醫書,收集藥方子,估計《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之類的醫書都被他翻遍了。翻著翻著,他心裡就起了感慨,因為針對小孩子的驗方實在太少了,而在嶺南這樣的瘴癘之地,小孩子還特別愛得病,一旦生病,則「不惟世無良醫,且無全書,孩抱中傷,不幸而隕於庸人之手者,其可勝計」 。為此,「劉龍圖」下定決心,編一部最全備的育兒百科出來,從胎教到小嬰兒的護理再到各種疾病的治療,無所不包,以使「少有所養,老有所終,家藏此書,慶源無窮」。
劉昉身為高官,經費的事自然不用發愁,但收集「古代聖賢方論」還算容易,要想深入民間,收集各類驗方秘方,卻並不容易,因為這些方子往往被視為傳家之寶,絕不外傳。因此,劉昉派出了一個「特工小分隊」,曲意尋訪,四處打探,費盡心機,將數千張秘方驗方一點點套了出來。可惜的是,藥方還未集全,劉昉就因病離世了。在他離世後不久,多達40卷的《幼幼新書》終於刊行於世,這部包含了1000多條醫論、7000多張藥方以及200多條灸法的兒科巨著一舉成為當時全球最完備的育兒百科全書,使後世小娃受益無窮。
奇人
年少上山修道煉丹
老來寫成育兒百科
繼《幼幼新書》問世500年後,即17世紀末,又一個奇人在嶺南中醫兒科舞臺上出現了。有意思的是,這個人居然還是個道士。其實,只要你翻一翻中國古代科學史,就會發現道士這個群體,與昔日科學發展的聯繫最為密切。尋求長生不老的熱情,讓他們遠離俗世功名利祿的冀盼,把目光投向高遠的宇宙,進而了解天文學;孜孜不倦地煉丹,讓他們初諳化學的奧秘;深入山林識藥採藥,又讓他們與醫學結緣,所以,中國古代的道觀裡走出了不少科學家也在情理之中,我們今天這個故事的主角陳正復,就是其中之一。
雲遊四方治病
無心「買房買車」
言歸正傳,陳正復也是因為一部育兒百科而青史留名的,他給它了起了個名字,叫《幼幼集成》,正是「集天下之大成者」的意思。雖然他直到雙鬢花白,才寫成了這本書;但他寫作此書的機緣,卻在兒時就種下了。史料上說他「自幼稟虧多病」,故而勤奮鑽研醫理,又因天資聰慧,早早就厭棄了八股文章,一心想要做個自由不羈的道士。所以,他剛剛成年,就如倦鳥出籠,「飛」入羅浮山中,修道煉丹,識藥採藥,潛心研究醫術典籍。或許是兒時遭遇了太多的病痛,所以他在兒科典籍上尤為用心。雖然,史料上關於他修道學醫的經歷只有寥寥幾句,但透過這幾句話,我似乎可以聞到羅浮山上各種藥草的香氣,看到潔白的月光下,有一間小小的茅屋,窗前一燈如豆,燈下有一個安靜的身影,在夏夜的蛙鳴中翻閱吟誦醫學典籍,一直到深夜。如果讀者容我煽情一下的話,我真覺得,這樣的畫面蘊含著無可置疑的美,也預示了陳正復以後的生命旅程。
上山是為了下山,在羅浮山學成之後,陳正復開始下山雲遊,診治患者,足跡遍布嶺南大地。就像蘇東坡在一闋詞中寫的那樣,「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他也完全沒有「買房買車」、置辦不動產的念頭,隨身攜帶的不過幾卷醫書,一根手杖,一件蓑衣,平日診病所得,足可供應生活。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貧苦百姓,甚至路邊討飯的,他都一視同仁,毫不偏待,因為在他眼中,他們在天地之間原本就是一樣的人,並不分三六九等,高低貴賤。達官貴人自願多給診金,他照單全收;貧苦患者一分不給,他非但不以為意,還施醫贈藥,把富人多給的錢轉頭又花了出去,反正他自己「有衣有食」,便已知足,餘財要來也無用。說實話,你我這樣的凡人,的確不能完全理解這樣的人生,但這樣人生又讓人羨慕不已,因為它蘊含著真正的安全與自由。
育兒百科一版再版
歷代醫家推崇備至
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不覺四十年的時光過去了,其間他最用心看顧的,還是孩子們,用他自己的話說:「胎嬰柔嫩之姿,乍離母腹,如水上漚,風前燭,防護稍疏,立見蕩夭。」在他的細心診治下,數以萬計的患兒得以長大成人,而陳正復也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正是這樣第一手的經驗,為他晚年寫作《幼幼集成》提供了最為翔實的依據。
與前輩劉昉的《幼幼新書》一樣,《幼幼集成》也是一部從「護胎」、「胎教」到新生兒護理、小兒脾胃調理到各種疑難雜症無一不包的百科全書,問世之後一版再版,被歷代醫家列為兒科寶典。可惜我古文功底太差,否則拿它與現在流行的育兒百科對照著看,豈不是快事一樁?不過,今天草草一覽,恰巧看到陳正復對「心急亂投醫」的父母的批評與勸誡,頓覺受益匪淺。他說這些父母「兒稍不快,即忙覓醫……前藥未行,後藥繼至」,以至於「不必病能傷人,而藥可以死之矣」。看著文中一個又一個強烈的「嗟乎」之嘆,想想今天兒童藥物濫用的現狀,你會不會覺得,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現代社會,但300多年前那部育兒百科的教誨,其實遠未過時,這就是經典的力量,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