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將全國全面實施。那麼,我國為啥要進行全面的新高考改革?有家長說是為了考試公平。這個回答我只能給60分。
所以,60分的家長,看這裡,不要再埋頭在一堆選科、賦分、一分一段政策解讀和數據分析裡了。你要先弄明白國家為啥要實施新高考,再說去研究它的各項政策措施。
相信大多家長都是職場人士,這裡給大家舉個例子, 便於理解。
如果你是人力資源崗位,當公司/單位要招聘人,你一定會先去問問領導:招這個人來幹啥啊?
是不是公司/單位有新業務、是不是部門人事有變動?對吧?弄懂上層的需求,你才知道要招什麼人,然後去制定招聘標準、發布招聘信息、面試招人。你要是不知道為啥招而招,一準踩坑。
新高考也是如此。只有了解了國家實行新高考的目的,才能知道學生學業、職業前途在何方,才能在新高考中明確方向,制定前進計劃。
分析新高考改革的目的,需要我們看下歷史。
從歷史上的科舉制度開始,全國性的考試都是為了選拔人才、為國所用。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也是要彌補由於歷史原因而造成的人才缺失(大學生,包分配!)。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在不斷擴招,到千禧年,高校畢業生已突破100萬人,至2020年,高校畢業生已達874萬。
But,如此龐大的高校畢業生群體卻不能滿足國家的需求。為啥?肯定不是人數不夠。
國家的經濟是多元化發展的,她對於人才的需求肯定是多樣性的,需要各個領域專精人才。然而傳統教育一刀切的培養模式導致人才能力同質化,人才結構性出現了嚴重矛盾。也就是說國家想要的人才不夠,不那麼急需的人又太多,導致許多行業人才供大於求、競爭激烈,很多人所學專業與從事工作不對口,崗位工作能力低下、在企業面前的議價力低下、人員流動性高……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還沒有農民工收入高的言論甚囂塵上。「996是福報」更無疑是對龐大的高校畢業生群體以及傳統教育制度最大的嘲諷。
所以,高考,作為選拔人才最重要的關卡,不改,行嗎?
其實,新高考改革從很早就已經開始了,【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啟動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2016年,教育部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完善綜合素質評價,擴大綜合改革試點,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加強考試管理。2017年,新高考大綱和學科素養發布;2018年,教育部出臺《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上海,浙江總結完善試點經驗,研究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北京、天津、山東、海南要借鑑試點經驗,平穩實施改革試點;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出臺《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標誌著高考改革正式進入新賽道,開啟新徵程。2020年1月,自主招生取消,教育部發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強基計劃發布。】
多年來經歷了一些曲折,分批試點的嘗試、賦分制度的確立、自主招生的取消……
但最終,2022年,新高考終將全面實施。
新高考改革是為了滿足國家發展對於人才多元化、精英化的需求,從選科到高校的專業改革、通識教育的確立,我們都能看到卓有成效的改變。
但我個人認為新高考改革更深層層的目的,是想要每位學生學所愛、事所長。勿因繁華遮眼,盲目去報熱門專業。
2019年,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年夏季中國僱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中顯示,網路遊戲行業和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行業並列第二,競爭指數為66.3【也就是66個人競爭3個崗位】,航空/航天研究與製造、計算機軟體行業的競爭指數分別較去年同期提高21.1、19.6,增長幅度也較大。而排名最後的中介服務和保險僅為21.2和19.2。
看看這個報告,熱門行業,前景好、待遇好、尤其航天、能源、電信、生物等行業,國家需求、政策扶持,可這些行業並不是適合每個人,不能罔顧自身情況去追逐。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還是首要任務,一些理工類專業人才是時代所需,但不要忘記,時代變化太快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呢?當我們已經立於全球之巔,文化凱歌是不是要傳唱於世界,屆時,文科生的聲音在哪裡?
給各位家長算一下哦,如果你的孩子今年要考高中,或剛剛進入高中,距離大學畢業至少需要7年,一個人進入行業職場歷練,若順利,至少5年有小成、10年大成,這一共就是12~17年,當時年歲才是真正的年富力強。那時候的中國需要什麼人才來接力國家力量呢?思考一下。
千萬警惕一個案例:曾經網際網路暴熱,很多人一股腦去學計算機,以為畢業後是工程師,結果成了碼農。
所以,找到自己,成就自己,社會上自然會你有一席之地。這是教育最大的意義所在,也是新高考的終極目的所在。
天公降人才,從來不拘一格,給天賦以成長的沃土,給個性以發揮的空間,人才才能如百花齊放,各有千秋,爭奇鬥豔,。
以上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