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十月,在地處鄂西北的竹山縣麻家渡鎮的牌樓村、澗溝梁村、黑虎村等地山崗上,排排整潔的光伏電池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在秋日陽光的照射下,光伏的電流正進入國家電網,發電收益將按時分配到貧困戶帳戶上,並改變著他們的生活。
竹山縣位於秦巴山區,是國家深度貧困縣,經濟基礎差,自然條件惡劣,貧困戶多,村集體增收困難。但這裡太陽能資源豐富,屬於我國太陽能資源Ⅲ類可利用地區、湖北省太陽能資源一級可利用地區。新一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啟動實施後,縣委、縣政府在精準扶貧中充分利用這一豐富的綠色能源,把光伏扶貧項目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收入,破解群眾致富難的「金鑰匙」。該縣大力招商引資,吸收光伏企業投資開發建設光伏扶貧項目,掀起光伏扶貧建設的熱潮。
2016年3月,經過科學考察後,通過招商引資,十堰市匯和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光伏+農業科技大棚」等綜合利用模式,實行棚頂發電,棚下種植蔬菜,香菇,形成光伏現代農業綜合體,增強了貧困戶「造血」功能,帶動廣大貧困戶脫貧。
在實施光伏扶貧過程中採取「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小型集中,對接到戶」的辦法,創新了「帶名入股建設光伏」的模式,即政府負責選址備地,提供適合光伏發電的荒地、荒山、灘涂等場地,貧困戶「帶山帶地帶名」入股,實現以資源入股分紅。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率先在深河鄉茅壩村建設86千瓦光伏發電扶貧示範點,及時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完成了土地平整,為落戶和施工創造了條件。同時積極宣傳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的好處,動員和引導更多農戶參與。到2016年9月底,茅壩村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正式上網發電。該村10多戶貧困戶將直接受益,按照每5000瓦幫扶1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可獲得純利2000元,村集體收益1000元,受益期達25年以上。隨後該鄉又啟動了茅壩村100千瓦和雙灣村300千瓦光伏扶貧發電項目,這些「光伏電站」的建成將成為該鄉新的經濟增長點,並為貧困戶帶來穩定可觀的收益。
十堰匯和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自2016年進駐竹山並成立分公司,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作為公司發展的宗旨,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序推進的原則,積極開發太陽能資源,建設光伏發電項目。一年多來在縣發改局、扶貧辦、國網竹山分公司和各鄉鎮的支持下,各項建設工程順利推進。截止今年十月底,公司已先後與深河鄉、雙臺鄉、柳林鄉、文峰鄉、麻家渡鎮、擂鼓鎮等籤訂了光伏扶貧項目建設協議,目前已投資近2億元建設光伏扶貧電站15座,總裝機16579KW,對接23個貧困村,3315戶貧困戶。其中深河鄉茅壩村86kw、雙臺鄉界嶺村210kw、柳林鄉洪坪村150kw、屏峰村150kw、麻家渡鎮牌樓村500kw、黑虎村255kw已經併網投運。同時公司在深河鄉橫斷梁子村450KW、文峰鄉3000KW(10個村每個村建300KW)、麻家渡澗溝梁子村5000KW、麻家渡羅家坡村193KW、麻家渡雙堰村一個300KW一個150KW、麻家渡太山廟村600KW、擂鼓鎮棗園村5000KW、擂鼓鎮田埡村300KW等9個光伏扶貧電站正在建設中。
各鄉鎮在推進光伏扶貧項目中,與十堰市匯和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竹山分公司一起,積極創新開發利用模式,走「光伏+」之路,在「共享陽光,共享收益」讓陽光和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一是光伏+生態工業。以發展綠色生態工業為依託,精準實施「光伏助企」項目,實現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頭並進。二是光伏+特色農業。大力實施農光互補項目,推廣光伏發電和生態農業互補模式,通過「以租代徵」土地利用對光伏板下可利用土地進行生態產業開發與培育,實現光伏和農業的跨界融合。三是光伏+促農增收。圍繞經濟薄弱村轉化,重點實施「光伏助困」項目,通過採取整合經濟薄弱村轉化資金、扶貧資金及村自籌等方式,幫助農民增收、困難群眾脫貧致富。這種棚上進行光伏發電、棚下實行生態養殖、種植的綜合利用模式受到各級政府認可。文峰鄉立足鄉情,與十堰市匯和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在貧困村推進光伏發電項目,據了解,該鄉建設的3000千瓦光伏扶貧發電項目,涉及塘灣、滾子嶺等10個重點村,每村按300千瓦設計,帶動貧困戶60戶,建成後貧困戶每年可增收2000元,目前項目已基本完成,近期可併網發電。與此同時,該公司還向周邊縣市拓展,今年8月在竹谿縣向壩鄉開工建設的540千瓦光伏扶貧項目也已併網發電,解決了九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
截止到今年10月,十堰市匯和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先後在竹山縣6個鄉鎮建設規模16.579MW的光伏扶貧項目,年發電達1823.69萬度,直接帶動3315戶貧困戶脫貧。通過光伏扶貧產業,既有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又實現了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目標,成為全縣精準扶貧的一張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