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摸?「宅男夢」快實現了

2020-12-14 愛範兒

暴雨中潮溼的土地、雪山峰頂冰涼的巖壁、愛慕之人像麥浪一般起伏的身體……

你可能曾把不可觸摸之物在腦海中幻想過一萬遍,但沒想到這很快能成真。

霓虹國前陣子就推出了一項關於「虛擬觸覺」的新技術。它由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中村則雄近期發明,能解決 VR 和  AR「看得見摸不著」的問題。

虛擬觸覺的本質在於「欺騙」大腦。這一款小巧的手握式設備利用了這點,只要將它一端連接到手機、電腦等設備,人們握住它就能感覺到輕微振動。

這個輕微振動並不簡單:當左右前後拉伸行動裝置時,就像在拉拽皮筋或按壓彈簧,它能發出特殊的振動波來刺激皮膚,傳遞信號「欺騙」大腦,然後你就能選擇各式各樣的觸覺體驗,滿足一些大膽的想法。

不過記者現場的體驗很簡單:握住這款小型設備時,當電腦呈現出砂石或者粗糙壁紙的圖案時,移動手持設備就像觸摸到真實的物體。

其實,這款設備只是掀開了虛擬世界的一個小入口。

虛擬觸覺的「秘密」

目前虛擬實境的樣子就是:聽得到、看得到,但感覺不到任何東西。

想像一下:

  • 在虛擬世界中,我們伸手想溫柔撫摸的人,伸過去卻只能穿過泡影;
  • 我們將一塊巖石砸入海浪之中,但像搬起一塊棉花一樣毫無知覺;
  • 我們在高樓廈宇間飛身跳躍,但是卻無比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只是在平地奔跑……

這是一種詭異的體驗,但人們很容易就沉浸在現有的新鮮感中失去判斷。

對聽覺和視覺來說,每秒 24 幀的電影就能欺騙眼睛和耳朵,但是虛擬觸摸很難被大腦當真。

觸摸感形成於一片非常複雜的細胞網絡,它可以檢測到不同類型的物理接觸,以告訴你柜子要用多大力度打開,電梯的按鈕要怎樣才能啟動等等,這些信息都需要基於與物品的互動,並將意識源源不斷綜合起來流向大腦。

因此虛擬觸覺就得讓你的手指「接觸」到物體表面,並給你足夠多的信息讓你的大腦相信物體就在那裡。

這個信息就來源於我們每天與真實物體觸摸交互時產生的振動。

我們的手指可以感覺到 1000 赫茲的振動,這讓我們能在觸摸不同虛擬物體時感受到不同的紋理,粗糙的石頭、光滑的紙張、柔軟的毛衣都會產生不同的振動。

這種振動比耳朵聽到的頻率低,但跟聽到音階中的不同聲音一樣,大腦也會將每種材料觸摸感放到特定的頻率組合中,因此只要將振動頻率的混合製造出來,就可以欺騙大腦我們正在「觸摸」這件物體。

▲ Oculus 與 Facebook 共同打造名為 HapticWave 的實驗性裝置,透過不同頻率振動讓使用者手掌感受到不同「觸感」

英國觸覺虛擬體驗初創公司 Tactai 首席科學官 Kuchenbecker 還和她的團隊創建了一個觸摸感覺資料庫,目前已收集了 100 多種感覺。

通過掃描物體,他們不到一分鐘就能收集觸覺的重要特徵數據,並且通過專有算法,將庫中的感覺分配為不同的觸覺對象屬性(HOP),包括表面的柔軟度、紋理、摩擦力、敲擊感等等,甚至基於視覺識別,他們還可以將現有視頻遊戲中的物體轉換出觸摸感,並從他們的資料庫中找到對應的紋理,從而讓用戶體驗到真實觸感。

逼真的虛擬實境系統,應該包括三個本質特性:沉浸性、交互性、想像性。實現了這三點,再結合人體其餘幾種感官,我們就能真正達到自然、真實、無限的虛擬體驗。

▲ 一種名為  FlyJacket 的虛擬可穿戴設備,使用者扭動身軀就能體驗到飛翔的感覺. 圖片來自:EPFL LIS/YOUTUBE

現在有什麼可「摸」的?

只是,目前的硬體都不足以實現全面的虛擬感官。

但匱乏就是一切行為的源動力,各大公司都在不斷嘗試著更多新的可能性。

現在市面上和在研的虛擬觸覺設備主要分為兩類:手持式和穿戴式。

手持式

上文中村則雄發明的設備就屬於手持式,類似的還有微軟 5 月新推出的名為 TORC(Touch hard Controller)的小型實體設備。

它主要通過內部觸摸和力傳感器來檢測移動拇指的位置,其中有兩個執行器,當拇指移動旋轉或按壓物體時,能感受到運動和阻力、紋理和深度,以及一種獨有的順從感:當你按壓對象時,對象表面確實出現了下凹感,這就是一種力的順從感。

這將賦予與目前商業 VR 或 AR 控制器完全不同的高度靈活的體驗。因為這種自然的動感,能讓人們無需切換模式,就能擠壓虛擬對象或者在手中揉捏它們。

例如,當你通過 TORC 抓起虛擬鑰匙時,能夠將鑰匙插入鑰匙孔並轉動開門;當你抓取一個物體,但拇指間的力太小不足以抓握時,TORC 的傳感器就能感應到並讓物體掉落,當你太過激情大力擠壓某樣物體時,畫面可能會提醒你,輕一點。

大部分原型設備都只能模擬出特定的質地、溫度、重量等感覺,但微軟一直在探索如何將現有技術應用到手持式 VR 控制器上,以產生多種觸覺感受。

他們開發的第一款多功能觸覺控制器叫 CLAW,它有一個獨特的機械臂,能將模擬力反饋到用戶的手掌和手指上,食指尖端下方還有個音圈,能產生振動模仿物體表面的結構觸感。

而後推出的 Haptic Wheel 觸覺控制器,能進一步模擬食指對虛擬物體的材料和表面摩擦的觸覺體驗。其中的驅動轉輪,能通過旋轉來模擬指尖和虛擬物體表面的摩擦,當你放紙牌、按按鈕、推動物品時都能有接近真實的觸感。

為了解放人們的雙手,微軟又推出了 Haptic Links,它由幾種類型的連接器組成,可以動態地改變用戶雙手間的力量,能加強用戶與虛擬世界的交互,模擬更大範圍的的摩擦、粘度和肢體伸張。

這些「手持式」虛擬觸摸設備,通常運用的是通過運動、位置和力的作用產生的感覺,而另一種為「穿戴式」設備,則是用溫度、摩擦和壓力產生的觸覺,這可能更貼近我們想像中的,《頭號玩家》的感覺。

穿戴式

穿戴式的「虛擬觸覺」設備大部分集中在手套上,Contact CIEPFL HaptX 這些公司都已經展現過各類方案。

Contact CI 的 VR 體感手套 Maestro,通過內置的馬達刺激真實的肌腱,從而欺騙大腦產生觸感;EPFL 製作出了一種輕型的虛擬實境手套,厚度只有 2 毫米,每根手指重量不到 8 克,讓人們達到更自由的觸感體驗;HaptX 開發了一種基於觸覺的手術手套,能讓外科醫生進行模擬的零風險手術,這將為醫療行業的技能培訓帶來新的面貌。

上個月,索尼也被外媒挖出了「觸覺力反饋手套」專利,人們在戴 VR 設備進入虛擬環境時戴上它,能感受到虛擬實境中的物體形狀、物理紋理,同樣還有手到放置在虛擬對象上的壓力。

而且這項技術不只用在手套上,還適用於帽子、鞋子、衣褲,或者直接嵌入 VR 頭顯。提供觸覺的機制包括壓縮氣體、冷熱元件、震動馬達、液體、甚至相變材料。

那麼我們將可以獲取牽手、擁抱、抽打、射擊、地震等多種體驗,當你在遊戲中中槍,你甚至可以感受到皮膚被驟擊的刺痛感,傷口處迅速縮緊,血液粘稠地大片流出……

另外,正因虛擬觸摸其中振動轉換的原理,穿戴式設備還能夠幫助到聽障、視障人士。

神經科學家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開發了一種帶有 32 個振動電機的背心 VEST,它曾在《西部世界》出現過,人們用它來判斷正在接近的敵人。因為其中的聲音和視覺的信息流都能轉化為皮膚上的振動,因此聽障人士和視障人士都能藉此更好地理解世界。

Eagleman 說道:

當視障人士第一次佩戴有 VEST 技術的腕帶時,他們可以立即分辨出狗吠和嬰兒哭泣之間的區別,煙霧探測器、路上的警笛以及汽車經過的警報的區別。這是大腦適應新的感官輸入源能力的有力證明。

為了實現整個身體的觸感,英國開發團隊 Tesla Studios 還推出過世上首款虛擬實境全身觸控體驗套件,能讓人全面感受虛擬世界的物體大小、形狀、重量、紋理、溫度。

這款名為 Teslasuit 在今年的 CES 上正式亮相,包括一套由夾克和褲子組成的智能紡織兩件式緊身連衣褲,就像第二層皮膚一樣貼在身體上。

它的觸覺技術允許傳輸觸摸,也就是能基於微型計算機控制的微小電脈衝,將感覺從虛擬世界傳到人體,觸達肌肉和神經末梢,讓身體更加敏感和活躍,從而進入一種更深入逼真的高頻體驗。

因為它能以高精度和頻率跟蹤整個身體運動,未來 Teslasuit 將被用於 VR 培訓以及遊戲、娛樂、健身、醫療保健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單從感情上來看,你就可以隨時來場虛擬約會,牽牽小手交個朋友,異地戀情侶也不用柏拉圖戀愛了,你還可以觸摸到逝去的親人的臉龐……

雖然目前消費級的虛擬觸覺產品還未普及,現在一套虛擬設備的價格依然不菲,但將觸覺帶給 VR,對於建立擬真度更高的虛擬世界是不可或缺的。

在神經工程、材料科學的進一步推進,以及 AI、VR、AR 發展越來越快的趨勢下,虛擬觸覺對我們來說越來越重要,這一天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王小波 1996 年發布了一篇文章《蓋茨的緊身衣》,預言 20 年後我們用上 VR 的場景:

雖未完全實現,但也可以看出,美好的想像一直離現實並不遙遠。當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嗅覺在虛擬世界合而為一,我們或許就能擁有另一種無限接近真實的虛擬人生。

只是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在「虛擬觸覺」觸手可及的未來,還是仍處於想像探索階段的現在,一定記得回頭告訴自己:

保持清醒。

題圖來自:紐約時報

相關焦點

  • 萬物皆可二次元,麥當勞推出二次元偶像「開心姐姐」
    首頁 > 業界 > 關鍵詞 > 二次元最新資訊 > 正文 萬物皆可二次元,麥當勞推出二次元偶像「開心姐姐」
  • 「萬物皆有名」鞋帶頭和手錶把兒的正確名稱
    01序言昔者盤古氏開天闢地,其身化為萬物。人無所不至,縱四海之廣闊,天涯之遙遠,感萬物皆有靈,予萬物皆有名。我們在生活中會誤導形形色色的事物,細心觀察的人會發現有的熟悉之物竟然表達不出來合適或者正確的名稱。比如上期「萬物皆有名」中提到的理髮店門口的彩色螺旋燈柱的名稱就是美發轉燈。英語是barber's pole,中文沒有統一名稱,一般叫「美發轉燈」,「髮廊標誌燈」等。
  • 「萬物皆有名」氣眼和襯線,沒聽說過但一定見過之物
    感萬物皆有靈,予萬物皆有名。「萬物皆有名」系列第三期,這回的內容也是生活中目所能及的事物,它們的正確名稱細心的你能回答出來嗎?圖片來源:百度圖片,百家號素材庫,百度網頁截圖參考資料: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百度百科,weblio辭書「萬物皆有名」系列往期文章:
  • 數據新世代,萬物皆可中臺:2020中國數據中臺行業發展簡析
    數據新世代,萬物皆可中臺:2020中國數據中臺行業發展簡析 2020-12-23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萬物皆可supreme什麼梗 萬物皆可supreme什麼意思
    萬物皆可supreme什麼梗最近有網友整理了一段土味視頻合集,原本土的掉渣的視頻,加上了supreme的水印之竟然有一絲絲高大上。一個是時尚界的潮流風向標,一個是土味合集,網友將兩者結合,其實就是想表達一種土到極致也可以潮流的含義。
  • 「璽玥私房菜」萬物皆可酒釀?酒釀元寶蝦了解一下!
    又到了吃火鍋的季節,都說「萬物皆可火鍋」,因為熱乎的骨湯、香麻的紅油鍋底和酸甜的番茄鍋,燙起任何食材都十分美味。前兩天,東北一位用豬蹄、雞爪做創意糖葫蘆的大哥火上熱搜,讓我們看到了「萬物皆可xx」更多的可能性。
  • 《Bloodroots》IGN評測8分:在這位「狼叔」眼裡,萬物皆可成武器
    開發商 Paper Cult 通過出色的劇本打造出一個瘋狂、快節奏且有趣的動作遊戲,雖然機制簡單,卻讓玩家可以不停發掘出意料之外的新玩法。《Bloodroots》採用了與《邁阿密熱線》及《怒猿逃生》相似的設定,這種設定看上去相當簡單粗暴。玩家將扮演狼先生層層闖關,只需一擊即可殺死敵人,但同時也要小心別先被人反殺,因為對方同樣只需要一下即可置你於死地。
  • 萬物皆可爆米花變裝是什麼梗?萬物皆可爆米花變裝出處介紹[多圖]
    萬物皆可爆米花變裝是什麼梗?相信很多用戶都還不知道這個梗的意思,最近這個爆米花也是相當的火,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帶來,萬物皆可爆米花變裝出處介紹。 你們要的爆米花大叔。他來了近日,貴陽爆米花大爺走紅網絡,雖然覺得走紅很意外,但賺得多了,感覺輕鬆了!
  • 酷狗牽手周黑鴨打造清新盛宴,萬物皆可MUSIC掀動跨界風暴
    酷狗音樂在2019年推出了「萬物皆可MUSIC」IP企劃,在繼續強化曲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與各行業大眾知名品牌展開創新性、形式多樣的跨界合作。主題曲定製:一首能聽出食慾的歌在推廣中,酷狗邀請自家人氣唱見葉洛洛擔任「周黑鴨新品不辣系列品鑑官」,為不辣新品創作並演唱主題曲《來握個爪》,還專門拍攝了同名趣味MV,用音樂帶領觀眾一起穿越夢境與現實,探索美食+趣玩的新奇世界。
  • 不用出門就能摸遍萬物,這個「機械手套」幫你實現了 | 愛範兒
    可以模擬「柔性觸感」的機械外骨骼機器人今年 6 月,位於深圳的 Dexta Robotics(岱仕科技,下文簡稱 Dexta)發布了集成動作捕捉和力反饋功能為一體的機械手套——Dexmo 力反饋手套。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手捏橡皮尖叫雞的虛擬體驗中,我們發現在現實世界中明明是在「捏空氣」,指尖卻可以明顯地體會一種「在捏柔軟橡皮」的觸感。這屬於力反饋中的「柔性反饋」。
  • 寶寶愛摸媽媽的neinei?怎麼戒?千萬別忽視背後的「嬰兒心理學」
    【文末有福利,記得看到最後哦】十個寶寶九個愛摸媽媽的胸,這大概是媽媽們甜蜜的煩惱。餵奶的時候寶寶愛摸胸,似乎可以理解。可有些寶寶戒了奶,卻戒不掉「愛摸媽媽胸部」的習慣, 不分場合突然「襲胸」更是讓媽媽們陷入尷尬...
  • 畢竟混飯圈,萬物皆可縮,萬物皆可盤!
    混飯圈,萬物皆可縮寫。 那什麼是縮寫?請閱讀下圖,並回答問題。 目前這套文化已經從80後蔓延到了05後,發展速度之快和覆蓋面之大讓人驚訝。至於為什麼流行起來這樣的文化,度娘也只能皮一下了。
  • 「晴耕雨讀」萬物皆有靈
    萬物皆有靈你喜歡古物嗎?會說話的那種?吉羽老師新書《深夜古董店1:尋瓷之旅》就開啟了一個萬物皆有靈的世界。為歷史懸疑小說又添加了玄幻的色彩,很有意思。吉羽設定的世界裡古物皆有靈氣,會因自身特點化為各種不同的形態,瓷器,玉器,古錢這些都是如此。只有特殊體質的人才能喚醒他們,凡人不過欣賞古物本身而已。這些可以與古物溝通的人有撫陶師(喚瓷靈的),聽泉師(看古錢的),弄玉先生(掌玉器的),鍊金師(玩金銀的),竹木郎君(弄竹木的)等,古物裡的幾大類別都被賦予了靈體。
  • 滷校長|杭州首店,萬物皆可燙,火爆異常
    [糖果]菜品:「摸奶牛肉」個人非常喜歡這個摸奶牛肉,被牛奶淨過之後牛肉再怎麼煮都不會變老了。非常滿足。「火龍果蝦滑」同行的小夥伴,一直在說這個蝦滑的顏色怎麼是紅色的?原來是蝦滑裡面加了火龍果。顏色非常鮮豔,吃起來口感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
  • 【日語實用課堂】「みな」還是「みんな」?日語中「皆」字到底怎麼讀?
    日語中,「皆」可以讀作「みな」也可以讀作「みんな」。那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讀哪個呢?在日語字典裡,這兩種發音都是有的。みんな【皆】被定義為「ミナ」的撥音化。但是在常用漢字表裡,「皆」只有訓讀「みな」和音讀「カイ」這兩種念法。
  • 《Bloodroots》評測:在這位「狼叔」眼裡,萬物皆成武器
    原標題:《Bloodroots》IGN 評測 8 分:在這位「狼叔」眼裡,萬物皆可成武器 本文基於篝火營地與IGN中華地區獨家授權協議,轉載請徵得同意。
  • 「冬至萬物」倒計時2日|神秘而優雅的新BOSS「水神」共工參上!
    蕪湖~距離「冬至萬物」版本活動開啟時間只剩2天啦!之前小貓娘劇透過,在冬至萬物主題活動中,一位來自華夏與水有關的古神,將作為boss與解神者大人見面。在之前的互動活動中,很多解神者大人都猜出了她的身份!沒錯,她就是「水神」共工!
  • 王船山之「惟氣論」
    這裡簡要敘述其「惟氣論」如下:(一)氣為萬物之本原(類似今天的哲學通常講的本體論)王夫之繼承了橫渠先生(即北宋的張載)「太虛即氣」的觀點,認為宇宙天地間也只是一「氣」而已。他說:「太極之名,……太者,極其大有無尚之辭也;極,至也,語道至此而盡也。……兩儀,太極中所具足之陰陽也。
  • 聽說萬物皆可烤,我們想試試!
    「烤」作為最原始的烹飪方式,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食材,萬物皆可烤。萬物皆可烤,烤肉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業態,地上走的、水裡遊的、土裡長的都可作為食材烤成隔壁小孩都饞哭的美味。對於酒拾烤肉來說,無論是五花肉、牛肉、魚肉等肉類食物,還是金針菇、土豆、茄子等蔬菜類食材,都能讓它在烤盤上服服帖帖地迎接高溫炙烤。
  • 果味財經「Star Time」:萬物互聯,物聯網分布式新物語
    果味財經「Star time」168期,果味財經聯合「新銳人氣資產交易平臺AladdinEX」,舉辦主題為「萬物互聯:物聯網分布式新物語」AMA,嘉賓是物聯網區塊鏈巨頭MatchX.io創始人CEO 胡莘。MXC CEO胡莘,畢業於柏林工業大學,從事物聯網和網絡架構行業,獲得CES 2016最佳創新獎,開創LPWAN區塊鏈新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