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琴,進賢優啟學校小學語文老師,從事教育工作24年。陳老師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主動地探究,並在自我探究中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生適時的啟發,讓學生自主從文本中挖掘出細節,培養學生善於發現的眼光;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推敲,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繫,使學生有自己的思考。
「三尺講臺一路芳華,匠心育人馨香自來」是陳老師堅守的教育初心,從教二十多年,她潛心教育教學一線,恪盡職守,淡泊名利,在平凡的崗位踐行著初心和使命,用愛澆灌幼苗,用智慧搭建孩子成長的天梯。她以強烈的事業心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愛戴,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得到了同事的信賴、領導的肯定和社會的好評。
在教學過程中,陳老師會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相接近的學習情境,帶領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情境中,用學生適應的形象化、具身性認知方式,啟動孩子的感知和身體運動,使他們的實際生活經驗能夠在學習中得到不斷的整合與發展。
講解知識點時,陳老師老師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讓學生輕鬆的氛圍下習得語文,在課堂中加強師生互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綻放思維的火花會,讓凝固的課堂場景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為了能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陳老師常常研讀課程標準、研究教材,根據所教班級學情,進行教學反思,展開認真修改和調整,完成教學設計,使之更貼近自己的教學實際,使教學更有效。
在生活中,她堅持業務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專業素養。她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潛心研究教學,扎紮實實進行教研工作,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使自己得到鍛鍊和發展,通過與同仁們分享教學經驗和心得,使自己在交流中不斷提高,在分享中不斷成長。
學生在陳老師的心目中是第一位的。多年的工作告訴她,無論教育教學,唯有將學生放在心上,教師才能真正走近學生。也唯有如此,教師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學習,才能真正使學生親師信道。要想當好一個老師,必須要用心去關愛學生!
張同學是從別的學校轉入陳老師班上的一名同學,這個孩子非常頑皮,不愛上課,也不聽老師的話,平日裡總喜歡破壞一些花花草草,精力非常旺盛,中午不午休,發出一些聲音讓其他孩子也無法入睡……他的這些做法,讓家長和老師都無比頭痛,但無論他們怎麼勸說,張同學只當是耳旁風。
陳老師知道他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就是勁沒有用對地方,怎麼去幫助這個孩子呢?陳老師試著走進他的內心,通過和他談心來打開他的心結,經過多次溝通,陳老師了解到,原來張同學的父母太忙了,平日裡也沒有什麼時間管他,他希望通過這些舉動來吸引家長的注意。
了解到這個原因之後,一方面陳老師在生活中經常關心他、幫助他,利用課餘時間為張同學補習功課,提高學習成績,當他犯錯時,心平氣和地進行心理疏導,幫其認識錯誤的危害。另一方面,陳老師和他的家長進行溝通,告知他們孩子的心理,並呼籲他們多關心孩子,不要苛責孩子,要多一點耐心和寬容,給予他正確引導。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張同學改掉了那些壞毛病,能夠遵守紀律,也能和其他孩子友善相處了,學習也進入了狀態,上課表現得非常的積極,期末檢測還考了87分,不再是以前那個調皮、任性、不懂事的小男孩了。
「桃李不言,有愛便會結果;下自成蹊,有法自然得徑。」在教育工作中,陳老師以愛感染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她用溫潤與韌勁,在育人路上跋涉耕耘,守望學生成長,靜待花開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