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是真正有骨氣之人。
自古以來,如此高風亮節之人不勝枚舉,而開國大將羅瑞卿,便是其中之一。
一、身稟五行正氣,此心如鑑光明
1906年,羅瑞卿出生於四川南充,小時候家境優渥,加之父母重視對他的教育,於是童年時期的羅瑞卿先後就讀於私塾和高級小學。從此,知識的種子悄悄埋在羅瑞卿的心裡,生根發芽。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家庭條件和父母的支持,羅瑞卿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為他後來擁抱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在新思想、新知識的灌輸下,小小的羅瑞卿不僅富有正義感,還有了反抗壓迫,勇於抗爭的意識。
有一次在學校裡,教師無故打罵學生,羅瑞卿看不過去,上前與老師進行理論,據理力爭,最後不得已帶領全校學生停課七天,才最終迫使學校低頭,向被打學生賠禮道歉。
1923年,17歲的羅瑞卿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革命家張瀾創辦的中學。學校裡,在閱讀了《新青年》、《新蜀報》等革命書籍後,他接觸到了前所未知的進步思想,汲取了豐富的先進革命思想,在這些革命思想的影響下,他還參加了抵抗軍閥何光烈的鬥爭。
1927年,羅瑞卿輾轉來到武漢,又再一次成功地考入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由此開始正規的軍事訓練與政治教育。在這期間他曾聆聽了偉人 的演講,而正是這次演講為他打開了革命的大門。
同年7月,由於汪精衛反叛,導致羅瑞卿所在的學校進行改編,革命局勢愈來愈嚴峻。
同時,南昌起義蓄勢待發,羅瑞卿和他的戰友們也準備共赴南昌參加起義。但由於消息被洩露出去,導致此次南昌之行並未成功,羅瑞卿不得已獨自出發去尋找黨組織。
這期間,他又不幸染上風寒,耽誤了十幾日行程。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不懈尋找中,終於和黨組織聯繫上,並順利地加入了我黨。
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929年,正值土地革命時期。23歲的羅瑞卿被派往閩西,擔任閩西紅軍第五十九團參謀長,負責組織建立地方武裝力量。率領部隊先後與偉人、朱德同志配合作戰,成功地平定閩西地區的戰亂。
在他的帶領下,閩西地方武裝力量日益強大,成為我黨不可或缺的後方力量。
同年9月,由於紅四軍進行改編和調整,羅瑞卿調任紅軍二縱隊政治部宣傳科長。由於他個子高,身材消瘦,雙目清明,炯炯有神,站在人群中,總顯得突兀,猶如鶴立雞群般,於是偉人送給他一個"羅長子"的外號。
然而驍勇善戰、戰無不勝的常勝將軍羅瑞卿也曾在鬼門關走一遭。
1931年,時任政委羅瑞卿參加第二次反圍剿戰役,正在敵我雙方戰況異常激烈緊張之際,一顆子彈在羅瑞卿的太陽穴下穿過,破顱而出。
羅瑞卿被緊急送到後方醫院救治,然而被子彈打穿了頭顱,再加上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手術難度非常之大,後勤部甚至已被通知準備棺材。
或許是命不該絕,昏迷數日的羅瑞卿略漸甦醒,奇蹟般的生還了。眾人倍感驚詫,連連稱奇,就連偉人都說:"羅長子是閻王爺點了名不去報到的人。"
1934年,紅軍被迫長徵,當時的羅瑞卿在林彪任軍團長的第一軍團中,任保衛局局長,隨中央紅軍開始長徵。"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當時的條件艱苦卓絕,更要時不時地提防敵人的圍攻,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羅瑞卿先後參加強渡烏江、六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等戰役,最終完成了長徵的使命,在陝北勝利會師。
三、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新中國成立後,羅瑞卿擔任要職。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戰時洗禮,羅瑞卿並沒有被高官厚祿迷失了初心。他為人正直,做事坦蕩。
據說,有人給羅瑞卿將軍送禮,他的態度是"禮退回,人處分。"羅瑞卿雖然身處高位,但從未以權謀私,始終堅守自己的本心,正如歌德說的那樣"始終不渝地忠實於自己和別人,就能具備最偉大才華的最高貴品質"。
據羅瑞卿的夫人郝治平曾回憶道:羅瑞卿將軍一生不欠別人情,別人曾給予他的,他一定會找機會還回去。
一天,羅瑞卿回家向夫人郝治平要錢,說道:"你一角錢,一角錢地給我裝十張票。"
夫人很是奇怪,因為在此之前,羅瑞卿從未向她要過錢,於是問道:"幹什麼用?"
羅瑞卿回答說:"昨天在大會堂開會,人家請我吃茶,我今天要請回去。"這是羅瑞卿一生中唯一一次問夫人要錢,卻是為了回請別人。
在夫人郝治平的眼裡,羅瑞卿將軍記憶力特別好,但卻記不住家中有多少錢。正如司馬光所言:"不寶金玉,而忠信為寶",這就是羅瑞卿將軍的做人準則。
生活中,羅瑞卿秉持信義,工作上,羅瑞卿更是一絲不苟。在他的帶領和管理下,有效地鎮壓了建國初期的反革命運動,為我國的後續建設提供了安全保障。不僅如此,羅瑞卿忠於黨,凡是有利於黨、國家建設的行為方法更是嚴格執行,深入貫徹落實。
1963年,羅瑞卿在了解到"郭興福教學法"有利於全軍建設與發展後,在軍隊中大力推廣。從一月到十月,羅瑞卿先後親自參閱各個部隊的表演示範達十多次,不僅如此,每次演練結束後,羅瑞卿都要發表講話,做出總結。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革命中拋頭顱灑熱血,在祖國建設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且忠於黨和國家的將領,晚年的結局卻是客死他鄉。人生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程,每個階段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未來的伏筆。
四、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云:"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1978年,經批准,羅瑞卿將軍由夫人郝治平陪伴遠赴德國治療腿疾。到了德國後,經過院方專家會診,確認手術各事項後,確定了手術日期。
8月2日手術,中午12點,手術順利結束並且很是成功。
然而,8月3日凌晨2點40分,夫人郝治平接到院方打來的電話,告知羅瑞卿將軍因心肌梗死不幸去世。羅瑞卿將軍終年72歲。
同年8月10日,羅瑞卿將軍的遺體在乘專機運回北京。當日雖然北京大雨傾盆,但鄧小平同志親自接機,只見他神色凝重地站在風雨中,靜靜地望著。
待將軍棺木抬下飛機時,鄧小平同志上前撫摸棺木,悲痛地說道:"在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走了!"在場人員無一不落下眼淚。
然而,這樣一位英雄將領為何會猝死德國?
首先,羅瑞卿將軍沒有及時醫治腿疾。羅將軍是在十年特殊時期負傷,留下了腿疾隱患,但由於當時局勢情況緊張激烈,他無暇顧及自己的傷勢,就此耽擱。
後來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後,羅瑞卿將軍又投入祖國的建設與發展中,忽視了自己的舊疾,直到復發,影響了生活,才不得不進行醫治。
其次,當時德國醫療技術先進。羅瑞卿將軍腿疾復發時,鄧小平同志親自召集專家進行會診,但國內專家表示,當時國內的醫療技術還不具備為羅將軍治療,而當時,放眼世界,德國作為發達國家具備此等醫療設備和技術。
恰巧有德國專家在北京,鄧小平同志特地邀請德國專家來會診,德國專家表示可以醫治,為了萬無一失,還將羅瑞卿將軍的診斷報告傳給德國醫院,且德國方面表示可以醫治,並且治癒率很高。於是羅瑞卿將軍才遠赴德國治療。
最後,羅瑞卿將軍在治療期間忽視了原本的心臟病。
羅瑞卿將軍原來就患有心臟方面的疾病,赴德國治療期間,注意力都放在了羅將軍的腿疾上,忽視了心臟疾病,再加上羅瑞卿將軍身處德國醫院,語言不通,而且根據院方規定不允許家屬陪伴,導致手術後心臟病發作,沒有得到及時醫治,不幸離世,客死異鄉。
羅瑞卿將軍前半生戎馬疆場,浴血奮戰,為抗擊敵人、建立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後半生投身祖國建設,赤膽忠心,鞠躬盡瘁,為祖國的穩定與發展投入畢生精力,然而溘然長逝,著實令人嘆惜!
羅瑞卿將軍正直坦蕩的品格卻為後世所敬仰,"進不失廉,退不失行",如此高的人生境界,也應當是我們後世之輩之楷模,羅瑞卿這一生,不求榮華富貴,但求問心無愧,
"存心光明正大,言論光明正大,行事光明正大,斯之謂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