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關係要好的朋友, 他的女兒兩歲左右還不會講話,吃飯要坐固定的地方,什麼東西都要固定位置,不愛與人對視,看到某些感興趣的東西特別興奮,會尖叫。
例如看到警車、救護車等等,從來不粘人,覺得感情不豐富。家人著急就去了醫院檢查,結果女兒被醫生診斷為輕度自閉症,這個結果給他們一家帶來不小的打擊。
無獨有偶,微信群裡有個叫小梅的女孩也問了類似的問題。小梅是一家兒童融合發展中心的老師,這是一家特殊兒童訓練康復中心,大部分都是自閉症的孩子,而且年齡多是一歲到四歲。
然而工作了一段時間,總感覺不是自己心裡想要的那樣。因為小梅學的幼師專業,以前是一家幼兒園的老師,也接觸過一些心理課程和中醫、學習過一些育兒書籍並對感覺統合有一定了解。
因為這裡大部分孩子都是四歲以下的嬰幼兒,自己讀過關於兒童敏感期的書籍,6歲前孩子的生命成長是由各個敏感期組成的,而3歲前的敏感期,更是幾乎奠定了上幼兒園之後所需的一切能力的基礎。
如果我們充分了解兒童自我形成過程,觀察兒童不同階段的敏感期現象,就能通過理解他們的行為語言,減少成人對兒童世界的不知所帶來的情緒和焦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高質量的陪伴,幫助孩子成長為一有能力的人。非常遺憾的是,家長們對此幾乎沒有太多的重視,更談不上正確的觀念。
所以,中心大部分孩子正是處在各種敏感期出現的階段,但是孩子只要出現了重複的行為,這裡的老師認為孩子這樣就是刻板的行為,「刻板」這個詞時常出現在老師們的嘴裡,這是我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
難道正常的孩子和自閉症的孩子判定的標準不一樣嗎?正常的孩子就叫敏感期,而自閉症的孩子就是刻板行為嗎?
正常的孩子就叫敏感期而自閉症的孩子就是刻板行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大家可以關注惠心千愛的公眾號,裡面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文章。
還有在王臻惠老師的《有能力的愛 感統統合概論》這本書,有一個章節專門針對自閉症的問題做了描述,事實上所謂的自閉,是很深度的感統失調,尤其是觸覺不足。
而實踐中,惠心千愛已經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分別在一個月內到一年內都已經脫離所謂的自閉症。
一般人認為的刻板行為,其實很多都是孩子的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所以長大的時候就以不同的、較強烈的行為動作,反覆的在進行。又因為不被理解,所以一直得不到滿足,所以就持續很久,就變成了自閉症的一個標籤,一個行為現象。
因為這樣孩子其實沒病就是感統不足,所以能夠在年齡很有優勢的期間做足量針對性的訓練就會改善。
小梅在這樣一個中心工作,看到老師所用的方法和理論跟自己的所學、所理解相悖,感到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甚至懷疑自己在這裡工作的意義。
其實小梅可以用正向積極的做法,用別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跟他們聊一聊自己的所學去幫助這些孩子。跟老師們說一說正確的感統觀念、孩子成長的教育理念。
還可以推薦他們關注惠心千愛的公眾號共同學習,可以參加惠心千愛的訓練師課程,這對孩子、對自己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作為惠心千愛的小編,希望大家有正確的感統觀念,別輕易的就給孩子貼上自閉症的標籤。同時,也希望通過我的分享,可以帶動大家用正向的、正確的感統訓練方法跟理論去幫助這些孩子們。
01 該圖片由esudroff在Pixabay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