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自閉症」的標籤

2020-08-27 惠心千愛感統測評中心



我有個關係要好的朋友, 他的女兒兩歲左右還不會講話,吃飯要坐固定的地方,什麼東西都要固定位置,不愛與人對視,看到某些感興趣的東西特別興奮,會尖叫。


例如看到警車、救護車等等,從來不粘人,覺得感情不豐富。家人著急就去了醫院檢查,結果女兒被醫生診斷為輕度自閉症,這個結果給他們一家帶來不小的打擊。


無獨有偶,微信群裡有個叫小梅的女孩也問了類似的問題。小梅是一家兒童融合發展中心的老師,這是一家特殊兒童訓練康復中心,大部分都是自閉症的孩子,而且年齡多是一歲到四歲。


然而工作了一段時間,總感覺不是自己心裡想要的那樣。因為小梅學的幼師專業,以前是一家幼兒園的老師,也接觸過一些心理課程和中醫、學習過一些育兒書籍並對感覺統合有一定了解。


因為這裡大部分孩子都是四歲以下的嬰幼兒,自己讀過關於兒童敏感期的書籍,6歲前孩子的生命成長是由各個敏感期組成的,而3歲前的敏感期,更是幾乎奠定了上幼兒園之後所需的一切能力的基礎。


如果我們充分了解兒童自我形成過程,觀察兒童不同階段的敏感期現象,就能通過理解他們的行為語言,減少成人對兒童世界的不知所帶來的情緒和焦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高質量的陪伴,幫助孩子成長為一有能力的人。非常遺憾的是,家長們對此幾乎沒有太多的重視,更談不上正確的觀念。


所以,中心大部分孩子正是處在各種敏感期出現的階段,但是孩子只要出現了重複的行為,這裡的老師認為孩子這樣就是刻板的行為,「刻板」這個詞時常出現在老師們的嘴裡,這是我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


難道正常的孩子和自閉症的孩子判定的標準不一樣嗎?正常的孩子就叫敏感期,而自閉症的孩子就是刻板行為嗎?


正常的孩子就叫敏感期而自閉症的孩子就是刻板行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大家可以關注惠心千愛的公眾號,裡面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文章。


還有在王臻惠老師的《有能力的愛 感統統合概論》這本書,有一個章節專門針對自閉症的問題做了描述,事實上所謂的自閉,是很深度的感統失調,尤其是觸覺不足。


而實踐中,惠心千愛已經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分別在一個月內到一年內都已經脫離所謂的自閉症。


一般人認為的刻板行為,其實很多都是孩子的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所以長大的時候就以不同的、較強烈的行為動作,反覆的在進行。又因為不被理解,所以一直得不到滿足,所以就持續很久,就變成了自閉症的一個標籤,一個行為現象。


因為這樣孩子其實沒病就是感統不足,所以能夠在年齡很有優勢的期間做足量針對性的訓練就會改善。


小梅在這樣一個中心工作,看到老師所用的方法和理論跟自己的所學、所理解相悖,感到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甚至懷疑自己在這裡工作的意義。


其實小梅可以用正向積極的做法,用別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跟他們聊一聊自己的所學去幫助這些孩子。跟老師們說一說正確的感統觀念、孩子成長的教育理念。


還可以推薦他們關注惠心千愛的公眾號共同學習,可以參加惠心千愛的訓練師課程這對孩子、對自己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作為惠心千愛的小編,希望大家有正確的感統觀念,別輕易的就給孩子貼上自閉症的標籤。同時,也希望通過我的分享,可以帶動大家用正向的、正確的感統訓練方法跟理論去幫助這些孩子們。


01 該圖片由esudroff在Pixabay上發布

相關焦點

  • 職場中,不要養成輕易給人貼標籤的習慣—拒絕標籤,做真正的自己
    那為什麼說不要養成輕易給別人貼標籤的習慣,除了會有標籤"第一印象效應"以外,對於貼標籤的人和被貼標籤的人都會產生影響。再比如,大夏天一男生撐傘便被標籤為"娘炮",於是有人就會說:"一男孩子撐什麼傘,多娘,跟女孩子一樣"。或許別人是因為皮膚過敏或者其他問題,迫於無奈才撐起了傘。  有時候,你所看到的那一面並非是全部,所以,不要輕易對他人貼標籤。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籤,小孩偷錢,家長要正確教育
    聽了孩子的回答,媽媽哭了,哭的很傷心。那時候,我不知道媽媽為什麼哭,直到長大後才明白,一個多麼好的孩子,可是大家都以為孩子是個賊。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孩子偷錢,不要先忙著指責!我認可,不管什麼原因,偷是不對的,可是,一個孩子,在孩子的眼裡,「偷」這個概念並不明確,也許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偷」。發現了問題,先讓自己平靜下來,作為父母,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丟人,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碰到很多的問題。
  • 孩子不說話不哭不鬧就是自閉症嗎?可不能這麼輕易下結論,圖為證
    我的老師告訴我,一定要了解「譜系」這個詞,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自閉症」的標籤,鑑定自閉症沒那麼簡單,有時候很難用生理指標來診斷他,所以醫學上引入了自閉症譜系障礙這個概念,根據典型自閉症的核心症狀(三大核心行為)進行擴展定義的廣泛意義上的自閉症,既包括了典型自閉症,也包括了不典型自閉症,又包括了自閉症邊緣、自閉症疑似、自閉症傾向、發育遲緩等症狀。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是不是每個家長見到孩子做了錯事,都會批評孩子幾句呢?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但在批評時,家長要適可而止,不能隨隨便便地給孩子貼上標籤,「貶低」孩子。一旦孩子被家長無意中的標籤擊中,可能就會翻不了身,讓自己成長為家長不希望長成的樣子。若是時光能夠返回,家長肯定會後悔不已的,亂貼標籤,的確很難讓孩子優秀。
  • 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就是限制了孩子的未來
    據國外的調查資料顯示,經常遭貶斥的孩子智力和心理發展比經常受體罰的孩子更為低下。為什麼這樣做會有那麼大的害處呢?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標籤效應」,意思就是說,對人的看法就像給人貼一個標籤一樣,迫使此人以後做出與標籤相符的行為。
  • 【親子】你不了解我的一切,憑什麼給我貼上」熊孩子「的標籤?
    旁邊的乘客看不下去了,紛紛說,「你怎麼帶孩子的,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 我一邊揉肚子一邊觀察孩子,孩子還是面無表情,我確定這是一次無意識的暴力襲擊,孩子有可能是自閉症,行為不受大腦支配控制。 孩子媽媽已經內疚的快哭出來了,我擺擺手說不要緊,然後低聲問:「孩子是自閉症嗎?」
  • 不要給孩子青春期對異性的情感輕率地貼上「早戀」的標籤
    不要輕易貼標籤孩子就是在這個階段追求感心理獨立的滿足和成就感,家長要給孩子展露自己內心的機會。如果沒有,他就需要在外面去找。專制型家長的特點往往是對孩子要求高、高期待,往往是把自己的願望都轉嫁給了孩子,而不太關注孩子內心的需求。由於孩子缺少機會和時間,沒有空間說自己的心裡話,那他心裡壓抑的東西就得找人說,他有可能就去找女孩或男孩說,在現實中找不著,就上網上找了。
  • 不要給孩子貼「內向」的標籤,我的孩子內向,但話很多
    結果我兒子說:我不要,就一個畫板,我不喜歡。爸爸能看的出來他很想要,就在他面前慫恿他上去,表哥也讓他上去,結果他就跑到別處去了,他的小表妹是個外向的小女孩,直接跑上去領了一套回來了。是啊,他確實是內向的孩子,在家裡、熟悉的人面前滔滔不絕,在陌生人或者陌生的環境下他會很害羞。其實,內向的孩子並不說不愛講話,也不會缺少朋友,所以內向孩子的媽媽們不要很焦慮,只是他們比較謹慎。
  • 調皮就是多動症、成績差是感統失調、內向是自閉症?出版社心理學編輯:別亂貼標籤
    「你的孩子怎麼那麼皮,去查查多動症吧!」「孩子這是感統失調啊,得治!」彭呈軍介紹,現在不少孩子因為在學校裡很吵鬧、比較調皮,注意力不集中,有些老師出於善意,建議家長帶去醫院做多動症的測試,但在他看來,「多動症的判斷不能那麼武斷,需要心理測量專業的量表、原則和實踐做法,絕非老師簡單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多動症,這對孩子的心理是有影響的」。
  • 莫給孩子套上「枷鎖」的標籤
    媽媽或許並不明白,她一再強調的「膽小」,就像標籤,留在了孩子的心裡,時時提醒著他的膽怯。而孩子,可能就真的如媽媽所數落的,越來越膽小。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 孩子智力發展指數低咋辦?家長別急於否定孩子,貼上「弱智」標籤
    明明兒子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都健健康康的,自己和丈夫也都是高學歷人士,兒子怎麼會在智力發育上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呢?即便從智力篩查的角度來看處於邊緣水平,但這種測試只是數據上的一種測試,只能作為參考。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千萬別給孩子貼上「弱智」標籤。
  • 孩子吃啥啥不夠,幹啥啥不行?大多數家長給孩子貼錯了標籤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會有意無意的給孩子貼上「笨小孩」,「皮孩子」,「不懂事」,「暴躁」等類似的「負面標籤」。而這些標籤無形中就會成為一把「尺子」,成為孩子丈量自己的「標準」,有意無意的就會向」標籤「看齊,最終孩子成為了我們最討厭的樣子。
  • 如何正確辨別自閉症?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之前有一位家長就詢問過小編這個問題,我家孩子怎麼沒有語言,叫名也不應人,都是獨自自個玩,小編老師,我家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閉症呀。當然可能這些情況的出現,是有一定的自閉症傾向的,但是是不是自閉症,也並不是隨便就能夠下定義的,這樣會很容易給孩子貼上標籤。
  • 父母要避免給孩子貼"標籤",一旦貼上,就可能再也"揭"不掉了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無意識的給孩子貼上&34;,雖然這些&34; 在家長眼中只是自己那麼隨口一說,自己根本沒有在意。可孩子的思想是非常單純的,就是以為自己在父母眼中是&34;所說的人,長期如此就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心理負擔,假如孩子得不到父母正確的解釋時,那麼孩子就會逐漸成為標籤所說的人。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為什麼怎麼教都教不會……」孩子就這樣被兇哭了,姐夫跑過來解釋到:「這孩子不知道怎麼長的,越大越不愛說話,看到人也不會叫,教也教不會。」我趕緊安慰到:「孩子的成長急不得,他是會變的,小時候不愛說話的長大變得愛說了,小時候調皮的長大變得很懂事,都是正常的,不要兇孩子。」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給孩子貼標籤:引發"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這一行為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常把對孩子的某種評語固定下來,掛在嘴邊,說得就像這是孩子的"特徵"或者"天性"。孩子被下某種結論,就像是一種商品被貼上了標籤。"貼標籤"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我們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並且急迫地用它來糾正孩子的行為,這會使孩子產生負面的心理暗示。孩子收到負面評價,其實沒有在考慮要不要改正的問題,而是首先感到自責、委屈和驚慌。他一旦相信了這個"標籤",就會啟動"確認偏誤"的心理機制。
  • 如何幫助孩子撕掉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籤?
    人們都討厭別人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比如:膽小、吝嗇、不積極、好鬥、不安分等等。但是人們經常在無意間給自己貼上了負面的標籤,比如:我真不會、我好害怕、我不想動等等。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見的一些自我束縛的負面標籤有:膽小害怕、不敢嘗試、懶散不想動、學習能力差、動手能力差、太難了不會做等等。
  • 自閉症孩子到底該不該辦理殘疾證?又該如何辦?
    在孩子確診自閉症後,家長們除了到處尋找合適的機構為孩子安排乾預治療外,還有一件事情會讓家長們煩惱——那就是到底該不該為自閉症孩子辦理殘疾證?有的家長擔心幫孩子辦理殘疾證後就等於為孩子貼上了一輩子的標籤,有的家長則擔心自閉症孩子所需要的幹預費用不低,若沒有殘疾證,許多幹預治療的課程就無法報銷,如此一來經濟狀況就雪上加霜。所以,到底辦不辦殘疾證呢?
  • 孩子看著像自閉症,又不像,怎麼辦?
    2020年的「世界自閉症日」過去了,前段時間在網絡上高頻出現的詞彙,「孤獨」、「自閉」、「星星的孩子 」......早已被淹沒無蹤。但作為一名兒童教育工作者,作為經常在家長專訪時聽到對方提及孩子曾被診斷為自閉症的新媒體小編,我依然意難平。
  • 到底給不給我的自閉症孩子辦理「殘疾證」?
    ,還有一件事情會讓家長們糾結、煩惱——那就是到底給不給自閉症孩子辦理「殘疾證」?我們都知道,如果孩子在醫生被確診為自閉症,按相關政策是有經濟補助的,也算是雪中送炭。有的家長擔心幫孩子辦理殘疾證後就等於為孩子貼上了一輩子的標籤,有的家長則擔心自閉症孩子所需要的幹預費用不低,若沒有殘疾證,許多幹預治療的課程就無法報銷,如此一來經濟狀況就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