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雖然有學問,但是寫信或贈詩給對方時都非常自謙。比如稱呼自己是鄙人,稱呼妻子為賤內,稱呼兒子為犬子,等等。而對其他人都很尊敬,稱呼上也有變化,比如稱呼對方的父母為令尊和令堂,稱呼對方的兒女為令郎、令愛等等。
所以很多詩歌中作者也自稱野老、醉翁、老朽、老拙等等,唐代就有一位高才,也是如此謙虛。下面介紹王維的一首五言古詩,開篇就胸襟開闊,最後兩句更令人欽佩。
獻始興公(時拜右拾遺)
唐代:王維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嶇見王侯。
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
任智誠則短,守任固其優。
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
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
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
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是盛唐時期的大才子。他20歲就中了進士,詩書畫、音樂樣樣精通。仕途初期一路順風,可是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於開元22年底為中書令,擢王維為右拾遺。次年,張九齡封始興伯,這首詩當作於此時。
詩的大意是:寧可棲隱於荒山野林,寧可飲取山溪澗流,也不願為一己之私而貪圖膏梁,甚至卑躬屈節地去拜謁王侯。匹夫節操本來鄙陋,卻粗衣短褐、甘願到白頭。雖然才疏學淺,但固守仁義卻是自己的優點。
聽說您是君子,任用賢才不畏親與仇;決不賣官鬻爵,事事都為百姓籌謀。賤子我跪席來陳情,是否能作為您的門下隨從?感奮世有公論,偏私庇曲非我求。
王維剛開始被貶時,思想上有些疙瘩,經常悶悶不樂,愁緒重重。但摩詰畢竟從小受到信佛的母親影響,懂得了人生坎坷其實也是一種磨練,慢慢地就開始看淡。他本打算先在濟州安心地工作一段時間,以後不行就回家務農。可是3年後,宰相張九齡就要將他提拔到京城重用。
幸福來得有點太快!王維又驚又喜,他首先表示,寧可隱居山林、保全清節,也不願為了功名富貴而「崎嶇見王侯」,同時更表現出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張九齡無私地提拔他,王維出仕也是出於至公,又顯示了王維超然的處世態度。鍾惺在《唐詩歸》中評此詩云:「不讀此等詩,不知右丞胸中有激烈悲憤處。」
前兩句先表達自己的態度,「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也不貪慕別人的富貴。食粱肉,指富貴的生活;崎嶇,形容謁見王侯之艱難。
「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詩人自稱鄙人,卻志節高尚;雖然粗布短衣、穿戴樸實,但不顯粗俗,腹有詩書氣自華。他還表揚自己「守任固其優」,極具松竹之氣節。
接下來委婉地表達了詩人的崇敬之情,「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側聞,表示曾有所聞的謙詞。大君子,指行仁政的儒家領導人物,此指張九齡。讎(chóu),同仇;公器,指官爵。詩人高度讚揚了張九齡的大公無私,以及為國鞠躬盡瘁的高尚品格。
最後詩人說,「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同否)。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賤子,自謙詞,代作者自己;帳下,部下。)王維對張九齡的提攜之恩深表感謝,決定竭盡全力地報效祖國。只可惜後來唐玄宗被李林甫等人迷惑,將張九齡罷相,王維也感到仕途險惡,從此便消極應對,後來就逐漸地信佛參禪,不問朝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