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相對於律詩要靈活多變,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看似篇幅短小,其實因為要講究起承轉合,還要注意謀篇布局,以及鍊字造句。
有時為了顯得更加含蓄委婉,還需要採用各種修辭手法,並添加一些傳說典故等等。所以一首流傳久遠的絕句,其實更需要深入細緻的觀察,以及紮實的詩詞功底。
盛唐詩壇人才濟濟,但是善於寫絕句的並不多。王昌齡是公認的七絕聖手,高適與岑參雖然也是邊塞詩人,卻更擅長古體詩。
另一位絕句高手自然就是王維,而李白則對長篇古詩與絕句都在行;杜甫則是多面手,幾乎各種題材都拿手,不過詩聖的最強項應該還是律詩。
到了中唐,白居易也非常喜歡寫長篇,而劉禹錫則更喜歡短小精悍的絕句。劉禹錫的代表作有哲理詩、酬和詩和懷古詩,還有一些改編於民歌題材的作品。他在貶謫期間經常與白居易詩書往來,而另一位與劉禹錫交往密切的詩人就是令狐楚。
令狐楚,字殼士,唐朝宰相、文學家。他才思俊麗,尤善四六駢文,李商隱就曾拜他為師,學習駢文的寫作。令狐楚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
有一次皇帝派他到東都洛陽當差,臨走前他感慨自己無暇觀賞家中盛開的牡丹花,於是即興寫了一首《赴東都別牡丹》: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上馬出門回首望,何時更得到京華。
估計是令狐楚對自己的這首詩還比較滿意,於是就將其寄給劉禹錫。劉禹錫讀完後,非常理解對方為國盡力、工作繁忙,不僅無法照顧一家老小,而且連欣賞牡丹花的時間都沒有。
不過劉禹錫更感慨自己的遭遇,於是就回了一封信,並附上自己的一首和詩。下面介紹劉禹錫的一首七絕,開篇看似平淡無味,最後兩句卻令人拍案稱奇。
和令狐相公別牡丹
唐代:劉禹錫
平章宅裡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令狐楚於大和元年三月,以檢校兵部尚書的身份出守東都。首句中的平章,指宰相,唐時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為宰相,稱為同平章事。令狐楚曾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故有此稱。
前兩句以敘事為主,表達出詩人對令狐楚無福欣賞花開的遺憾,一個「臨」字,彰顯出任務緊急,不得有絲毫的耽誤,也間接地表達出對他忠於國事的讚美之情。
接下來的兩句富有理趣,大意是說,不要以為長安到洛陽算不了什麼遠別,其實出京城的東門就好像到了天涯。兩京,指西京長安、東都洛照;春明門,唐時長安外城東面三門之一。
劉禹錫從另一角度立意,渲染出離開朝堂中心的悵惘之情,比令狐楚的「何時更得到京華」,更顯含蓄蘊藉。
縱覽劉禹錫的這首絕句,語言樸實,毫無雕琢,卻耐人尋味。前兩句看是很平淡,卻為後文打下鋪墊。詩人深刻地認識到,長安與洛陽雖然並非遠隔天涯,但是其象徵意義卻不一般。
所以他更加尖銳地指出,只要出了「春明門」,就代表著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也就被邊緣化了。
所以引申開來理解,就會發現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意深遠,也不得不為之拍案稱奇。有時候近與遠、親與疏、信任和猜忌都是相對的,就像俗話所說,只是隔了一層窗戶紙,彼此間心照不宣,卻各自為退路做好準備。誰準備充分,誰就可能在以後的角逐中佔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