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社會思想意識的主要特點

2021-01-08 南方新聞網

  中國政研會課題組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前我國社會思想意識的主要特點有如下幾方面:

  1、馬克思主義一元化的指導思想與多樣化的社會思想意識並存。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絕不能搞多元化,這是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得出的一條基本經驗。同時,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許多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應運而生,人們的價值選擇、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樣,一些非馬克思主義、非社會主義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也在滋長、滲透,社會思想意識呈現出紛繁複雜的發展態勢。應當承認,一元化的指導思想與多樣化的社會思想意識並存,是一種既成事實。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並不否定社會思想意識的多樣化發展趨勢,關鍵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去引領、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想意識。

  2、獲取物質利益的追求與實現多種人生價值的願望並存。當今社會,人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趨利性明顯增強,利益觀念不斷強化,已成為社會思想意識變化的一個重要特點。通過合法經營、誠實勞動,追求相應的物質回報,提高生活水平,成為人們的正常要求。物質利益的大小成為決定人們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局限於物質利益的滿足,實現自我價值的願望日益強烈,精神需求的層次逐漸提高。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願望相互滲透、相互貫穿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

  3、道德觀念的進步與道德行為的失範並存。市場經濟的發展,催生了一些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同時,在新舊體制轉軌的過程中,道德標準的多元化與人們行為的趨利性,容易造成人們道德行為的失範。由於制度缺陷和人們自律意識不足,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自身弱點日益顯現出來,引發了人們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

  4、個體自主意識的強化與群體歸屬感的弱化並存。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使每個人都成為相對獨立的主體,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和選擇性日趨提高,自主意識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們適應社會的要求,進行自我設計,追求自我發展。同時,人們由「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階層分化不斷加深,在社會變革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無主管單位的人和游離於社會管理體制之外的人逐漸增多。這使得人們在利益訴求和精神家園上找不到或缺乏群體歸屬感。個體自主意識的強化與群體歸屬感的弱化相互作用,將會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存在。

  5、傳統思想觀念和現代思想觀念相互交融。傳統思想觀念中既有剛健自強、艱苦樸素、孝親敬老等積極的內容,也有安於現狀、固步自封、不重效率等消極的一面,對今天人們的現實生活仍然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同時,現代思想觀念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也發揮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現代思想觀念中既有反映社會實踐特徵、體現時代要求的平等、自由、民主、科學、法治等積極內容,也有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東西。

  6、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激蕩。中國的本土文化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作為民族文化核心和靈魂的民族精神,是推動民族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中。同時,對外開放的擴大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傳播手段的興起,使得外來文化在我國傳播的速度、廣度、深度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大,並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不小的影響。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與腐朽文化相互激蕩,相互碰撞,使人們的思想意識變得複雜多樣。

  7、貧富分化的加劇與社會公正的訴求相互交織。近年來,我國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使得不少群眾有強烈的不公平感和挫折感,產生了不滿情緒。同時,對公平正義的呼喚成為社會的共同心聲。(林陽摘自《政工研究動態》2006年第15期。)

  (編輯:林湄)

相關焦點

  • 馬潤凡:當前我國官本位意識的危害及其治理
    摘要:當前,在觀念認同的依賴、現實利益的驅動、制度問題的促生和監督軟化的助長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官本位意識得以慣性生存並頑固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關鍵詞:官本位意識;影響與危害;價值取向;權力制約;有效治理官本位意識在中國延續數千年,至今也沒有消失。近幾年來,官本位意識在我國有所滋長,"正向社會各個領域蔓延",對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的良性運行和正常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和危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下,深入分析當前我國官本位意識的危害,探究治理官本位意識的多維路徑,顯得尤為必要。
  • 學派|論當前我國地方學研究特點與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興盛,地方學研究逐漸繁榮,相關討論在進入新世紀以後愈加豐富。與以往相比,當前的地方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提出了以本省全稱或簡稱命名的地方學名詞。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黨的八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判斷是準確的,確定的路線方針設想是具有創造性意義的,標誌著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把握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和高度。但在實踐中由於受到左的思想影響,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提出的路線、方針政策未能夠堅持下來。黨的九大、十大、十一大均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錯誤判斷以至於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造成嚴重曲折。
  • 論當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專業社會工作不斷走向成熟,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裡還需要政府和社會投入更大的努力。其中最主要的任務一是要加強專業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二是要加強專業社會工作的能力建設。在過去十年裡,不少研究者已經從各個角度提出了加強我國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本文擬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就我國專業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的含義、意義,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和任務等方面做出分析。
  •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特點與基本態勢
    近一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十分複雜。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甦艱難曲折而又充滿了變數。從國內看,雖然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有利於發展的條件也很多,但面臨的矛盾也不少。如何充分估計形勢的複雜性和嚴峻性,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準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門成立課題組,對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特點與基本態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 當前我國道德話語權的影響因子
    「市場經濟道德」和「傳統道德」的認同率幾乎平分秋色,只差1個百分點,都是社會主流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共產主義道德」成為多數傳媒從業者的首選,這一方面表明共產主義道德作為一種理想在社會生活中還有較強的感召力,另一方面也彰顯了傳媒從業者擔當思想道德傳播者的職業道德意識。
  • 當前我國學前教育目標有哪些特點?
    01 將全面發展定位為各年齡階段教育的目標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也經歷了從重視開發兒童智力轉向重視全面發展的歷程。當前世界各國也把兒童全面和諧發展作為學前教育的目標。《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兒童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這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 我國社會結構變遷呈現新特點
    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技術發展是推動我國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層原因,而人口遷移流動、就業和居住形式的變化則是推動社會結構變遷的直接原因。正是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和由此帶來的就業形式、居住形式、家庭類型、價值觀念的變化,使得我國的社會結構變遷與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結構變遷相比,具有自身的特點,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這種特點更加明顯。
  • 當前我國社會治理的難點熱點問題與應對思路
    社會治理是當前和今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挑戰。地方政府決策諮詢系統直接接觸和影響社會治理政策和實踐,是反映社會治理理念進展與現實問題的有效渠道。
  • 黃明理:當前我國意識形態文化安全現狀探究
    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思想意識日益活躍,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思想的多元、多樣、多變特徵更加明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價值觀的主導作用,使主流意識形態遭遇沖擊和淡化。
  • 任理軒:正確認識和有效解決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而隨著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評判標準的深刻變化和民主意識、法制意識、權利意識、公平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對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造成的壓力感受更明顯,對儘快解決這些問題、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強烈。因此,我國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凸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發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現象。
  • 當前我國社會領域的結構性特徵
    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如果不積極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減損,我國不但會失去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還有可能喪失在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中的機遇  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既要促進低收入群體向更高收入等級轉移,又要儘量減少中等收入群體向更低收入等級下降  社會結構是由各種社會政策長時間作用的歷史性結果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論述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同時,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 當前農民思想觀念變化與引導
    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快速變革的社會現實面前,各種社會思潮的激蕩在所難免,歷史與現實、傳統與創新等的碰撞使一些農民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變化 農民思想觀念變化是當前農村社會形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村人口變化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等因素決定的。
  • 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哲學社會科學可以也應該大有作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 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現狀、特點及預防
    >2008-06-22 08:53:32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於風衛   青少年犯罪問題在當前社會中日益突出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基本依據,是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變化的科學認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觀點。 一、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 理解社會主要矛盾,首先要理解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的關係,從社會基本矛盾出發來理解社會主要矛盾。
  • 當前農村社會治理面臨哪些新問題
    【關鍵詞】農村  社會治理  村民自治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完善加強,我國農村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是與此同時,由於農村社會結構、農業經營體系以及農民思想觀念等的變化,農村社會治理也面臨著挑戰,尤其是新老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農村健康發展的難題。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
    【學原文悟原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及其影響。之所以如此強調,是由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它對黨和國家工作會提出許多新要求。
  • 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什麼
    7月26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不僅為我們指明了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而且也指明了把握這一特徵的方式方法,他指出:「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