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研會課題組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前我國社會思想意識的主要特點有如下幾方面:
1、馬克思主義一元化的指導思想與多樣化的社會思想意識並存。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絕不能搞多元化,這是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得出的一條基本經驗。同時,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許多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應運而生,人們的價值選擇、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樣,一些非馬克思主義、非社會主義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也在滋長、滲透,社會思想意識呈現出紛繁複雜的發展態勢。應當承認,一元化的指導思想與多樣化的社會思想意識並存,是一種既成事實。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並不否定社會思想意識的多樣化發展趨勢,關鍵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去引領、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想意識。
2、獲取物質利益的追求與實現多種人生價值的願望並存。當今社會,人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趨利性明顯增強,利益觀念不斷強化,已成為社會思想意識變化的一個重要特點。通過合法經營、誠實勞動,追求相應的物質回報,提高生活水平,成為人們的正常要求。物質利益的大小成為決定人們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局限於物質利益的滿足,實現自我價值的願望日益強烈,精神需求的層次逐漸提高。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願望相互滲透、相互貫穿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
3、道德觀念的進步與道德行為的失範並存。市場經濟的發展,催生了一些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同時,在新舊體制轉軌的過程中,道德標準的多元化與人們行為的趨利性,容易造成人們道德行為的失範。由於制度缺陷和人們自律意識不足,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自身弱點日益顯現出來,引發了人們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
4、個體自主意識的強化與群體歸屬感的弱化並存。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使每個人都成為相對獨立的主體,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和選擇性日趨提高,自主意識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們適應社會的要求,進行自我設計,追求自我發展。同時,人們由「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階層分化不斷加深,在社會變革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無主管單位的人和游離於社會管理體制之外的人逐漸增多。這使得人們在利益訴求和精神家園上找不到或缺乏群體歸屬感。個體自主意識的強化與群體歸屬感的弱化相互作用,將會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存在。
5、傳統思想觀念和現代思想觀念相互交融。傳統思想觀念中既有剛健自強、艱苦樸素、孝親敬老等積極的內容,也有安於現狀、固步自封、不重效率等消極的一面,對今天人們的現實生活仍然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同時,現代思想觀念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也發揮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現代思想觀念中既有反映社會實踐特徵、體現時代要求的平等、自由、民主、科學、法治等積極內容,也有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東西。
6、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激蕩。中國的本土文化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作為民族文化核心和靈魂的民族精神,是推動民族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中。同時,對外開放的擴大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傳播手段的興起,使得外來文化在我國傳播的速度、廣度、深度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大,並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不小的影響。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與腐朽文化相互激蕩,相互碰撞,使人們的思想意識變得複雜多樣。
7、貧富分化的加劇與社會公正的訴求相互交織。近年來,我國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使得不少群眾有強烈的不公平感和挫折感,產生了不滿情緒。同時,對公平正義的呼喚成為社會的共同心聲。(林陽摘自《政工研究動態》2006年第15期。)
(編輯: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