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社會領域的結構性特徵

2020-12-27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楊宜勇 顧嚴 萬海遠 魏義方

  閱讀提要

  今天,經濟結構性問題研究比較充分,但是社會結構性問題還剛剛開題

  儘可能地調整不合理的社會結構,也要學會利用好社會政策等工具

  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如果不積極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減損,我國不但會失去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還有可能喪失在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中的機遇

  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既要促進低收入群體向更高收入等級轉移,又要儘量減少中等收入群體向更低收入等級下降

  社會結構是由各種社會政策長時間作用的歷史性結果,是一種「慢變量」或者是基礎性變量,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是無法調節的。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在特別強調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只著重調經濟結構,只擅長利用經濟政策工具,而是要同時儘可能地調整不合理的社會結構,也要學會利用好社會政策等工具。

  我國人口轉變呈現出新的趨勢,給經濟運行各個環節和各主要方面帶來深遠影響

  人口老齡化影響潛在經濟增長率:勞動力傳導機制失效。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了10.3%,進入國際公認的老年型社會。今後四十年,老齡化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到2050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37%左右,老年人口規模達到4.4億左右。

  與此同時,少子高齡化趨勢日益顯著。2000~2012年,我國0~14歲少兒人口比重由22.9%快速下降到16.6%,少子和無子家庭顯著增多,已經成為中度少子化社會。與少子化相伴隨的是日益臨近的高齡化。2010年,我國80歲以上高齡老人約為1700萬人,佔老年人口的9.8%;2020年增長到2700萬人,佔老年人口的11.7%,並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在我國人口達到峰值以前,勞動年齡人口已先行達到峰值水平。2012年我國15~59歲人口第一次出現絕對減少,比上年下降345萬人。在勞動年齡人口中,青壯年勞動力減少的趨勢更加明顯。在現行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年齡人口將持續減少,2030年後下降和老齡化的趨勢會進一步加速。

  當前,我國人口轉變呈現出新的趨勢,給經濟運行各個環節和各主要方面帶來深遠影響。

  一是勞動力供給減少,潛在經濟增長率面臨下行壓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有效降低了人口撫養比,勞動力總量的潛在優勢不斷轉化為經濟增長的現實動力,有力支撐了我國躍居「世界工廠」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地位。然而,政策帶來的紅利在積累釋放了三十多年以後,正趨於弱化和消逝。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研究表明,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水平有可能從目前的9%下降至7%左右,其中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勞動力持續減少對我國經濟下行帶來的負面衝擊。

  二是人口老齡化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而影響國際分工地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勞動力個體的生產率呈先增後降的發展態勢,一般在40多歲時達到峰值,此後會明顯下降。經濟增長研究顯示,人口和勞動力的老齡化,會加重社會負擔,影響社會活力,明顯弱化全社會的創新創造能力。這表明,人口結構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減少,會造成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如果不積極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減損,我國不但會失去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還有可能喪失在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中的機遇。

  三是人口結構變動顯著影響消費需求,也蘊藏著房地產市場風險。生命周期理論表明,隨著老齡化的發展,居民儲蓄率的變化也呈先增後降的倒U型路徑,在進入中老年階段後,人的儲蓄率會降低,消費支出佔比會提升。然而,由於退休金替代率的下降速度更快,絕對消費支出水平往往會出現下降。與青年型社會相比,老年型社會的總消費規模反而更低。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老齡化與家庭結構小型化相伴隨,短期內因家庭總數增加而刺激住房需求、推升泡沫;而從中長期看,人口減少最終會導致住房需求下降,出現房地產泡沫破裂風險。

[責任編輯:康慧珍]

2

1

相關焦點

  • 當前的改革實質是全面深化結構性改革
    作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劉尚希  我國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包括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區域城鄉結構等等。結構性問題從來都是整體性問題,事關國家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發展的新動力。
  • 劉尚希:當前的改革實質是全面深化結構性改革
    周喜悅作圖 我國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包括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區域城鄉結構等等。結構性問題從來都是整體性問題,事關國家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發展的新動力。 當前我國結構變遷進入一個深層次狀態,發展的整體性特徵越來越明顯 結構性改革需要一種整體性思維,針對整體狀況推進改革。借用中醫學理念,就是基於整體、個性的辨證施治。
  • 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什麼
    7月26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不僅為我們指明了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而且也指明了把握這一特徵的方式方法,他指出:「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
  •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徵、判斷與思考
    一、當前經濟運行 的主要特徵 當前經濟運行較為疲軟,微觀主體面臨的困難較多,資金鍊仍較緊張,信心不足,部分企業存在退出壓力。物價受供給側衝擊出現上漲,制約了貨幣政策的空間。明年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需要未雨綢繆提前為此做好政策儲備。
  •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和2019年展望
    原標題: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和2019年展望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全面部署2019年經濟工作,提出了「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八字方針,為我們堅定信心、深化認識,做好2019年經濟工作指航定向。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經濟工作任務十分繁重。
  • 當前我國旅遊業現狀、特徵與趨勢
    2001年至2015年,我國旅遊總收入從5000億元增長至4.13萬億元,15年間增長了8倍之多(圖1)。至2017年,全國旅遊業實現旅遊總收入5.4萬億元,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約佔GDP總量的11%,對住宿、餐飲、民航、鐵路客運業的貢獻超過80%,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8000萬人,對社會就業綜合貢獻為10.3%。
  • 當前我國社會思想意識的主要特點
    中國政研會課題組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前我國社會思想意識的主要特點有如下幾方面:   1、馬克思主義一元化的指導思想與多樣化的社會思想意識並存。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絕不能搞多元化,這是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得出的一條基本經驗。
  • 論當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
    原標題:關信平:論當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已有較大的發展,並且在滿足民眾需要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我國的專業社會工作目前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要適應新時期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的需要,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 緩解結構性矛盾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本文通過研究當前穩定就業局勢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總量結構與勞動力供給總量結構的錯位,並提出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的政策建議,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穩定就業形勢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面臨重大機遇和複雜變化,對就業形勢也將產生深刻影響。  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與途徑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大勢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和理解,對於推進「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23.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基本矛盾所決定,造成這次危機的根本原因並沒有消失,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仍然十分嚴峻複雜,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多,如何應對這樣複雜多變的外部經濟環境,既要抓住機遇,又要避免衝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 習近平: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7月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學者意見和建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其他專家學者,也就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  習近平認真聽取專家學者們的發言,不時就有關問題與專家學者進行討論。專家學者們發言後,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
  • 當前我國工業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經測算,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已經高於10%,而社會平均融資成本為7.6%,如果中小企業選擇融資租賃、保理、小貸等融資方式,其融資成本則可能達到20%。與此同時,根據IFO聯合調查顯示,中國私營企業所有資金中債券融資和外部股權融資不到總額的20%,這表明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單一,過度依賴於銀行貸款,外部融資比重過小,一旦企業無法獲得銀行貸款,企業將失去重要的資金來源,資金運轉將難以為繼。
  • 當前我國社會治理的難點熱點問題與應對思路
    社會治理是當前和今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挑戰。地方政府決策諮詢系統直接接觸和影響社會治理政策和實踐,是反映社會治理理念進展與現實問題的有效渠道。
  • 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數量經濟理論方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蔡躍洲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標誌著深化改革的重點正式由以往注重需求側管理轉向注重供給側管理。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釐清四個認識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新常態的邏輯關係,概括地講,就是形勢與任務的因果關係。形勢決定任務,只有認清了形勢,才能制定出符合實際的任務和措施。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黨中央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而作出的科學判斷和重要部署。
  •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鍛造新時代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
    與此同時,我們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增強了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結構性問題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制約全球經濟增長動力釋放的主要因素。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將其作為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是確保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也為解決全球性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消除兩種誤解:   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行需求緊縮。供給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兩者互為條件,相互轉化,兩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當前經濟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並存,但主要矛盾已轉化成結構性問題。
  • (受權發布)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  今天,我們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聽聽大家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我們要辯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第二,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
  • ...但本輪CPI上漲具有很強的結構性特徵,豬肉價格推升的食品價格...
    文 / 夏洛特2019-10-16 02:24:31來源:FX168財經網 【專家:本輪CPI上漲具有很強的結構性特徵】專家指出,9月CPI漲幅略超預期,但本輪CPI上漲具有很強的結構性特徵,豬肉價格推升的食品價格上漲是主要因素,當前穩物價舉措密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