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什麼

2020-12-11 浙江在線

2017-08-09 17:13 |學習中國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我們黨歷來高瞻遠矚,高度重視認識和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注重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明確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前進。7月26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不僅為我們指明了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而且也指明了把握這一特徵的方式方法,他指出:「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結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一、民族強起來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鬥,中華民族已經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強起來」,是當前我國的階段性特徵,是最大的剛需,是謀劃未來發展的基礎和支撐。

面對國家滿目瘡痍,孫中山在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曾疾呼「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治之統一」、「財政之統一」。孫中山這些美好的夢想,在黑暗的舊中國被無情粉碎。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中華民族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1956年,毛澤東曾這樣總結和預言:「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天,不過45年,中國的面貌完全變了。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不僅趕上了時代步伐,而且也讓中國人民逐步富起來、強起來。習近平指出:「經過近40年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目前,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和貨物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2012年11月15日,剛剛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採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親切見面。

二、人民新期盼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有著更多更高的嚮往和期盼,這些新嚮往新期盼是構成我國現階段基本特徵的基石。習近平指出:「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黨的使命,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的重大工作和重大決策必須識民情、接地氣。我們黨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習近平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三、發展新理念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入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階段性特徵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歷史時期,要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甦低迷開出的藥方。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要堅決貫徹。」新的發展理念,直指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在聚焦改革發展焦點難點中開出了解決問題的良方。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正是因為強烈的問題意識,新發展理念才具有強大的理論穿透力和現實解釋力,成為適應時代特徵、回應社會發展問題的中國解答。習近平指出:「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全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

2014年5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考察工作。這是5月10日上午,習近平在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盾構總裝車間同現場職工親切交流。

四、經濟新常態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也構成了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徵。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

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必然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從發展進程看,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不斷出現的,新常態是這進程的一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安下心來,使我們可以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0多年來,儘管遇到各種困難,但我們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奇蹟。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和結構調整節點。低端產業產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產業要加快發展,過去生產什麼都賺錢、生產多少都能賣出去的情況不復存在。經濟發展還面臨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多新驅動力。

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發展環境會變,發展條件會變,發展理念會變。要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階段性新特徵,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

(原標題《習近平指明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編輯陳穎)

1502269991000

相關焦點

  • 從「三個思考」維度把握髮展的階段性特徵
    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基礎,是在新的發展階段制定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行動綱領的科學依據,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進而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關鍵環節。能否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關係到制定大政方針的科學性、描繪宏偉藍圖的有效性。
  • 第三節 「三期疊加 」的階段性特徵
    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必須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而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最主要特徵就是「三期疊加」,因此理解新常態、適應新常態,首先就要對「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徵進行科學理解、準確研判。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論述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同時,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 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與階段性
    階段性: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是指個體的發展是一個分階段的連續過程,前後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的更替的,前一階段為後一階段的過渡做準備。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
  • 個體身心發展規律辨析之順序性和階段性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補性【答案】A。解析:順序性是指人的身心發展由簡單到複雜,由淺入深,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做到循序漸進。階段性指的是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徵或發展任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搞一刀切。不平衡性是指在發展的過程中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齡段發展速度不均衡或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發展有早有晚,強調抓住關鍵期。
  • 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特徵
    一、順序性順序性就是指個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即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強調的是發展的過程,並且方向是不可逆的,比如拔苗助長。二、階段性個體身心發展也有一定的階段性,它反映了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它表現為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即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中身心發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徵。
  • 深刻認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本質特徵
    深刻認識中長期規劃功能作用和本質特徵,對我們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核心要義、增強轉型發展的定力和出雛型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連續性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學術探究|我國高校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特徵——基於對學生...
    導讀標題 一、緒言:網際網路和教育技術的力量 二、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特徵分析 三、結語:關於首次大規模在線教學「階段性」特徵的思考 此次新冠疫情期間的高校在線教學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意義
    需要強調的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長期歷史進程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必然會隨著社會發展而發生變化。
  • 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特徵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那麼,提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什麼?在實踐中,我們應如何把握這一階段性特徵?
  • 個體身心發展規律——不平衡性與階段性區分及練習題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個體身心發展規律」相關內容佔有重要地位,此知識點主要出現在客觀題中,主要是以定義性單選、材料性單選以及多選的形式來進行考查。本文將對「個體身心發展規律」中容易混淆的「不平衡性」和「階段性」進行區分。
  • 新時代我國社會組織發展取得十大新成就
    那麼,我國社會組織多年來的發展情況如何?進入新時代後有何新定位?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如何雙向發力共促發展?本網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社會組織報告》(2018)藍皮書執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蔡禮強教授,請他全方位解讀我國社會組織的新發展、新定位以及面臨的新機遇。
  • 當前我國社會領域的結構性特徵
    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如果不積極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減損,我國不但會失去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還有可能喪失在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中的機遇  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既要促進低收入群體向更高收入等級轉移,又要儘量減少中等收入群體向更低收入等級下降  社會結構是由各種社會政策長時間作用的歷史性結果
  • 深刻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 ...我國社會經濟利益關係發展變化及和諧社會構建研究」最終成果簡介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和政策建議  從經濟利益關係的角度講,在我國這樣一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大國,存在著多種錯綜複雜的經濟利益矛盾,影響著我國社會的和諧。本課題主要研究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利益關係的發展變化,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主要內容包括十個部分。  1.一至三部分提出構建社會經濟利益和諧的基本規律。
  • 我國社會組織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
    摘要:在我國,大力發展社會組織主要是為了應對改革開放後的社會轉型而產生的一些社會新問題和新矛盾。當前,我國社會組織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領域,但總體上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呈現出諸如強政府主導、結構不平衡、治理結構不完善、監管不規範、缺乏專業人才及自身能力不足等特點。
  • 我國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的演進特徵與發展趨勢
    摘要:我國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的形成與演進,深受經濟社會重大轉型以及國家重大戰略調整的影響,既體現了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也具有明顯的國情特點。本文通過對我國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演進的歷史合理性、現實複雜性等特徵的分析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就此談些粗淺的看法。
  • 邱柏生:試解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內涵和特徵
    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那麼,這一變化了的國內主要矛盾的主要內涵特別是兩個方面的主要內涵是什麼,顯然是值得我們最先考量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更深入理解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以及主要矛盾變化的深遠影響。可以認為,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表述,與原先相比具有更大的理論張力,它的理論包容空間更大,理論解釋力更強,理論拓展力也更加顯著。
  • 我國定義小康社會的標準是什麼?
    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作出具體的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發展過程:如何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我們黨經過了多年的探索。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判斷,堅持歷史邏輯、緊扣發展現實、充分體現辯證統一規律,深刻凝練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為全黨全社會準確把握新時代工作重心和主線提供了基本的戰略遵循和實踐依據。全面把握、理解、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新表述,對於在新的歷史起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