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順序性
順序性就是指個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即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強調的是發展的過程,並且方向是不可逆的,比如拔苗助長。
二、階段性
個體身心發展也有一定的階段性,它反映了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它表現為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即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中身心發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徵。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特徵不同,所以我們要分階段教學,不搞一刀切。就比如小學生學習加減乘除,大學生學習微積分一樣,這是由學生的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思維發展特點決定的。
以上兩個特點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三、穩定性和可變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穩定性是指處於一定社會環境和教育中的某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兒童,其身心發展的順序、過程、速度都大體相同。就比如在班級裡,大部分人不論學習成績還是身高體重都是處於中間部分。
然而,在不同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中,同一年齡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是有差異的。就比如我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他們的平均身高體重都低於現在的青少年兒童,或者在城市與鄉村做個對比,差異可能也比較顯著。這說明人的發展的主客觀條件不一樣,身心發展具有可變性。我們也可以說是具有可塑性,青少年的發展還有無限的可能。
四、不均衡性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不均衡的,主要是指人的身心發展在同一方面的不同時期發展不均衡,在不同方面同一時期也不均衡。比如個體的身高、體重有兩個發展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階段在青春發育期,這兩個高峰期,個體的身高體重的發展較之其他年齡階段更迅速。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師要把握其發展的關鍵期,不失時機地採取教育措施,使其獲得最佳發展。或者說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採用鼓勵教育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發展。關鍵期是由奧地利人勞倫茲提出,我國《學記》中也有相關記載,「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都是在強調我們要抓住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狼孩兒、豬孩兒等,在被解救後仍然不能融入人類社會,成為一名社會人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錯過了學習的關鍵期。
五、個別差異性
個體的差異不僅表現在同一年齡階段兒童在不同時期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有個體差異,而且在相同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也有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教師深入了解每個個體的身心發展狀況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們人之所以為獨一無二就是因為我們的個體差異性。
六、互補性
互補性用比較通俗的話說就是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你開扇窗,總之一個人身上一定是既有缺點又有優點,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揚長避短。在生理上來說比如盲人的聽覺就比普通人要靈敏很多。所以我們也要有效地利用互補性。
以上介紹了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特徵,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