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心發展遵循著某些共同的規律,這些規律制約著我們的教育工作。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這個知識點也是常考點,如何正確理解?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表現: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是指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量變到質變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例如:身體的發展遵循著從上到下、從軀幹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發展,心理的發展總是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由喜怒哀樂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複雜情感。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表現: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前後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時期內,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從而發展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階段。教育啟示:人的發展的階段性要求教育要尊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發展任務,採用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不能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鍋煮」,讓孩子同成年人一樣聽報告、搞活動,把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
(三)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第二個高峰則在青春發展期。在這兩個高峰期內,身高、體重的發展比平時要迅速得多。
第二,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
例如:生理方面,神經系統、淋巴系統成熟在先,生殖系統成熟在後。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維成熟在後,情感成熟更後。
教育啟示:要抓住發展關鍵期或最佳期。
(四)人的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表現:互補性反映人的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功能受損甚至缺失後,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互補性也存在於心理功能與生理功能之間。
例如:失明者通過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補償就是生理機能的相互彌補。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往往體現的是生理和心理的互補性。
(五)人的身心發展的差異性
表現:總體上看,人的發展要經歷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個體差異仍然非常明顯,每個人的發展優勢千差萬別。
例如: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到的,有的人想像能力強,有的人記憶能力強;有的人個性活潑好動,有的人喜歡安靜;有的人善於理性思維,有的人長於形象思維等。
教育啟示:要求教育必須深入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以及興愛好和特長進行因材施教。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